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义、内涵及主要任务
——基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解读

2018-02-07姚元军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历史

姚元军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对时代问题的研究,在十月革命前,列宁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无法知道,一个时代的各个历史运动的发展会有多快,有多少成就。但是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1]列宁对时代问题的这段经典论述告诉我们,只有在充分地研究了时代的性质、时代的基本特征以后,才能准确的判断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党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综合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地位上所取得新的成就的基础上,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判断,是对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全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开辟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发展,党、国家、人民、军队以及中华民族的整个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以及世界意义。

从实践意义来看,它标志着我国已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折,国家进入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救亡图存,实现站起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际国内环境,各种思想理论主张、各种政治力量都作了艰辛探索,但终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改变中国惨遭蹂躏、人民惨遭压迫的历史境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遭受侵略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人民的命运从此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里。第二个阶段就是实行改革开放,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冲破体制机制上的束缚,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快速地融入到了时代的潮流之中,为中国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发展步伐,实现中国人民富起来创造了基本条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历史重任已经完成。第三个阶段就是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大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等等。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这些变革也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标志着我们已经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理论意义来看,它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和生命力,成功地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向党和国家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那就是必须从理论上回答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未来党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做了科学回答,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的东方高高飘扬。

从世界意义来看,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走向现代化无疑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大潮流,也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发展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做了开创性的探索,创造了“中国奇迹”,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既是立足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的基本经验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实现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变革和超越,也实现了对西方发展道路的超越,它大大地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科学论断具有丰富的、特定的历史内涵,这个新时代的时间段是从十九大到本世纪中叶;主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基本目标是决胜全面小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间段是从党的十九大到本世纪中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时代的划分有其特定的标准,它不仅仅单纯地表示一个时间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使用时代这一称谓时,有时既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时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人类历史划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等,也可指代几十年的这样小时代,如列宁提出可以将资产阶级时代划分为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论是在大时代还是小时代意义上使用时代这个称谓,都有其特定的标准。时代的划分必然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对历史发展具有里程碑影响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从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继承了以往的历史成果,同时又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新时代就是要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主题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依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紧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基本特征,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抓住不同阶段的历史特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特征,历史条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我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目标是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逻辑关系上来看,这四方面的内容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当前最为紧迫的基本任务,只有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迈开坚实步伐,打下基础。同时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要解决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实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在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将闪耀更加灿烂的光辉,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会大大增强,我国也必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条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变化、新的特征从根本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抓住主要矛盾,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必须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理论是时代的产物,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以发展和创新。理论问题对于推动时代变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更需要新理论的指导。列宁曾经鲜明地指出,“恰恰在革命时代对理论问题采取模棱两可或毫无原则的态度,就等于思想上完全破产,因为正是现在需要有深思熟虑过的坚定世界观来使社会主义者控制事件,而不是使事件控制社会主义者”。[2]也就是说在时代变革的重大历史关头,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有坚定的理论立场,能够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主动地掌握和引导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这就要求在变革时代不能够教条式得对待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3]必须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新的政治局势”[4],从而准确地把握时代性质和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党的历史任务和制定党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战略、策略,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任何时代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率先垂范,励精图治,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以及治党治国治军等领域所从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从而开启了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的理论产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紧扣新的时代特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产物,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只有在新的实践中,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践发展的需要以及人民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焕发出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抓住主要矛盾,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实现更充分更平衡的发展。在时代急剧变革的时代,列宁曾经向全党明确地指出,“大飞跃时代真正应该注意的是:旧事物的碎片极多,并且有时比新事物的幼芽(不是常常可以一眼看到的)的数量积累得更快,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发展路线或链条中找出最重要的环节。”在这样的时代,“仅仅一般地做一个革命者和社会主义拥护者或者共产主义者是不够的。必须善于在每个特定时机找出链条上的特殊环节,必须全力抓住这个环节,以便抓住整个链条并切实地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在这里,在历史事变的链条里,各个环节的次序,它们的形式,它们的联接,它们之间的区别,都不象铁匠所制成的普通链条那样简单和粗陋。”[5]也就说,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变革的时代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只有把这个关系到全局的主要矛盾抓住并解决了,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前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长足进步,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物质文化短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在这个基础上,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广泛、层次要求日益提高,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要。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产能力虽然在总体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在发展上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地凸显出来,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到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从根本上也决定了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党和国家工作都必须牢牢围绕这个主要矛盾而展开,把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作为基本任务来抓。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客观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更多元化、更高层次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进行伟大斗争,克服种种困难、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和风险,解决重大矛盾。必然要继续推进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和文化不断发展,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也就是说伟大斗争能不能顺利进行、伟大事业能不能有效推进、伟大梦想能不能得以实现,最根本的保障因素在于党的建设能不能取得新成效,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意味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6卷)[J].人民出版社,1990:142.

[2]列宁全集(第10卷)[J].人民出版社,1987:43.

[3]列宁选集(第2卷)[J].人民出版社,1995:278.

[4]列宁选集(第1卷)[J].人民出版社,1995:463.

[5]列宁选集(第3卷)[J].人民出版社,1995:505—50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历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