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曹丕的文气论

2018-02-06卢逸蕾

牡丹 2018年35期
关键词:养气孔融曹丕

卢逸蕾

在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上,曹丕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擅长创作,同时善于撰写和提出文学理论。其中,他的《典论·论文》素来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之嘴矢,也是由曹丕起,中国文学批评进入“自觉时代”。笔者认为,曹丕提出的最具原创性的理论,是他的《典论·论文》的中心论点“文以气为主”,他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一般而言,这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学批评有重大影响的“文气论”的起源。笔者通过分析曹丕的文气论,参考各位杰出学者的研究与评论,浅议曹丕的“文气论”,表达拙见。

一、曹丕文气论的理论基础

(一)“气”为天地自然之气,构成天地万物

关于曹丕文气论的理论基础,一般而言有几种说法。首先是要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特有概念“气”的内涵。中国古代对“气”的较早定义一般都偏向物质层面,即天地自然之气。《周易·系辞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人是天地的造物,自然也是气所构成的。《庄子·知北游》继承了这一观点,其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二)“气”有文学意义的起始:孟子的养气论

孟子的养气论,则从精神层面认识“气”,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又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由此可知,孟子的“气”是集义所生,配义与道。他提出养气,要求文学创作者以儒家的道义来培养自己的思想品格。也是在这一理解上,孟子的气有了文学理论的意义。

(三)汉代元气论与王充的禀气论

此外,曹丕的“文气论”也受到了元气论哲学基础的影响。元气论把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结合,元气一说在汉代几乎被奉为真理。比如,《淮南子》用气来说明世界的生成:“天地未有形,冯冯冀冀,洞洞潺潺,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王充也是元气论的支持者,他把元气论发展为禀气说,把气与个人的才情、个性联系起来,以气释性。禀气论对曹丕的文气说的形成具有非常显著的奠基作用。王充的《率性篇》云:“人之善恶,兴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自此以后,以元气来解释人的品性变得流行起来。这一发展把气更加“外发”,从更内在且具有共同标准的思想品格,发展为更能流露于言行、表面,也更关注个人,个性更强。这也奠定了曹丕以气释文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王充的禀气论包含着天才论的观点,而曹丕的“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正是吸收了这一观点。

(四)存疑的乐气论

除了关于气的养气论、元气论等,李泽厚、刘纪纲等部分学者还指出,曹丕的文气论也有《乐记》提出的“乐气”基础。音乐与气的联系,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提出和记载,荀子的《乐论》就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礼记》中的《乐记》所承袭的就是这种说法:“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但这一说法只是推动了“气”存于天地万物,可以推广到各个领域,并不对曹丕的文气论产生直接影响。另外,《乐记》推崇儒家思想,摒弃俗乐,这与曹丕的音乐审美是尖锐冲突的。笔者认为,相比孟子的养气论与曹丕的文气论同属一个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乐气论与曹丕文气论的联系还是远了些,属于“气”在另一领域的发展。

二、曹丕的文气论的主要内涵

在曹丕的文气说中,“气”的概念辩证发展了养气说、元气说和禀气论,大体上指向了作家的个人气质个性,也就是天赋禀受。这一概念的发展是把“气”与“文”第一次真正联系的转折点,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一步。

曹丕在《文论》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曹丕的“气”无疑是包含天才论的,认为主导了文章色彩的“气”,是先天天赋决定的,也因此更为个性化。值得注意的是,曹丕也没有完全排斥后天因素,他认为练习乐器“巧拙有素”,是与平时的训练有关系的,又评“徐幹时有齐气”,承认了后天的地域环境等外来因素对文学创作者的影响,并无完全指向创作者的主观心理因素。

曹丕的文气论试图从分析文学创作者的天赋禀受、个性才情,解释其作品的创作风格。这使当时的文学批评视界发生了重大的转移。曹丕认为,气外发为文,就成为文章之气,主导了文章的精神面貌,也就是艺术风格。他在《文论》中就直接点评:徐干“时有齐气”,应场“和而不壮”,孔融“体气高妙”,刘祯“壮而不密”,而王粲“体弱”,他的作品“文秀而质羸”。由此可以看出,曹丕在对建安作家的百态风格进行理论总结时,也将他的“文气论”用到文艺批评中。

此外,曹丕对不同的“气”也不是等量齐观的,他有自己的偏好和欣赏取向,并将这一点毫不避讳地展现在他的文学批评中。人们能从他的一些倾向清楚辨析,曹丕定义的“文气”和孟子的“气”是有清晰区别的。曹丕的“文气”更指向作品风格而非作品思想内涵。比如,尽管与孔融的政治态度是敌对的,对孔融的为人也时常嗤之以鼻,但曹丕对孔融的“文气”赞誉有加,认为“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甚至在孔融死后“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

另一个例子则是徐幹,曹丕非常欣赏徐幹的人格,在《与吴质书》中说:“观古今人文,类不获细行,鲜皆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态,可謂彬彬君子者也。”但曹丕对他的文章中的“齐气”颇有微词。

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曹丕认为“气”有清浊之分,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但他更欣赏“清气”和“遒劲刚健”的文风。

三、曹丕文气论拉开中国文学自觉序幕

不可否认的是,曹丕的文气论对后天因素还是不够重视,其文学批评思路也是不全的。但这完全不影响其启发意义之重大。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刘勰《文心雕龙》风格论的形成。曹丕的文气论可谓是风格论的基础。刘勰的风格论是在曹丕文气论的基础上,借鉴了孟子养气论辩证发展而来的。

《文心雕龙》说:“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这里强调了文章语言表达能力。相比较于曹丕只强调“气”,刘勰还补充了“才”“学”“习”,突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所谓“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就是强调了要向前人的文章学习,并指出,这与“气”一样,对文章的风格有决定性作用。刘勰的风格论是更全面合理科学的,但这也明显是由曹丕的文气论发展而来。

文气论的提出奠定了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其启发性,更因为文气论的提出对文学批评视界的转移是轰动性的,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步。在曹丕之前,文学批评注重的是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文学从来不是“纯文学”,也不可能出现不欣赏创作者的政见而又欣赏其文章,类似于孔融的情况存在的。《毛诗序》虽然在提出“诗言志”的同时也提出了“诗咏性情”,但强调的也是“发乎情,止乎礼义”。汉代文学论坛常出现“亡国之音哀以思”这样具有时代性、政治性的评论,缺乏对文学个性特征的重视。

曹丕的“文气论”涉及的是“文学”本质的东西,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鲁迅曾评论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的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这样的观念到现在依然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养气孔融曹丕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不懂就百度
论《筱园诗话》中的“积理养气”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孔融认亲皮皮猪卡通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孔融不让梨”现象下的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