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纯真年代》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18-02-05曹鹏越

牡丹 2018年3期
关键词:埃伦纽兰切尔

曹鹏越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

1862-1937)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女作家。192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纯真年代》被公认为华顿结构最完整的作品,1921年她凭借该小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此奖项的女性作家。故事讲述了青年贵族纽兰·阿切尔与两位女性梅·韦兰及她的表姐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之间无法抉择的爱情,在几度抗争后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国内外众多批评家及学者多从女性主义视角、自然主义视角剖析《纯真年代》,旨在说明在强大而又无情的社会面前,主人公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为了对这场爱情悲剧做出客观公正的阐释,本文将从伦理的视角出发,以故事发生的伦理现场为依据,对小说主人公所处的伦理环境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进行梳理剖析。笔者认为,主人公感情生活的跌宕起伏是贯穿《纯真年代》始终的伦理主线,萦绕在这条主线上的是三个至关重要的“伦理结”,即伦理选择、伦理身份和伦理意识。对于纽兰·阿切尔而言,在他未婚妻梅·韦兰和他深爱的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之间,他无疑要做出一个艰难的伦理选择,而每次的伦理选择也改变了小说人物的伦理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引发了某种程度的伦理混乱。此外,在伦理意识的驱使下,主人公最终选择屈从于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绽放了他的人性光辉,使作品主题得以升华。

一、无比艰难的伦理选择

很多学者认为,这场恋爱悲剧根源在于男主人公懦弱无能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给纽兰贴上道貌岸然、庸俗堕落的标签。表面上看也许如此,但实际上是对这部经久不衰的杰作的误读。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因此,若要探究这场三角恋情结局的根源,人们要回到当时伦理现场,在客观的历史语境下,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窥探他的目的与动机,进而从伦理道德层面评判其行为是否有失偏颇。

从对当时的伦理环境分析中,人们可以看出纽兰·阿切尔面临的是一个艰难的伦理选择问题。摆在纽兰面前的是两个难以取舍的伦理选择。第一,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和埃伦远走高飞,但打破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他和埃伦将被这个上流社会排挤和唾骂,他和梅未出世的孩子没有父爱,纽兰家族无疑名譽将受损,致使他的母亲和妹妹在上流社会难以立足。第二,纽兰遵循纽约上流社会的标准,放弃获得真正爱情的权利,与梅安稳平静地共度一生。这样固然可以使他成为一个好市民、好儿子和好丈夫,但他一辈子将得不到真爱。无论哪个选择都有强烈的伦理偏向:第一个选择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牺牲梅和整个家族名誉;第二个选择的实质为了家族和梅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幸福。纽兰最终在长期挣扎下做出第二个选择,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选择,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保全家族的名声,以及对未出世孩子的伦理道德关怀。无论哪种选择,对纽兰而言都是无比艰难的。人们不能从表面评判纽兰的行为及选择,对他在感情上的妥协持否定态度,显然,这是道德批评的立场评价。因此,人们只要回归到当时的伦理现场,了解当时社会的伦理秩序,就不难理解纽兰最终的选择。

二、伦理身份的混乱与转换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点是对人物伦理身份的变化进行分析,因为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和伦理身份有关。在《纯真年代》中,纽兰是梅的未婚夫;埃伦是梅的表姐,和欧洲一位贵族伯爵离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当时纽约上流社会,她被看作是离经叛道的“荡妇”。

小说中,纽兰以梅的未婚夫身份帮助埃伦处理离婚官司,对埃伦的爱情日益滋生。但他没有和梅坦诚相对,提出解除婚约,很多学者和批评家一致认为纽兰是个地道的懦夫,没有勇气。其实不然,早在结婚之前,纽兰向埃伦真情告白时,埃伦说过:“可怜的纽兰——我想这是早已注定了的,那样说一点也改变不了现实。你已经和梅·韦兰订了婚,而我又是个已婚的女人。”埃伦选择留在他的身边,条件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仅此而已。他们都清楚明白自己的伦理身份,而这个身份在当时纽约的上流社会无法协调,所以纽兰只有遵循传统。当纽兰婚后再一次见到埃伦的时候,他所有的激情又再一次燃烧起来,甚至满心憧憬着与埃伦结合的未来,为此纽兰想到逃离纽约。但是正如埃伦所说:“那里与他们离开的旧世界根本没有区别,仅仅是更狭隘、更肮脏、更乌七八糟而已。”伦理身份一开始就已注定,无法更改和协调:“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讲根本不存在我们!我们仅仅是埃伦·奥兰斯卡表妹的丈夫纽兰·阿切尔和纽兰·阿切尔妻子的表姐埃伦·奥兰斯卡,两个人企图背着信赖他们的人寻欢作乐。”他们只有清醒地面对自己的伦理身份而不逾矩。但纽兰想和埃伦一起逃离的心依旧不灭。他和梅结婚将近两年,被束缚的生活压得无法呼吸的时候,他逃离的心又愈演愈烈。他和埃伦决定不顾一切相约远走高飞,梅以自己怀孕的消息打破了纽兰与埃伦私奔的梦。这个消息清除了主人公伦理身份混乱和困惑的障碍,也浇灭了那颗正燃烧的逃离火苗。埃伦从此离开纽约这个社会,纽兰全心工作和照顾家庭,保持着好市民、好丈夫的身份。

三、伦理意识的迷失与觉醒

纽兰对生活的反抗—挣扎—妥协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他身上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交锋和转换的结果。在纽兰的内心,自由意志使他常常和这个社会发生冲突和矛盾。当埃伦出现在这个毫无生气的社会时,她特立独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纽兰·阿切尔。以至于纽兰的自由意志开始慢慢释放,对埃伦表达爱意,为她秘密地做一些或者说一些不合当时传统的事情。但埃伦不想伤害善待她的人,无法回应他的爱。纽兰回想自己昔日的生活环境,“那里有梅、有习俗、有名誉,还有他和周围人们一贯信奉的决传统礼仪”。他的理性意志暂时战胜了自由意志,他不负众望和梅成婚,组成了那个社会标榜的家庭。但是婚后枯燥乏味的生活再一次点燃了他的自由意志,他千方百计地去和埃伦相见,甚至他想对埃伦说:“我变了,只是再见到你之后,我才是原来的我了。”纽兰试图说服埃伦和他不顾一切地远走高飞,此时他的自由意志完全占据了他的大脑。但梅突如其来的怀孕事件传来,埃伦决定离开纽约,彻底抹杀了他的自由意志,最终在理性意志的指导下,他又成为符合这个社会准则的榜样人士。

年轻的纽兰,偶尔有些许叛逆的想法,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时而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行为,但晚年的纽兰身上的自由意志早已消失不见,理性而洞晓时事。对自己被束缚的一生,晚年的纽兰回顾道:“不管怎么说,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有好的一面。”如果没有这个机械刻板的社会道德标准抑制他自由意志的生长,就不会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所以,当人生面临一些重要选择时,人们不能任由自由意志操控自我,自由意志带来的激情和幸福可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一时之快,而违背内心的本我,与世沉浮、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才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辉。纽兰的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相互交锋,这两种力量的转换不断影响他的道德行为,最终理性意志战胜自由意志,使他成为符合当时社会道德之人。

四、结语

作为一个对纽约上流社会虚伪的伦理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厌恶者和不情愿的维护者,纽兰注定是一个悲剧角色。尽管他深谙老纽约社会的风俗时尚,但个人的力量始终无法与社会这台强大的机器所抗衡,因此他注定要完成对应身份的生活和职责。纽兰·阿切尔的矛盾心理正反映出普通人的一种困境——一种既想挣脱社会中固有的一些社会习俗与传统又无法逾越这种围墙的伦理困境。人们不能仅从表面和现代人的观点去评价纽兰·阿切尔的选择,未能理解他面对复杂的伦理身份时的两难,就认为他胆小懦弱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人们应该回到当时的伦理现场,再仔细揣摩主人公的行为及选择。纽兰的伦理选择导致了自我的感情悲剧,的确他屈从于当时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这并不是一种懦弱,在那个老纽约时代,他的选择突显了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人性光辉,有一种牺牲自我的气概。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对《纯真年代》进一步地探究和阐释,使人们能更加客观地评判主人公的伦理立场,从而能理性地分析这场恋爱悲剧真实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伦理价值及伦理内涵。

(江西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埃伦纽兰切尔
做慈善
幸福有时候就是一步之遥
《纯真年代》中纽兰的人物形象解读
综合激发极化法在那更康切尔北银矿中的应用及找矿标志探讨
浅析《纯真年代》的爱情悲剧
一个医生的生与死
基于评价理论的《纯真年代》中埃伦的话语分析与人物形象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