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茶复合经营研究进展

2018-02-03汪舍平曹永庆吴家森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经营模式油茶研究进展

汪舍平+曹永庆+吴家森

摘要 本文在综述油茶纯林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油茶复合经营的原理,进一步探讨了油茶—农作物、油茶—混交果木、油茶—中药材等复合经营的技术及效果,同时提出了今后油茶科学合理经营的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油茶产量及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茶;纯林;复合经营;经营模式;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014-02

Research Progress on Compound Management Models of Camellia oleifera

WANG She-ping 1 CAO Yong-qing 2 WU Jia-sen 3

(1 Forest Bureau of Changsh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Changshan Zhejiang 324200;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3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ure forest in Camellia oleifera,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compound manage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forest and explored some compound management models,which aim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inding a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Camellia oleifera,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amellia oleifera.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pure forest;compound management;management model;research progress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茶科茶属常绿小乔木,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3]。油茶种子可榨油食用,茶油色清味香,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营养丰富,是优质的食用油,还可以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截至2015年,我国油茶林总面积逾366.67万hm2,但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低产林,普遍存在品种混杂、良莠不齐、产量不稳定等現象。低产低效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4-6]。有研究表明[7],广大农林为增加收益,对油茶林的经营管理大多采取林、农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高产、高效生态系统。

目前,全国各地对油茶套种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效益分析[8-9]、土壤改良[10]、水土保持[11]、套种对油茶生长[12-13]以及光合生理活动 [7,14]等方面。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油茶复合经营模式有利于提高油茶的产量,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1 油茶纯林存在的问题

1.1 营造技术不完善

目前,很多地区油茶纯林为低效林,在技术层面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油茶林优良品种水平低。我国油茶林在高产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方面较少,并且良种扩繁体系不健全,油茶种苗质量的监控在技术层面尚未取得关键性突破,特别是缺乏油茶良种的早期快速鉴别技术体系和缺乏生态系统学要求的高产稳产和省力化栽培的生态保育集成技术等。二是油茶林经营管理技术尚未健全[15]。目前,大部分油茶林的经营管理十分粗放,技术落后,靠天吃饭,导致油茶林低产低效。

1.2 林地利用率低

油茶纯林经营会导致油茶前期综合效益差,对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严重的制约作用,并且还不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对油茶的生产环境有严重的影响。谢永水等[16]通过幼龄油茶套作山稻和纯林粗放经营2种模式对油茶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油茶纯林粗放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极差,不但没有经济收入,反而需要支出抚育资金。季志平[17]通过对油茶复合经营林地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复合林土壤持水性能、林冠上下层温湿度和蒸腾作用都要优于纯林。

2 油茶复合经营主要模式

2.1 油茶复合经营原理

油茶与其他植物进行复合经营,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光、热、水、养分等资源,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即不仅要考虑到地上部分,也要考虑到地下部分。其中,地上部分最需要协同的是阳光;地下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根系是否会存在重叠,影响相互之间水分和养分的利用。

2.2 油茶复合经营类型

目前,除了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之外[18-19],许多经营者还利用油茶与农作物、混交果木树种或者中药材等进行复合经营,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进而实现提高油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2.2.1 油茶与农作物复合经营。张 军等[20]对浙江省三门县内油茶幼林、马铃薯、山稻等轮作套种研究发现,油茶套种马铃薯、大豆技术较为成熟,油茶林套种山稻还需进一步优化套种技术。李 云等[21]通过研究间种大豆的油茶幼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发现,间种大豆能改善油茶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油茶幼林生长,提高了油茶林地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较好的林地经营模式。魏浙杭[22]针对油茶林套种绿肥、花生、豆类农作物的研究表明,油茶林地套种可提高土壤肥力,并且可改善油茶林生长环境。

2.2.2 油茶与混交果木树种复合经营。余雪花[23]对油茶与油桐混交造林研究发现,油桐地上部分生长较油茶快,在夏季高温干旱季节,油桐庇荫能减少叶面水分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降低林内温度,增加湿度,为幼年期油茶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叶锋[24]通过对油茶、橄榄纯林及混交林的生长量和投入产出的研究发现,油茶、橄榄混交后形成复层林冠结构,可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提高林分生产力和利用率,并且混交林分生长良好,林木产果量较纯林有所增加,提高了林分的经济效益。阳 琴等[25]为解决南方石灰岩红壤地区油茶间种玉竹坡地水土流失问题,采用油茶间种玉竹林地挖截流沟、油茶地间种玉竹、油茶地清耕等耕作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油茶间种玉竹林地等高挖截流沟是行之有效的保土改土措施。

2.2.3 油茶与中药材复合经营。明廷柏等[26]在四至六年生油茶林下套种半夏研究发现,该模式对油茶树的生长和结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改善油茶生长环境,具有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由于半夏等中药材每年价格有所变化,也有一定的投资风险。陈隆升等[27]通过间作迷迭香对油茶幼林生长及病虫害的影响研究表明,间种迷迭香对油茶幼林树高、冠幅生长影响不显著,但显著促进了花芽分化,且间种迷迭香明显降低了油茶幼林虫害的发生程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倪荣新等[28]对油茶—川西小黄菊复合经营中根系分布研究发现,油茶—川西小黄菊复合经营系统中的油茶根系分布与单作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油茶林带和间作物地下根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但并不严重。

3 建议

由于油茶产业还处于低产状态,因而今后需要大力推广具有优良特性的超高产品种,以及研发新品种精准化栽培技术。

油茶复合经营模式可以提高油茶生长,改善油茶生长环境和土壤肥力,提高经济效益。

在今后的油茶种植中,可多采取油茶复合经营模式。在选择间种植物时,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可与油茶互补互促、经济效益好且见效快的植物。并且在间种其他植物时,要注意数量和密度的合理性,防止出现限制油茶生长现象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翁国旺.油茶园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17,530(2):70-73.

[2] 杜文.油茶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12):177.

[3] 林峰,林静绪.油茶种植前景与营造林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140-141.

[4] 黄旭波.油茶生态高效培育技术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5.

[5] 胡芳名,谭晓凤,刘惠民.中国主要经济林树种栽培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6] 国家林业局.全国油茶发展规划(2009—2020)[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7] 高伟,袁德义,葛永金,等.套种不同作物对油茶光合特性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14,34(2):9-13.

[8] 油茶生态经济研究课题组.油茶生态经济模式及效益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92(3):4-8.

[9] 魏浙杭.油茶林套種效益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1995,15(2):36-37.

[10] 钱萍.套种对油茶幼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长的影响[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11] 李纪元,肖青,李辛雷,等.不同套种模式油茶幼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J].林业科学,2008,44(4):167-171.

[12] 王瑞,陈永忠,王玉娟,等.油茶林地不同间作处理土壤养分及生长量的主成分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30-35.

[13] 陈永忠,王玉娟,王湘南,等.间种对油茶林地土壤梨花性质及幼林生长量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117-120.

[14] 季琳琳,佘诚棋,肖正东,等.油茶—茶复合模式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3,31(3):39-43.

[15] 程鹏.油茶复合经营模式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1):35-38.

[16] 谢永水,姜智慧,吴英俊,等.幼龄油茶套作山稻生长效应研究[J].南方林业科学,2016,44(6):46-48.

[17] 季志平.油茶复合林的功能特征研究Ⅱ.水分生理生态特征[J].经济林研究,1997(1):15-19.

[18] 叶信海.油茶、茶叶复合经营试验[J].经济林研究,1991,9(2):91-92.

[19] 季琳琳,佘诚棋,肖正东,等.油茶—茶复合模式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3,31(1):39-43.

[20] 张军,罗良县,林辉跃.油茶、山稻、马铃薯等作物生态复合经营模式[J].南方农业,2016,10(9):42.

[21] 李云,黄永芳,叶小萍,等.油茶幼林间种大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3,31(2):54-59.

[22] 魏浙杭.油茶林套种效益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1995,15(2):36-37.

[23] 余雪花.茶桐混交造林[J].安徽林业,2006(1):28.

[24] 叶锋.油茶橄榄混交林经营效果分析及营造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96-99.

[25] 阳琴,魏晓,谢庭生.油茶间种玉竹林地截流沟对保土改土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6,34(1):45-50.

[26] 明廷柏,柯魁林,向珊珊,等.油茶林下半夏种植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2):81-83.

[27] 陈隆升,杨小胡,李志刚,等.间种迷迭香对油茶幼林生长及病虫害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36(5):38-40.

[28] 倪荣新,葛永金,洪小平,等.油茶—川西小黄菊复合经营中根系分布特征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6,36(4):10-14.

猜你喜欢

经营模式油茶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油茶的种植技术与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贵阳市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