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2018-02-01黄莉雅

财会学习 2018年34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体系预算

黄莉雅

摘要:基于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可以将事业单位细化成公益性、承担行政职能与生产经营活动职能三种不同类型。特别是在“三公经费”等相关政策推进落实的基础上,使得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也成为预算管理工作重点,对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落实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始终存在不足,有必要强调评价体系的建设作用。基于此,文章将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预算指的就是单位对未来资金收支的一种安排,对于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而言,主要有差额和全额预算两种,在实际执行期间需要对收支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有效监督。当前三种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在管理方式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方面也存在极大的差异。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绩效评价概述

所谓的绩效,具体指的就是单位或个人为实现某一目标采取措施所形成的结果[1]。而绩效评价则是单位提前制定具体工作标准与相对应的考核流程,借助考核方式,针对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定期内的工作成效与工作能力进行合理化考评。从本质上来讲,绩效评价主要是为更好地调动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后期薪酬待遇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以及职位的晋升等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说,将绩效评价合理应用于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现阶段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阐释

以A市某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主要研究案例,此单位主要负责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根据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所以其内部的预算绩效评价作用也逐渐突显出来,也将对内部工作人员的考核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该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员方面

人员是绩效评价与考核的主要对象,所以说人员因素在此工作任务中占据重要地位。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在预算绩效评价方面,始终存在个人观念的问题,同时还有用人制度的问题,所以有必要针对其展开重点研究与分析:

一方面,人员观念。较之于普通企业,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不同之处就是工作人员薪酬与福利待遇的来源是国家财政。所以,内部人员工作穩定,工作压力较小。在入职事业单位后,员工的福利待遇与薪酬并不会跟随单位效益波动而发生改变,因此单位内部环境十分安逸,也导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严重下降。受消极观念的影响,导致预算绩效评价不受重视,其反馈的效果差强人意,在单位面临风险的情况下,也无法及时采取规避措施[2]。

另一方面,用人制度。现阶段,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方面,始终沿用公益性事业单位一体化模式。为此,国家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唯一的投资者。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在聘用与辞退方面,甚至是薪酬与福利待遇等标准都由国家负责制订。在高度集权管理的背景下,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管理不断恶化,脱离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发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传统用人制度下,绩效评价考核并不会对员工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员工并不会关注绩效评价考核结果,严重忽视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果将受到负面影响。

(二)考核体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缺失

受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影响,内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重点仅放在“事”方面,无法定量考核。所以,在绩效考核方面,难以针对员工开展量化性分析以及衡量。另外,受历史因素影响,事业单位薪酬等级始终未改变,而且也不会跟随管理效果调整薪酬标准,不具备健全的绩效评价机制。

由此可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重点就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即便会提供部分产品,但始终处于垄断状态,并不具备市场主体竞争的情况[3]。与此同时,受公益性特征的影响,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营目标也并非是获取最大化价值,所以在绩效考核方面必然缺少量化考核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考核体系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也将严重缺失。

三、构建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方法

根据以上对A市某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发现,为保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构建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以下通过多个方面做出阐述:

(一)人事管理机制的改善

公益性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需要突破铁工资、铁交椅与铁饭碗的约束。国内国有企业改革时间较长,所以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改善效果也十分理想。若不突破以上约束,很难明显改变现状。当前,公益性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始终存在不足,这与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机制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危机感缺失且责任感不够,直接影响了考核工作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与国务院于2017年的7月1日颁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与此同时,针对人事管理招聘、薪酬待遇与社会保险等相关内容作出详细规定。特别是事业单位人员的合同制度,在《人事管理条例》中占据关键性地位,使内部员工摆脱终身制[4]。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已经开始认识到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加大了整治的力度。为此,在政府出台并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也必然会有所改进,为考核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应过于强调事后监督与考核,而是要针对预算制定、执行和决算审核开展相关工作,以保证对预算执行问题加以有效解决。

首先,制定预算。事业单位需结合年初上级单位社会公益项目的投入状况与预算支出状况,对预算指标进行合理地编制,不断细化预算的指标。另外,在实际编制方面,要对精益化管理要求加以借鉴,保证相关指标有效落实到个人,综合考虑预算指标执行的状况,为评级与个人职位晋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完成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要交由上级单位审核,并在审核通过以后,由上级单位保留以备检查。

其次,执行预算指标。预算的执行十分重要,在公益性事业单位执行预算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具体规定开展,坚决不允许出现越权审批亦或是挪用指标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费用与投资的支出就必须要交由专业人员负责并审批,对领导人员审批的权限与额度等加以确定,保证责任有效落实到个人,统一权责利。只有这样,才能够规避相关问题的出现,以免推诿[5]。

最后,审核决算。在预算执行年末,审计部门应负责审核单位当年预算的执行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审计部门一定要秉公执法,坚决不允许徇私舞弊。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上报,以保证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得到有效落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并非是为考核而进行考核,而是为更好地践行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工作思想,全面推行减税与降费的政策。为此,在实践过程中,公益性事业单位必须对工作思路加以转变,不断强化预算管理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全面深化改革。根据以上研究与分析表明,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作用不容小觑,所以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采取必要的建设方法,全面优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媛.论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J].中国经贸,2017 (20):196-197.

[2]姜媛.论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J].中国经贸,2017 (20).

[3]张梅雪.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4]孔瑞.公益性地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 (6):51-53.

[5]申红宇.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意义及构建措施[J].财讯,2016 (23):24-25.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体系预算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工程项目预算控制的完善及相关问题阐述
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
道路预算技巧浅析
关于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加强对策的探讨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