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家堡的故事

2018-02-01王辉辉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李家教学点学区

王辉辉

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孩子们发现爱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并树立自信,则是更大的意义

“常文轩,你来回答。”听到银幕上的教师提问自己,常文轩用鼠标点击电脑上的“上麦”按钮,然后拿起放在课桌上的话筒,与30多公里外的教师交流起来。

常文轩是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学区鹿马岔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这所位于黄土高原的学校里,除了常文轩,还有2名同学、3位教师,一共6人。

就在几个月前,不要说小学生,即便是李家堡学区那些上了年纪的教师,也不太会用电脑。尽管2012年前后,这里很多学校就安装了信息化教学系统。

这一切都源于李家堡学区发起的乡村互联网教育变革。这场变革正影响和改变着定西市安定区的28所学校共1800多名学生。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已迈入2.0时代,信息技术究竟应如何推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完成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教育公平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迫切需要各方进行尝试和探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杰夫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我们希望利用互联网连接城乡、乡村各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李家堡学区校长邵锦堂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鸡爬爬”的美术作业

2017年2月,黄土高原仍覆盖在一片皑皑的白雪中,格外寒冷。但邵锦堂却因为即将开展的教育改革,心里烧着一团火。

25日,准备了半年多的邵锦堂带着李家堡学区20多名教师,郑重宣誓,志愿成为一名网络直播课教师,推进信息教育,协助实现教育均衡。自此,李家堡学区所在的定西区乡村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

早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雄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艺术和活动教育。他认为,儿童在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这一阶段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品格、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会技能的影响要远远比语文和数学重要。

正是因此,中央文件多次强调要开齐课程。

“就是说不能只开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的主要课程,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课程也要开起来。”邵锦堂解释说。

然而,尽管“开齐课程”的要求国家年年都在提,但在邵锦堂工作过的几个学区,这些课程大多只停留在课程表上,“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实际效果并不好。”

每次邵锦堂到各个学校或教学点检查工作,了解美术课的开设情况时,都会检查学生的图画本。翻开一看,往往是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画本用了四五页,而且都是用铅笔或者圆珠笔随意画的,看起来就像是“鸡爬爬”。

不仅仅是李家堡学区,在全国农村的学校,这种情况都极为常见。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持续投入,近几年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类似于综合实践活动等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和质量仍不容乐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任春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任春荣认为,素质教育课程开不齐或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校普遍缺少相关专业的教师。

以李家堡学区为例,该学区14个学校、教学点只有一个专业的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一个也没有。“周边学区的情况也大体如此。”邵锦堂说。

从“1+7”到“1+ N”

每年,李家堡学区总会迎来几名支教老师。“但他们一般不太愿意到村里的学校或教学点任教,更愿意在镇里的中心学校工作,而中心学校往往又不缺教师。”邵锦堂说。

对于专业教师极少的课目,學区一般也会按照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安排这些教师进行“走教”,流动教学。

何丽娟是李家堡学区唯一的音乐教师,在学区的张湾中心小学任教。除了在本校授课以外,她每学期也会到李家堡学区下面的2~3个教学点“走教”。

“一般是去指导非专业音乐教师的教学。但每学期我只能去两三个教学点,平均每个一次,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何丽娟对《瞭望东方周刊》坦言。

邵锦堂一直在谋变,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路径。

直到2016年10月,在中国农村第二届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上,邵锦堂了解到四川广元利州区的一批乡村教师通过与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江)合作,利用其网络课程直播平台,引入了优质教育资源。

这让邵锦堂感觉到,李家堡学区的机会来了。现成的物质基础是:2012年以后,学区的各个学校就陆续安装了教学一体机和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各个教学点也都接通了网络。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2017年2月25日,邵锦堂带着首批教师进行了宣誓,并公布了后来被称为“李家堡宣言”的管理制度。

在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看来,参与宣誓的20多名教师就像是40年前小岗村在“包产到户”的“生死文书”上按手印的18户农民一样,正在打开乡村教育的新局面。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利用网络直播教学,将外部和李家堡学区中心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输送到各个教学点。

为了方便网络教学模式,邵锦堂将学区内7个教学点负责人召集在一起,统一进行工作安排,统一制定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共享学区内的教学资源。以前各教学点都有各自的课表,现在则统一课程表。这样,1个网师就可以同时为7所学校或教学点的学生上课,即“1+7”模式。

同时,为了保证远程教学的质量,邵锦堂学习广元模式的做法,采用“双师”教学,即网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时,线下各个教学点要安排一名助教组织课程。

何丽娟除了是一名音乐课的网师,还是张湾小学的一名助教。每次学生上其他网络课程时,她都会协助网师做一些基本的课前准备、维持课堂秩序、主持学生与网师互动、收发作业等。

半年之后,这种模式扩展到李家堡周边的4个学区,组建了“阳光共享课堂联盟”。

如今,“1+7”变成了“1+28”,定西区已经有近30所中小学、幼儿园加入联盟。“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成为‘1+N。”邵锦堂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成百上千学生的网络大课堂

邵锦堂首先感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变化。

原来各个教学点常年不开机的教学一体机或电子白板被用了起来,开始发挥作用;以往放在仓库里,落满灰尘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也都摆进了音乐、美术等功能室,成为吸引孩子们学习的“新玩意儿”。

在张湾小学,本刊记者看到音乐教室里摆满了教学设备,既有钢琴,也有葫芦丝、横笛、青年号、儿童腰鼓等,美术教室里则摆放着画板、石膏像等。

之前,邵锦堂到只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的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检查时,总感觉死气沉沉。在鹿马岔小学,偌大的校园里只有6个人,有的教学点甚至只有1名学生、1名教师。

如今,尽管教室里只有几个孩子,但在网络课堂上,却是成百上千的学生同时在线。通过直播镜头,学生们不仅能学到新鲜知识,还能看到许多同学,气氛热烈。

“现在的学校充满了活力,孩子们有了欢声笑语,有学生认出来我是在网上给他们上阅读课的邵老师,还会主动跟我打招呼。”邵锦堂感慨道。

教师们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作为李家堡学区唯一的音乐教师,2013年入职后,何丽娟从未听过其他教师上音乐课,也没有机会跟同事进行业务交流,只能自己摸索。而现在联盟内有3位音乐教师,沪江的网络直播平台CCtalk上还有来自外面的专业老师,有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在城市长大的何丽娟到张湾小学任教后,起初很难适应农村生活。尽管学校为青年教师安排了住处,但她几乎没住过,放学后就回自己家。网络课程开播后,她开始觉得学校生活变得有意思了,和同事们的互动和交流越来越多,住在学校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还有一些教师,已经多年不写文章了,但是网络课程开起来之后,他们受到启发,有了感悟,开始把自己的所感所思写下来。“老师们写文章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思考之后就会有行动。”邵锦堂说。

“孩子们的眼里有了光”

学生的变化更为显著。

“孩子们的眼里有了光,更像孩子了。”邵锦堂告诉本刊记者。

鹿马岔小学校长冯平感受尤为深刻。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当地,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都会把孩子送到镇上去读书,留下来的都是家庭特别贫困的。

2011年以前,鹿马岔小学还有200多名学生。在冯平的记忆里,那時校园里到处都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嬉闹声,但2011年起,走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也越来越冷清。到2017年,只剩下3个三四年级的孩子。

而留下来的孩子往往比较胆怯,见到陌生人甚至都不敢说话。

“现在通过网络课堂,他们见到了转走的同学,还学会了普通话,能够通过网络跟更多人交流了,慢慢就变得阳光自信起来。”

常文轩就是网络课程联盟里的“小网红”。“每个网师都认识他,经常点名提问他。”冯平告诉本刊记者。

在见到来参观的教师时,常文轩落落大方地为大家演唱歌曲。

还有的孩子通过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课程,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李静姝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起初并不喜欢上美术课,网络直播课开了之后,她越来越认真,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开始主动帮另一个同学完成画作。

网络课程开起来之后,孩子们也变得更爱学习了。以前教学点的3个孩子都不大爱到学校上学,上课积极性也不高。而现在,每逢直播课,孩子们都迫不及待。

“开这些课程并没有像我之前担心的那样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成绩,期中考试的时候,我们3个孩子的成绩都有了提升。”冯平说。

在邵锦堂看来,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孩子们发现爱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并树立自信,这些是更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李家教学点学区
“称霸”试衣间
13城整顿学区房炒作
学区房还能买吗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李家正 釉·画
数到一万捉迷藏
时钟是弯成一圈的尺子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