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播答题”爆红,“百万奖金”是馅饼还是陷阱

2018-02-01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奖金答题成本

有人说,2018年的第一个“风口”就是直播答题。以“芝士超人”“百万英雄”“百万赢家”等为代表的在线答题闯关游戏,凭借高额奖金、超低参与门槛实现了病毒式传播……从出现到蹿红,直播答题只用了半个月时间便吸引各大平台纷纷加入,奖金额度迅速从最初的一万元飙升至百万元级,单场在线人数也突破百万。不过,随着争议声越来越响,也有许多人认为这种模式走不了太远。

知识竞赛类直播为什么突然这么火?让互联网大佬纷纷撒钱的“直播答题”,狂欢背后有哪些隐忧?“百万奖金”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用低价换取高流量很划算

王宇航(投资人)

直播答题类直播一夜爆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直播答题参与方式简单:一个主持人出题,一堆人答题,答对的人能分得奖金。类似的形式此前只见于电视节目,从早期的“开心辞典”“幸运52”到后来的“一站到底”,而在直播中采取这样的形式让人感到新鲜。

其次,不同于电视答题,直播答题面向所有人开放,几乎没有参与门槛。至少从游戏规则上看,这一模式的“群众基础”挺扎实。

第三,冲到最后的“选手”可获得不菲的奖金。当广州某女大学生独得103万元奖金的消息传出,许多人都有摩拳擦掌的冲动。

第四,直播答题吸引了大量平台跟风,短期内给了行业一种“风口”到来的信号。

那么直播平台和互联网大佬们为何看好答题类直播呢,从传播策略来看,直播答题中即使一个用户全部答错,只要他分享12次邀请码并都被使用,照样能拿到现金奖励。这笔奖金可不是白给的,可以看作12个用户的“获客成本”,这12个用户如果也能每人再吸引12个用户,那么呈现出的完全是指数级的增长趋势。

有人算过一笔账,按目前的奖池和人数匹配来看,一个答题用户的“获客成本”大约是3元,总体算下来,用10万元奖金就能换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优质流量,且存留率可观,着实便宜。目前在线答题人数超过100万者已经非常常见,西瓜视频“百万英雄”的300万元奖金场曾显示在线用户数超过300万。

但直播答题模式有先天缺点:模式雷同、缺乏核心竞争力。你能够通过烧钱短时间聚集50万到100万用户,别人也可以。长此以往,新增用户逐渐减少,摊分到的同时在线用户群体与时间也将会越来越少。砸钱买流量的方式很合理,但砸钱砸不出核心竞争力,难以将其他玩家淘汰出去,因此未来的“玩法”肯定得变。

未来盈利模式有两个大方向

君健(互联网从业人员)

直播答题在模式上并没有创新之处。大部分直播答题平台未来的盈利模式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是收取广告费,包括主持人口播、题目植入、贴片广告、硬广、房间装饰,等等,比如“芝士超人”就拿到了趣店旗下大白汽车分期1个亿的广告。收取广告费的最终结局可以是孵化线上综艺大IP,或者打造成“线上电视台”。通过增加用户的在线时长和黏度来提供足够有效的广告曝光,甚至通过孵化衍生节目切入内容付费。

二是提供增值服務,让用户花钱买锦囊、道具、复活卡等。对于增值服务的模式,就是要抓住用户对获奖的渴求以及赌徒心理。要激发用户的赌徒心理,就要不断完善直播答题的各种玩法,划分不同等级的用户群、不同类型题目的房间等,抓住每一个为了赚钱而来的用户。这种模式更像是个有知识含量的赌博场,适合像“冲顶大会”这样的纯粹答题APP。

当然,现在看似风光无限的直播答题也潜藏风险。比如,智能作弊:在当下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搜索引擎技术都已经相对成熟的今天,“外挂”答题很难完全杜绝。换一个角度,或许这一波作弊需求倒是促进了相关AI技术的快速发展。

此外还有法规上的风险。早在2005年,广电总局就发布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当时,对有奖竞猜类节目的奖金额作出规定不得超过一万元。虽然目前暂时对直播平台的有奖竞猜并无限额规定,但监管方的跟进或许很快就会到来。

连“伪风口”都算不上的无聊游戏

袁国宝(NewMedia新媒体联盟创始人)

从商业模式来看,直播答题在收割流量之后,必须考虑价值转化问题。

直播答题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基本运营成本,包括产品开发、带宽投入、日常运营,等等;二是奖金成本,发放奖金越多,成本越高;三是其他成本,如对外合作,邀请明星名人来主持也需要耗费资金。这样加起来,直播答题的运营成本并不低。

在价值转化方面,答题平台积累足够人气和流量之后,广告是一个可行的变现方式,知识付费等模式也有可能,但这些模式具体的变现能力如何,能不能覆盖当前的运营成本,现在还不明确。

最重要的一点:观众对直播答题这种模式的追捧仅在于“新鲜感”上,一旦新鲜感过去,可能就不会持续关注。虽然各平台的单场奖金基本都是10万元起步,有些平台甚至号称要投10亿元奖金来发放,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只是“陪跑”而已。再加上一些类似“外挂”的作弊服务和技术出现,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游戏的公平。这种情况下,又有多少用户能坚持下去呢?

近年来诞生了很多互联网新产品,但大多数的生命周期不会太长,火得快,退潮也快。原因就在于用户总是“喜新厌旧”,消费相关服务就像吃快餐一样,吃完就走。

从网络直播本身的特性来看,无论是平台搭建、服务提供还是内容覆盖,各方面都没有太高的竞争门槛。结果我们也看到了:网络直播从2016年爆红后,2017年逐渐沉寂,无论在市场还是资本层面,网络直播都没有掀起什么大风浪,快餐效应明显。

从电视答题节目来看,一个答题节目能火上两三年已经很不容易,在互联网上,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层出不穷,快餐效应更明显,因此,直播答题模式的生命周期可能会更短。可以预测,如果用户量减少,各大平台为了维持人气,又必须提高奖金额度来吸引用户参与,从而形成类似于打车软件烧钱补贴的竞争局面。

在我看来,直播答题只不过是烧钱收割流量的又一种方式,甚至是连“伪风口”都算不上的无聊游戏而已。

“智”与“知”的真正含义被歪曲

绥蔚(科技新媒体撰稿人)

我的朋友圈已经被各种直播答题的复活码攻陷了。

直播答题模式起源于美国,2017年刚上线时在线人数就突破了40万。这对萎靡不振的直播平台来说绝对是救命稻草,而且复制起来没有任何技术难度。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一哄而上的诸多直播答题,通过游戏、赢钱的形式重新定义了“知识”,或者说是曲解了“知识”的真正含义,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

真正的知识不是一个个碎片化的概念,而是通过人类的思考,对这个世界不断探寻中才得以形成的文明的结晶。但直播平台中传播的“知识”,宛如笑气一样,让人在愉快和麻木中丧失思索能力。

“螃蟹几条腿”之问虽然幼稚,还算是知识,但“目前王祖贤居住在哪”“米其林轮胎人新加了哪个家庭成员?”这些内容则无异于垃圾信息。娱乐无可厚非,但是打着“益智”的旗号让答题者沉迷其中就显得过于心机了。

一位“一站到底”的季冠军曾经说,为了参加比赛,他把先后登上月球的所有宇航员名字统统背了出来。可是背下这些名字有多大意义呢?有这时间为什么不去了解一下整个登月过程?为什么美国会赶超苏联成为第一个登月的国家?任何深入的探索都比背诵人名有意义。

这个世界不需要任何人去cosplay百度输入框。而在答题平台上,“智”与“知”的真正含义被歪曲得面目全非。最终,当你满足于答对一个个零星的知识点,兴奋于十几块的奖金,你的深度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却一步步弱化,在一片闹哄哄的欢笑声中把智商交给了直播平台。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猜你喜欢

奖金答题成本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哲理漫画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