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封侯虎”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2018-01-30仇琛

理论观察 2017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摘 要:调研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封侯虎的传承与应用,尝试产教研相结合、文化品牌建设、产品市场拓展等发展模式,發现这一“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客观现实性。在构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地域“非遗”项目发展实际,以“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构建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后继人才,优化民艺类“非遗”项目生存环境,扩大“非遗”项目封侯虎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封侯虎;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2 — 0178 — 03

一、前言

“封侯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种针对徐州地域性民间布制玩具和手工艺品研究的项目,“封侯虎”的产生源于传统的民俗活动,它融合了多种传统工艺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现存的布艺实物“封侯虎”主要分布在江苏徐州西北部,有“沛泽文化”之名的沛县各乡镇。作为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封侯虎”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多方关注。虽然省市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制定出台了相应的保护工作文件,也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但由于保护方法的相对滞后性与保护理念的不够科学,加之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封侯虎”的保护与发展之路依然艰辛,如何走出一条创新型的传承与保护道路,值得思考和深入研究。

二、非遗“封侯虎”的社会价值研究

城市的文脉体现了城市特质,是城市精神共同的根源与灵魂。作为基础的区域文化,沛县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享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的盛誉,也产生了独具地方文化的手工艺品——“封侯虎”。

虎是百兽之王,在民间含有避邪的意思,布制的老虎一直是民间玩具的重要素材,不同地区的布老虎也因其文化的不同展现着不同的工艺特点,受到大众喜爱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史料记载,刘邦创立的汉朝,沛籍的封侯有23人之多,百姓安居乐业后,希冀子孙也可封侯,把这种心愿表达在民间工艺上,就是如今沛人寓意吉祥的布老虎——“封侯虎”。传统的“封侯虎”特点为“三大一小”:头大、眼大、嘴大,身体小。通过夸张对比的手法突显虎威猛智勇的神态,同时,大虎头与小虎身又使其更添稚嫩可爱,这恰恰反映了我国传统艺术中所追求的“不肖形似,而求神似”,形成了神态更加夸张、更加生动的虎造型。

自从山西的民间布老虎第一次登上虎年的生肖邮票,作为中国民间美术标志性形象的布艺老虎开始受到社会的追捧。伴随着商业开发,布艺虎文化从民间走向城市,在更大范围被认识、接受。我们应该意识到民间文化的价值,意识到其精神含量,关注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感受非遗项目赖以传承和发展的民俗环境,理解其民俗文化内涵,已成为我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非遗“封侯虎”一方面要融入社会, 在传承过程中努力与当代设计理念同步, 另一方面也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应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设计理念。只有尽可能减少设计上对他人理念的复制和盲目模仿,才能达到自身形象塑造的个性化,从而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民艺发展也只有依托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才能真正杜绝形式存在而内容死亡,要避免一种优秀民间艺术被保护之前的消失,对现有的优秀民间艺术要采取加大抢救性保护的措施和力度,并且要注意丰富和完善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增添新内容、新色彩,也可以由此形成新的民俗发展。

城市文化品牌就是城市的名片,生动、具体地呈现着城市形象,将城市文化品牌化,就要把区域的特点、独特的形象和联想与城市自然相关联,融文脉入城市。“封侯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城市品牌,体现了沛泽之民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苏北城市文脉的“活化石”。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也将成为城市的闪亮文化名片,加大城市的文化含金量,提高城市品牌和文化软实力。

三、“封侯虎”工艺传承的举措

就沛县封侯虎工艺传承而言,必须在严格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尤其是对该项目的核心技艺和传承人的保护,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有序进行。

(1)政策扶持,建立生产性工作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传承人、文化内涵、技艺手段等,以传承人为中心,要靠人的创造来发挥,所以首先必须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加大对其在经济上的扶持力度,徐州封侯虎第五代传承人张振华虽然从1995年起就开启了乡土民间艺术与儿童民艺启蒙的活动,但正真要做到技艺的传承与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立足精神传承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完善构建实时研究中心,借助鼓励代表性传承人以个人工作室或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封侯虎的生产与传习,是符合因地制宜的“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要求的。同时,还应给与其资金、场所、销售等多方面的便利,使其全心投入工艺生产无后顾之忧;鼓励和支持不同形式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进行作坊式生产,拓宽人才渠道;鼓励特色院校展开校企联合,有计划的开展人才培训,并给予学徒一定的资金补贴,对可造之材能够留得住、用得上,使其在在生产实践中加深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和热爱,自觉地进行保护,实现封侯虎工艺的完整传承,从而避免因为物质、人才等条件的匮乏而导致的人亡艺绝。

(2)完善工艺理论,注重核心技艺传承

“封侯虎”作为一种地域特色工艺形式的存在,在其多年的传承历史中,其背后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知识体系。在造型特征上,虎的体态滚圆,五官威猛,四足皆后舒,呈现自然轻松、顺服之状,与其他地区虎枕大多的两足朝前两足朝后的造型有明显的不同,更给人一种驯顺可亲的感觉;在色彩表现上,其多使用大红为底色,明黄、葱绿、赤金甚至是带有传统龙凤牡丹图案的花布作为匹配色,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纹饰修饰上,“封侯虎”以民间吉祥花卉植物纹样纹饰修饰全身。“封侯虎”集合了多种造型艺术且工艺程序比较复杂,在对其调研过程中发现,其工艺传承的特征主要是口传心授及实践。在对其生产性保护中,首先应恢复与重建传统技法,政府职能部门应组织学者、专家帮助传承人完善相关的知识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对核心技艺在生产过程中的保护,利用科学手段全程记录、详细整理、总结经验,形成可供参考的文本、影像等一手资料,便于保护与传承。endprint

(3)扩大交流,建设专业保护平台

封侯虎的工艺传承,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交流机制,通过交流,学习先进的保护经验。如苏州缂丝工艺、无锡惠山泥人工艺的传承与开发,大多采用传承人和项目专项保护的办法,加大政策的倾斜和针对性的保护,通过民间交流机构的互动,建立知识、经验、技术分享的平台。目前,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徐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及行业协会都相继成立,是封侯虎工艺传承重要的专业保护与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术研讨与艺博会等形式总结了经验,展示了技艺。今后,还应不断加强与在徐高校相关专业联合,如民间工艺、图形设计及产品设计等专业,与其共同开发“封侯虎”各类新产品或副产品,这样,既满足了市场各类需求,又实现了生产性保护的目的。此外,我们认为还应建立封侯虎的工艺定级考评机制,给广大爱好这一传统工艺的有志青年创造一个标准和平台,这也是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4)产学结合,营造教学传承氛围

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封侯虎工艺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乏人。我们认为应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各区各中小学学校,积极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兴趣课的形式,让中小学生感受民间工艺的魅力,促进封侯虎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并由此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对封侯虎的认知度,扩大受众群。也可以此为切入点,与高校携手,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共建,推进与相关学校的协作,建立示范保护基地,以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等形式进行非遗文化教育,提高青年人对“封侯虎”的了解,并由此引发学习兴趣,在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开设非遗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推动非遗项目的教学性传承;根据“封侯虎”的工艺特点,可以和雕塑、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等相关专业结合,通过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等探索教学传承的新途径,用教育手段扩大封“封侯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挖掘潜在传承人群和生产人群共同传承“封侯虎”工艺,推动封侯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生产性保护。

四、“封侯虎”现代应用发展的思考

针对沛县“封侯虎”传承与保护现状中的问题,可以探索、思考在现代应用方面的发展之路。

(1)找准定位,打造文化品牌

转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深入挖掘独特的文化是沛县“封侯虎”发展保护的根本。“封侯虎”呈现出的原生态本真性体现了这种文化资源独特的差异性特点。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封侯虎”在淮海地区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受众大多集中于研究机构和专业收藏爱好者,对普通民众而言,其民俗内涵、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方面都没有准确了解,作为沛县知名的“非遗”项目,至今未注册商标,也是一种保护措施上的缺失。另外,因手工艺特征的客观制约,规模化生产一时难以实现;徐州沛县“封侯虎”也可以作为室内陈设,其固有的民俗功能——避邪驱瘴、祈福纳吉,也给我们启示:具体物品及其生产技艺之所以被世代传承延续下来,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它本身承载着这个地区人们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精神寄托的载体性意义,需要我们认真考量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树立品牌意识,确定其苏北工艺文化精品的文化定位。

(2)改革工艺,实现良性发展

目前,一些传统手工艺项目呈现过度开发和产业化的状态,仅为申报项目保护则无法通过合理生产获取足够的经济利益,项目生产和实践活动也无法持续,就无法吸引从业者和学艺者,无法活态传承。通过考察徐州沛县封侯虎现状,特别是特殊制作工艺的研究,明确保证核心技艺,可以改良彩绘拼贴和色彩纹饰两个环节,创新颜色纹饰。“封侯虎”系列色彩各异,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元素,带有图案的花布、蓝印花布等,不断丰富的色系组合,都为新时期的“封侯虎”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使它更加多彩,保持固有的乡土气息,而且又不失雅致,这些都彰显出当代民间艺人独特的审美和与时俱进的思考。在制作工艺上,可以考虑采用彩绘拼贴、彩绘、刺绣、挖补、剪贴等多种方法,拼贴五官和纹身;在材料选取上,可以考虑用丝绸缝制,用棉花、药材等填充,借鉴传统节日丰富内涵,如端午则可用艾草填充,继承传统的避邪驱瘴意义。另外,根据沛县封侯虎不同形制的需要,在创建品牌的基础上必须注重与产品相适应的包装设计,生产过程中既要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完整及本真,又要考虑将文化内涵融入产品包装,塑造“封侯虎”的整体形象,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对“封侯虎”保护传承的良性循环。

(3)创新产品,开发旅游市场

传统手工艺有着“活态流变性”,其时代性特征一定意义上是人们动态延续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获得当代文化的认同,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沛县封侯虎的保护要摆脱“档案式”的固态、静止的消极保护,而要创新转化其原有的内容、形式,并融入当今社会生活,从当今社会生活中提炼新的创作灵感。张振华能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因为其封侯虎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变革传统,在继承父辈封侯虎制作精髓基础上,从封侯虎进课堂理念的形成,到封侯虎综合课程开发的实验推进,再到儿童与民间美术教育理论的逐步提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开发出本土的、新的民间美术综合课程《沛县封侯虎》。经过创新,沛县“封侯虎”保留了原有的装饰、辟邪等民俗功能,它不僅可以娱乐,作为玩偶国粹,还兼有祈福纳吉的功能,我们可将其定位为儿童玩具、室内装饰品还可以是室内陈设品等新产品或副产品,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开发旅游工艺品市场,做到保护与市场开发的良性互动。

五、结语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封侯虎”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在传承着民族文化,并寻找保护它的有效途径。民间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是和文化传承有机互动、优势互补的。徐州沛县“封侯虎”系列工艺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做为徐州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名片,在未来的设计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发扬,不断促进优秀民间艺术“封侯虎”在传承中得到发展,不仅承载着传统汉文化的厚重风习和地方特色,还将借此不断延续传统文化精髓的多彩生命。

〔参 考 文 献〕

〔1〕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朱长菊,李鸿雁.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J〕.民族论坛.2010,(07).

〔3〕李淑环.城市化进程中的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昌吉学院学报. 2011,(01).

〔4〕刘德龙.坚守与变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J〕.民俗研究.2013,(01).

〔5〕仇琛.生产性保护与民间手工艺品包装设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邳州纸塑狮子头为例〔J〕.艺术百家.2014,(04).〔责任编辑:谭 蕊〕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