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庭亲职教育需求的幼儿入园适应研究

2018-01-30赵秀坤程秀兰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入园教养学历

赵秀坤,程秀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

亲职教育即对父母实施的教育[1],受教对象是家长,目的是教人做成功的父母。家庭是幼儿到世上的首站,家长是塑造孩子灵魂的工程师[2],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否生而会做父母?实际上,在子女出生那一刻所获得的资格仅仅是取得父母资格的自然条件,要做合格的父母,必须不断学习。若把为人父母当成一份工作,至少蕴涵“生”、“养”、“育”三种使命。但多数父母生了孩子后,在养和育之间,只养不育或只育不养,这无疑是在实施着圈养身体,践踏灵魂的教育。家庭教育包括教育子女和教育家长两方面,但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子女的教育,却轻视自身教育,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上存在很多误区[3],特别是农村早期亲职教育问题更多[4]。

入园不适应是小班幼儿常见的问题。研究表明:3—5岁的幼儿分离焦虑感最强烈[5],3岁前后也正是自理能力、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更是形成安全依恋型师幼关系的重要期。若最初的入园适应顺利,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情感和道德的积极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否则会埋下各种发展隐患[6]。随着社会结构转型,职业父母增多,亲子相处模式趋向多元。如何与孩子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父母需具备哪些素养,怎样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都涉及亲职教育问题。

据以往研究,亲职教育方面对小班幼儿家庭的需求研究是一个空白,入园适应方面就适应行为的研究较少。研究表明,家长背景因素如教养方式等影响孩子入园适应,而亲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家长背景因素,且家庭间亲职需求有差异。这种需求差异是否影响幼儿入园适应,鲜有研究。本文对家长亲职需求和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进行探讨,为亲职教育和入园适应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幼儿父母(及抚养者)对亲职教育的需求情况,以及各种背景因素对其需求的影响;同时,探讨幼儿入园适应情况及家长背景因素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从而探索家长亲职教育需求与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丰富亲职教育的相关研究、入园适应的相关研究,以及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实证资料和数据。

实践意义:希望能引起家长对亲职教育的重视,认识到亲职教育的价值,以及自身亲职教育与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相关的亲职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育儿水平,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入园;另一方面了解家长对亲职教育的具体需求,期望为相关机构(如幼儿园)提供符合家长需求的亲职教育发挥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以2016年9月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及家长为对象。在西安市根据幼儿园性质和等级,选六所幼儿园,据每所园小班数量情况,随机选取一到两个班发放问卷,最终共选9个班,278名幼儿和家长,分别发放278份问卷,共556份。教师最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入园适应问卷由教师填写。家长问卷回收220份,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约72.7%;教师问卷回收270份,有效问卷255份,有效回收率91.7%。

(二)研究方法

以问卷法为主,在参照前人研究工具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亲职需求问卷以需求量表为核心,22个题,包括心理调试、教养知能、社会资源、沟通社交四个维度,信度0.949,折半信度0.907,各项目因子相关系数0.522—0.787。选项为非常需要、需要、不太需要、完全不需要,对应分值为4分、3分、2分、1分,均分2.5分,得2.5分表明需求程度中等,高于2.5分说明需求程度较高,低于2.5分表示需求程度较低。入园适应问卷25个题,包括生活料理,学习交往,规则意识,情绪情感四个方面,其中情绪情感题项为反向计分题。选项为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对应分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均分3分,得3分说明适应一般,高于3分适应良好,低于3分适应较差。问卷信度0.813,折半信度0.752,各项目因子相关系数0.544—0.822。

调查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小班幼儿家庭亲职教育需求情况分析

1.亲职教育需求总特征描述

亲职需求得分是考察家长需求程度的指标,得分越高需求越强。全量表22个题,需求程度最高值88分,每个题项中等需求值2.5分。从总分看,高于均值72.81的有94人,占46.53%。量表中等需求值为55分,55分之上有197个,占97.52%,说明家长亲职需求整体偏高。

表1 亲职教育总需求和各维度需求统计

表1是被试对亲职教育各维度需求得分均值情况,四个维度的均值和总分均值都大于中等需求值2.5。其中,教养知能需求最高,社会资源需求最低。

2.亲职教育需求四个维度的需求情况

(1)心理调适需求

心理调适维度有8个题,涉及家长角色认知、自我调节、处理家庭危机等方面需求,需求度最高值32分。

从表2得出,除第7题“寻找能帮助自己的专业人员和信息”的均值为2.8960,其余题项均值都在3.0以上。维度均分26.14高于中等需求值24,且24分以上有120人,占59.41%。说明59.41%的家长有强烈心理调适需求。

(2)教养知能需求

教养知能维度有7个题,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小班幼儿(3-4岁)身心发展特点所编,涉及幼儿自理能力、良好习惯、语言、情绪等方面的知能。需求最高28分。据表3得,维度均分为24.4221高于中等需求值21,且21分以上有144人,占71.29%;各题项均值都在3.0以上。表示71.29%的家长对教养知能有强烈需求。

(3)社会资源需求

此维度有3个题,主要涉及家长对教育资源和法律政策等的需求问题。需求最高值12分。

表3 家长教养知能维度各题得分情况

表4 家长社会资源维度各题得分情况

从表4看,各题均值均大于3.0,得分最高的题是“了解幼儿就学、升学”,说明家长最关心孩子就学问题。维度均分9.4851高于中等需求值9,9分之上有86人,占42.57%。说明42.57%的家长对社会资源有强烈需求。

(4)沟通社交需求

沟通社交有4个题,主要涉及家长与教师及同龄幼儿家长的沟通问题。需求最高值16分。从表5看,各题均值皆在3.0以上,维度均值高于中等需求值12,且12分之上有100人,占49.50%。说明近一半家长有强烈沟通社交需求,且家园互动、入园适应、与其他家长的交流,是家长的首要关注点。

表5 家长沟通社交维度各题得分情况

3.亲职教育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分别以幼儿性别、独生情况、家长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背景家长的亲职需求。结果显示:只有学历影响家长需求,其他方面并无影响。不同学历的家长,亲职需求存显著差异,体现在教养知能需求上。

表6 Kruskal-Wallis H检验统计a,b

表7 不同学历家长的教养知能需求均值有序值情况统计

据表6,不同学历的家长只在教养知能需求上有显著差异(P=0.009),Kruskal-Wallis H检验的显著关键值为0.05/3=0.017[6]。经校正P=0.009<0.017,仍达显著,说明不同学历的家长在“教养知能需求”维度均值秩均值上有显著差异。如表7,初中及以下到研究生及以上,不同学历段家长“教养知能需求均值有序值”的秩均值分别为44.36,85.63,98.54,105.61,118.64。

接着用秩和检验进行组合变量间的差异分析[7],见表8,初中及以下学历家长与大专学历家长的教养知能需求均值有序均值的U值=61.500,P=0.016<0.05,说明两者教养知能需求均值有序值存显著差异,且后者的教养知能需求均值有序值(M=25.96)高于前者(M=12.79)。同理,本科学历家长(M=47.61)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家长(M=20.4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家长高于高中(M=29.95)和初中及以下(M=20.43)学历家长。其他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

表8 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情况表

(二)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情况分析

1.入园适应总体情况

本研究主要从生活、情绪、学习、交往和规则方面来衡量幼儿适应情况。 据表9得,入园适应各维度的均值在4.013-4.467间,适应总均值4.271,均高于3.0,说明幼儿整体适应良好,且规则方面适应最好,其次是生活学习与交往,情绪适应最差。

表9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总体情况

2.入园适应四大维度的差异

生活料理主要涉及幼儿能自己洗手、吃饭、睡觉、穿脱鞋等自理方面,有5个题。各题均值皆在4.0以上高于中等适应值3.0;维度均值22.1137高于中等适应值15,15分以上有246人,占96.47%;说明96.47%的幼儿生活适应良好。

情绪情感方面5个题,涉及入园和在园情绪两方面。各题均值都高于中等适应值3.0,维度均值20.0627高于中等适应值15,高于15分有226人,占88.63%;说明88.63%的幼儿情绪适应良好。

学习交往主要包括幼儿与教师、同伴的交往和参与活动情况,10道题。除“积极回答问题”一题均值为3.957,其余题均值皆在4.0以上;维度均值42.259高于中等适应值30,30分以上有240人,占94.12%;说明94.12%的幼儿学习交往适应良好。

规则意识维度有5个题,包括不在教室乱跑,遵守吃饭规则,不争抢玩具等纪律方面。维度适应值22.33高于中等适应值15,15分以上有247人,占96.86%,低于15分仅2人;各题项均值都大于4.0,说明规则意识方面幼儿适应非常好。

(三)家长亲职教育需求与幼儿入园适应的相关分析

经相关分析得,家长亲职需求和幼儿入园适应呈显著正相关,据表10,相关系数为0.141,说明家长亲职需求越高,幼儿入园适应越好。

表10 家长亲职需求与幼儿入园适应的相关分析

*相关性在 0.05 级别显著(双尾)

因亲职需求和入园适应均包含不同维度,接着进行维度间的相关分析。据表11,幼儿情绪情感适应与家长心理调适、教养知能和沟通社交需求均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4、0.209、0.196;生活料理适应与沟通社交需求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55;其他各维度间并无显著相关。

表11 亲职教育需求各维度与入园适应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相关性在 0.05 级别显著(双尾);

**相关性在 0.01 级别显著(双尾)。

四、讨论

(一)家庭亲职教育需求情况分析

小班幼儿家庭亲职需求整体较强烈,97.52%的家长需求高于中等需求水平。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中等需求水平,且由高到低依次是:教养知能,心理调适,沟通社交和社会资源需求。这与马青原[8]、杨懿、吴钢等人研究保持一致,与谌小猛[9]等人研究有差异。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由研究对象的差异所导致。

心理调适方面,在“学习为人父母的知能”、“知道作为家长应承担的职责”两题上得分最高。访谈中教师也提到有家长会主动询问有关教育孩子的问题。说明随着幼儿入园,面对其不适应问题,家长可能因知识经验匮乏而倍感焦虑。逐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开始主动了解,主动学习,想以此缓解育儿压力。

教养知能方面,“引导幼儿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引导幼儿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的题得分最高。可能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影响,小班幼儿安全意识薄弱,更易发生安全隐患;同时语言表达情绪调控能力差,行动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家长多数初做父母,缺乏经验,因此教养知能需求在所有需求中最强烈。

社会资源需求相比不算太强烈。可能在信息时代家长可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轻松获取所需信息;或认为没必要过多了解,进而忽略了对社会资源的选择,及其对幼儿发展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

沟通社交上,“如何与教师沟通”及“协助幼儿适应”两题得分最高,说明家长最关心家园互动和孩子适应问题。可能多数家长初次与教师打交道,缺乏经验,但家园共育一致的要求又需要和教师密切联系,如何与教师互动成了家长首要需求。其次,入园焦虑是大部分幼儿常见问题,如何协助幼儿快速适应成为家长关注点。

(二)幼儿入园适应特点分析

本研究表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情况整体良好,适应由快到慢依次是:规则意识、生活料理、学习交往、情绪情感。这与徐伟清、范秀娟、吴海霞[10]等人研究结果有差异,可能是入园机制、园所文化及教师重视领域等的差异造成。相同之处是研究者们都发现最难适应的是情绪,可能跟小班幼儿情绪情感特点有关。

规则适应最快,可能是教师比较重视规则而不断强化,促进了孩子的适应;也可能是家长日常潜移默化教育的作用。生活上,“在老师提醒下能自己洗手”一题得分最高,说明教师适时的督促有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习交往上,“积极回答问题”的题项得分稍低,可能跟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较差,有的还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听不懂老师的话有关。情绪上,幼儿相对适应较差,特别在“自己不愿玩,在旁边看别的小朋友玩”、“入园时大哭大闹”两题上得分最低,说明这两方面适应最差。有研究指出,入园初期多数幼儿有厌学情绪,大哭大闹拒绝入园是直接表现,说明幼儿未在心理接受幼儿园;此外还跟接送者情绪和反应有关,接送者焦虑的情绪和语言会加剧幼儿焦虑感。当哭闹无用时,有的幼儿会做无声的抵抗,拒绝参加活动。这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无视或喝斥的态度只会加剧幼儿的焦虑感。

(三)家长亲职教育需求与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历不同,家长亲职需求有显著差异,体现在教养知能需求上。亲职需求和入园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学历通过影响家长亲职需求而影响幼儿入园适应。据问卷统计,60.89%的家长学历在本科及以上。高学历家长的家庭教育特点是理论水平高,教育素质高,有自己的教养观念及方法;责任感强,关注幼儿发展,主动吸收科学的教育理念。但把教养理念、态度转变成教养行为的能力比较欠缺,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11]。因此,高学历父母相对更清楚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及影响,主动学习育儿技能技巧,注重幼儿全面发展,需求较高,孩子适应较好。而低学历父母,对教养知能的认识较狭窄,导致其更关注的是孩子的生理问题,忽略了对其行为习惯,情绪等方面的关注,亦或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责任。所以教养知能需求反而低,孩子入园适应较差。

心理调适需求高的家长,可能更注重压力的释放,关注心理健康,注意引导幼儿及时发泄不良情绪;注重给幼儿树立榜样,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因此,情绪适应较好。

沟通社交需求高的家长,可能较重视沟通。幼儿出现问题时,能及时配合教师一起引导教育孩子;其次会借助家长团体学到很多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三,此类家长更可能是民主型家长,重讲道理,孩子更能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当置身于陌生环境时相比更能产生安全感。幼儿模仿的天性使其会模仿家长待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因此,幼儿在生活和情绪上适应较好。

五、结论

小班幼儿家庭亲职教育需求整体偏高,需求强烈,教养知能需求最高,社会资源需求最低。四个维度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教养知能,心理调适,沟通社交、社会资源。

学历不同,家长亲职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教养知能需求上。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教养知能需求高于高中、初中以及下学历的家长;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家长教养知能需求均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

幼儿入园适应整体良好,适应由快到慢依次是:规则意识、生活料理、学习交往、情绪情感。

家长亲职需求和幼儿入园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心理调适和教养知能需求与情绪情感适应呈显著相关;沟通社交需求与生活料理、情绪情感适应呈显著相关。

[1]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下)(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周立凯.21世纪怎样做家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余波长.养育模式决定未来[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4] 和江群,李毅. 农村地区早期亲职教育探讨[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0):21-24.

[5] 黄睿.幼儿分离焦虑影响因素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6(1):133-136.

[6] 李松.开展社区早教活动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影响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7] 蓝石.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变量类型、方法选择及范例解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8] 马青原.3—6岁幼儿家庭的亲职教育需求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9] 谌小猛,李敏.特殊儿童家庭亲职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01):5-11.

[10] 吴海霞.母亲教养方式、母子依恋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 赵万霞.高学历家长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指导建议[J].家园直通车,2004(12):46-47.

猜你喜欢

入园教养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孩子入园焦虑,家长莫要恐慌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知识无力感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东阳10家电镀企业被整合入园
“学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