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处处皆学问
——研学旅行实践教学设计与创新尝试

2018-01-30易红陈闻晋施国弘

教育家 2018年43期
关键词:研学关联导师

文 | 易红 陈闻晋 施国弘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研学旅行研究中心)

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老师在岸上教给学生游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那么研学旅行就是让孩子们跳下水去游泳,用身心去感受、打通五感去获得全方位的知识体验和掌握应用实践。但研学旅行不是旅游,不能只学不游,也不能只游不学。这个工作并不是教育部门或旅游部门单方面能解决的问题。研学旅行的线路设计和目的地安排很重要,但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更是重中之重。

一线现场学习教学实践

学习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里,世界那么大,每个地方都可以是教室;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那么多,人人皆可为师,“老师”这个角色并不局限在学校;世界处处都可以是教材,教学内容也并不局限于课本。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研学基地设置在知名企业的生产一线和知识含量高的优质景区。这些研学基地具有生产管理规范、安全保障高、知识点密集、知识拓展性强、内容直观实用等特点。采用双教师教学的方式(一位是研学基地的资深工匠/管理者,一位是带队研学导师),通过活泼有趣的形式,既让孩子们游览完整的生产线,了解企业运营的商业逻辑,又能很大程度上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加上设计科学、有料又有趣的任务单,帮助孩子们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点引入实际的生产生活场景中,明辨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天赋,培养爱好有着极为明显的效果,对他们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多学科交叉教学实践

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是绝对独立于其他学科而存在的。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是学校理论教育的有效补充,更加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我们寻访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某名人故居为例,在该故居庭院内,有两口大缸。研学导师有意针对不同的学科关联点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经过老师讲解、启发,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模拟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对于一个问题,答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研学导师:古人为什么要在庭院内摆放这样的大水缸?

(学科关联:历史、文化)

◎研学导师:古代的房子是不是比现代的房子更容易着火,为什么?

(知识点关联:工程、技术、建筑设计、历史)

◎研学导师:从水缸联想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那个缸是怎么制作的,它的原材料是什么,制作工艺如何,缸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而不是别的形状,为什么几千年来缸的形状都没有大的变化?

(知识点关联:工程、技术、材料学、历史)

◎研学导师:一个人掉到水里之后需要在多长时间内营救出来才不会有生命危险?

(知识点关联:生理学常识、急救常识)

◎研学导师:一个像当年司马光那么大的小孩能不能在几分钟之内用石头把缸砸破?如果能,那么砸缸的哪个部位可以最快砸破,缸口、缸身、还是缸脚,为什么?

(知识点关联:物理学中的应力和张力)

◎研学导师:如果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缸砸破,那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不是值得再次考证?

(知识点关联:批判性思维)

◎高铁、公交车的车窗旁边都有紧急锤,这个紧急锤是用来干什么的,跟这个故事有什么关系?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应该怎么使用这个工具?

(知识点关联:通过场景迁移带动知识迁移)

◎为什么应急锤那么小却能把坚硬的钢化玻璃砸破,为什么它的锤头是尖尖的,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知识点关联:物理学压力与压强原理)

◎如果真遇到紧急情况时,找不到应急锤怎么办?

(知识点关联:知识点应用场景迁移)

◎如果司马光的朋友掉进去的这个缸是一个价值连城的古董,如果砸破了可能会让你赔得倾家荡产,那此刻该砸还是不该砸?

(知识点关联: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

以上诸多问题只是从研学的一个小小环节引申出来的内容,经过跨学科延伸、交叉教学,通过联想和场景迁移,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下形成雪球式的知识积累,极大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掌握书本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比如针对古人在庭院内摆放大水缸的疑问,学生了解到古时的大户人家在院中摆放水缸是为了防火,今天家家户户楼道里储备的消防栓与古代的大水缸本质作用是一样的。再如针对古代房子为什么更容易着火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老师讲解习得榫卯结构,明白了中国古代建筑喜欢用木材搭建,为了保证长时间不变形,建筑木材一般都比较干燥,燃点较低,容易引发火灾。面对火灾,古人不得不着手预防。而在院子里放口水缸能及时灭火,大户人家的院子大、房子多,潜在的着火点更多,着火的概率也高,因此摆放的水缸也就更多。等等,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都有很大的获得感。

触类旁通教学实践

以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中的“滑轮原理”为例,在学校课堂中,老师会借用铁架台、滑轮、勾码、定滑轮和动滑轮、测力计等,在讲台上做实验,尽可能直观地让孩子们理解这一原理。但是,这些实验用具在生活中并不常见,这种实验其实只是类似于一个“示意图”,所以,即使孩子们能通过考试,但很多人对此仍然是一知半解。

在我们的研学实践活动中,会通过场景迁移把这些原理和概念还原在真实的生活和生产场景中。比如在研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电梯、塔吊、升旗、起重机、吊车、工厂的传送带等相关场景,这种情况下,通过教学设计,完全可以给孩子们导入“滑轮原理”这个概念。再比如杠杆原理,老虎钳、千斤顶是省力杠杆,天平、跷跷板是等臂杠杆,钓鱼竿、筷子是费力杠杆……还有剪刀、传统的秤、羊角锤、瓶盖起、船桨、镊子等,都是运用杠杆原理。

当孩子们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的时候,就永远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有负担的事情。这会极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世界的欲望,学习就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我国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未来还有很大的探索和成长空间,既要向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等走在前列的国家学习优秀的研学旅行教育经验,也要结合本土文化,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等中国素质教育评价标准的这六个方面进行教学研究,加强实践创新尝试。中国的研学旅行,应当切实满足中国现阶段发展与长远需要,学以致用,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未来精英。

责任编辑:朱红莉

猜你喜欢

研学关联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研学之旅
V eraW an g
奇趣搭配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