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

2018-01-30罗倩玲

教育家 2018年43期
关键词:灯泡教师应科学

文 | 罗倩玲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实验幼儿园)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可贵的,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前提,以幼儿为主体精心设计活动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重要策略。

调动好奇心,激发幼儿兴趣。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教师应善于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进行导入设计。如在“沉与浮”实验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思考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这一问题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讨论中带出了“石子沉到水底”的现象,此时老师把握机会,提出问题“哪些东西会沉,哪些东西会浮”,不仅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而且及时把“兴奋点”转移到实验操作上了。

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教师对科学活动的指导主要通过设计有质量的问题来实现,在活动中应更多地提出开放式问题,促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水变干净了”实验活动中,老师提出“你有什么方法能够把水变干净”激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引导幼儿讨论、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操作过程中,有的幼儿用纱布,有的用海绵、纸巾,有的用勺子捞,甚至还有小朋友改变材料的形状,尝试多层和单层过滤方法……他们在反复尝试中,通过实验感知、观察、思考最终获知了“脏水变干净”的方法。

创设有意义的环境材料推助幼儿主动探索。教师应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如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可操作的简单线路(包括电池、电线、灯泡),当电线、电池正确连接,灯泡就会亮;当别针、勺子、毛线、纸、吸管、钉子、橡皮、木块分别与三者相连接的时候,灯泡则不会亮。这些实验材料是孩子身边熟悉的东西,探索的科学现象也贴近他们的生活,尽管在初始时因选择材料不当或方法的问题而使实验失败,但他们在实践操作中会获得一些启发,进而选用另一种材料和方法再次实验。

引导幼儿做好记录以表达对材料的感知。记录是一种表达,是真正意义上的进一步理解。教师应鼓励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表达对材料的感知,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在“水变干净了”实验活动中,老师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还提供大表格和贴纸,引导幼儿通过仔细观察记录下能让水过滤得比较干净的材料。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老师可引导幼儿对记录表上有争议的材料进行再次探索。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得到肯定的想法加以比较,保留好每次实验活动的记录,让其看到自己探索学习过程中的轨迹。

在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作为幼儿发展的“支援者”,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人”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猜你喜欢

灯泡教师应科学
灯泡创意秀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点击科学
灯泡创意展
科学大爆炸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