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传统音乐的保护现状与问题

2018-01-29成永娜

卷宗 2018年34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统音乐

摘 要:作为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河北省民间音乐资源和艺术种类繁多,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传承河北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但也面临着发展创新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河北省传统音乐的保护现状发现在保护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途径。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统音乐;活态流变性;整体性理念

河北非遗保护工作自启动实施以来,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传承环境不断改善,保护非遗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出台了非遗法律法规及其文件8部,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148项,确定省级非遗名录81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6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19名;省内有国家级示范基地5个,设立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13个、研究基地16个、传承示范基地52个。河北“非遗”项目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传统音乐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历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研究河北历史文化、推动河北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1 河北非遗传统音乐保护现状

作为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河北省民间音乐资源和艺术种类繁多,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传承河北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河北省传统音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92项。河北省的传统音乐艺术种类得以较好传承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器乐吹打乐,这在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里占绝对优势。河北吹歌是我国传统吹打乐的一个重要乐种,流行于河北省各地,按地域不同可分为冀南吹歌、冀中吹歌和冀东吹歌,具代表性的有冀南永年吹歌、冀中的定县子位村吹歌会、沧州吹歌会、唐山吹歌会等,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

一类是民间歌曲。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民歌有邯郸永年正里小曲、石家庄平山民歌、唐山冀东民歌、秦皇岛昌黎民歌、承德滦平十番乐、衡水故城县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河北既有塞北的高原,又有广阔的平原,既有渤海之滨漫长的海岸线,又有连绵起伏的太行山,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河北民歌产生的摇篮。

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北省的非遗保护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2 非遗传统音乐保护存在的问题

河北非遗传统音乐在非遗工作者的努力下也呈现出一定的活力,如邯郸的永年吹歌已经成为国字号的文化活动,每隔两三年就会举办一次大型文化活动与全国的吹歌交流,石家庄鼓王争霸赛已经连续举办八届,是北方民间鼓队开展交流与展示的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平台。但是河北非遗传统音乐与全国的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在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传统音乐保护挖掘项目单一

传统音乐从内涵上来讲是非常丰富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杜亚雄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河北是文化资源大省,传统音乐种类齐全,但是传统音乐在入选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中,主要集中在器乐方面,也有少量的民间歌曲和宗教音乐,其他内容则涉猎较少。可见,河北省对器乐吹打乐的挖掘保护工作还是卓有成效,但是对其他传统音乐的挖掘则尚不够深入,种类不够全面,这种局面容易忽视其他濒临消亡的传统音乐,不利于对它们开展统计保护工作,会造成传统音乐资料留存不完整。

2.2 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缺失

传统音乐在当下的活态传承遭受严重冲击,一些项目传承环境恶化、传承群体萎缩,面临濒危或失传的境地。以传统民歌艺术来说,民歌曾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乡村的原始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多源自传统社会的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了生存自然环境和心理基础,其原有的社会意义也逐渐逝去。从现在河北省的传统音乐现状来看,情况也是复杂的,现在省内保存的宫廷音乐仅保留在承德避暑山庄一带,其他地区难觅踪影,而其中非常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也因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宗教音乐因其特殊性,在寺庙中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但也日渐萎缩。散落在各地的民间音乐会,大多是在村落中作为重大节假日的娱乐项目,形式大于功能,从业人群更是青黄不接,曲目也逐渐失传。

2.3 传统音乐申遗后发展的困惑

传统音乐申遗成功后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发展,一是过度开发对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的伤害,这在社会实践中还占有相当的地位。许多民族原生态歌舞和民间礼俗原本只允许出现在特定时间,却被集中在仿建的“民俗村寨”变成了平淡而粗制滥造的商业秀,这些传统音乐在形式上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但被抽走了情感和灵魂,被空洞化了,被异化了,诸如此类对文化遗产肤浅的解读和滥用,已很难从根本上保护本已脆弱的非遗。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则反成伤害。

另一方面是停滞不前,直至萎缩消亡。河北传统音乐申遗成功后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原始状态,随着老艺人的逝去,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状况。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中央一级乐团王铁锤、王小寿等来自子位吹歌会,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子位吹歌也存在人才断档、人才流失的现象。抚宁县鼓吹乐是河北冀东地区民间器乐的优秀代表,至今最少已有400余年历史,不但在当地享有盛名,而且影响远及秦皇岛、唐山以及东北三省,是河北民间器乐中最具代表性的鼓吹乐种之一,目前也处于日益萎缩、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

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仅仅是申请为非遗项目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寻找适合社会的传承方式来谋求发展,探索出适合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的模式才是关键。

3 非遗传统音乐开展保护的整体把握

3.1 保持传统音乐的“活态流变性”

活态流变性是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凝固的保护,我们的保护传承必须符合它内在的规律。虽然传统音乐的原生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音乐传承下来的独特历史基因在发展过程是不会中断的。它自身的价值与当代文明之间保持了双向的影响,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时代的气息,但它文化根源的传统要素给我们的情感和精神是不会改变的。比方说大运河船工号子,随着时代发展,不再需要船工拉船,在我们的生活中基本不出现了,但是他们表现出的朴实的劳动精神,承载的人类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传统音乐的保护方式有很多,其中进行资源开发当前较多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开发必须是在保持传统音乐本身的存在形态和历史演变的基因的前提下,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开发,开发出来变成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文化品牌,推销出去,但前提是必须保持它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3.2 坚持传统音乐保护的整体性理念

非遗整体性保护理念是见人、见物、见生活。传统音乐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挖掘保护,本质也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保护传统音乐的基本原则就是强调本真性原则,尤其是传统音乐中的宮廷音乐、宗教音乐有着自己特定的礼制,更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保护某一项目,而不注重它所依赖的环境,这种音乐要么消亡,要么流于形式,失去本真。因此,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在文化空间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创造一个整体性保护空间、环境或氛围,努力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维护和改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条件。

作者简介

成永娜(1983-)女,汉族,河北省大名县人,馆员,历史学硕士,河北省邯郸市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传统音乐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