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中心2主线3模块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29陆妍玲姜建武殷敏靖娟利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4期
关键词:科学模块指标

陆妍玲 姜建武 殷敏 靖娟利

摘 要 以高等教育改革弘扬的“创新、创业、创优”“三创”精神为背景,提出以“1中心2主线3模块”为基本理念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1中心”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一个中心;“2主线”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两条主线;“3模块”是分别以指标、成果、考核为三大模块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4-0065-04

Research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1 Cen-ter 2 Main Line 3 Module”//LU Yanling, JIANG Jianwu, YIN Min,

JING Juanli

Abstract O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carry forward th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merit” as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

neurial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1 center 2 main

line 3 module”. The “one center” mean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for a center, “two main lines” mean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for 2 line, “three modules” is on module of indicators, results, evalu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ore competence

1 前言

地理信息科学原名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

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门地理学、测绘学、遥感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各学科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已成为当今社会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理信息科學作为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在智慧城市、导航定位、大数据、云计算与虚拟仿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下,促进学科趋向社会化、集成化、产业化。同时,地理信息科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已决定了地理信息科学必须紧跟当今科技前沿,以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正因如此,也让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具有挑战性。人才培养是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高校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输出的主要方式和培养基地。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也提出,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应全面提高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理论创新和高端创业应用人才[1]。在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及其产业正在高速发展,人才培养方面不仅面临人才量的增长需求,更面临如何提升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一重要挑战。

2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目前,全国有近200所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基本围绕具备地理信息系统、测绘、遥感、地图学等3S(遥感,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应用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等,培养能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主流国内外专业软件,兼具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开发、数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从而能够在城乡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与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带来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数字地球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核心,地理信息科学是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亦为目前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核心之一。在美国,其劳工部将地理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一起并列为三大最重要的新兴发展领域,且将地理信息技术列于首位。而作为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地理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美国ESRI公司本土总部的大多数员工在本科阶段即接受过地理学和信息技术专业训练,亦为大四本科生和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2]。

在我国,开设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高校中,所依托的专业背景通常为测绘类、地理类、计算机类、地质类、信息类与其他应用行业类等,但各高校对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的结构体系和目标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工科类院校强调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开发与应用,综合类院校突出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而师范类院校则强调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与应用人才培养。加上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起步较晚,相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因此导致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存在人才总量单薄,人才培养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短缺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科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的方式单一 对于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而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多地针对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大学本科生的培养大部分停留在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传授与应用等方面。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内容非常有限,仅有的一些创新创业相关的比赛或项目活动也往往由于参与度、积极度、有效度等各种不足,无法有效开展和实施。近年来,虽然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有大幅度增加,但是成果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鲜有真正创新的成果出现,更难谈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储备,而这便造成高层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匮乏。

同时,注重强调创新创业的某一方面培养。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偏向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创业能力,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所需知识和技能教育,缺点在于体现不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相辅相成[3]。

地理信息科学实践应用的深度不够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要求很高的学科,不管是数据采集、管理,还是数据分析和应用,都需要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限制,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还普遍存在标准答案的形式,导致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不足。而且我国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普通高校和“211”“985”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尽相同。在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往往也由于实验仪器设备、硬软件资源配备不足,加之缺少相关科研项目支撑,当前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停留在熟悉软硬件基本操作、数据分析及简单应用层面,对于地理信息科学应用问题的理解也停留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一般水平,达不到地理信息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层次。

而在高校建立的校企协同培养方面,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的现状,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而只有构建综合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综合性学科的发展不足 地理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以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其中地理信息、测绘与遥感学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主要支撑和基础。近年来,随着兼具计算机、数学、环境生态等相关背景的专业人才的涌入,体现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新兴和交叉等学科综合特性,但是,事实上部分高校存在的专业体系不完善、专业基础略显单薄等问题依旧很明显。其中,以测绘为基础开展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也过多地保留了传统测绘的特色,而与自然地理、资源环境、信息等相關性较大的专业,因各自擅长领域的重叠度低,欠缺学科间的交流渗透。而以促进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相关学科为支撑的综合性教学为中心,成为当前地理信息科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克服观念型障碍、资源型障碍和制度型障碍等问题的解决思路。

3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弘扬的“创新、创业、创优”“三创”精神,以及大数据时代对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为一个中心,通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两条主线,从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三方面贯穿“1中心2主线”进行尝试,开展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探讨提出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充分体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培养。具体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基于“1中心2主线”的培养目标,关键点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最终目标,通过设立“指标—成果—考核”(Index-Performance-Assess,简称IPA)的三模块培养模式,严格把控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

其中,在指标(Index)模块中建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指标体系,除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设立实践应用能力,包括软件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的考核指标。在指标体系中设立“专业基础与前沿技术”“GIS软件使用与数据操作”“GIS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科研创新理论与方法”“科技创业活动”等五个一类指标,并赋予权重;每个一类指标再细分3~4个二类衡量指标,赋予权重,如“专业基础与前沿技术”一类指标可赋予成绩平均分、英语四六级等二类衡量指标,以

此类推;同时,在每一个二类指标后设立评估等级标准[4]。

在成果(Performance)模块中不仅列入学生的成绩、获奖、科研成果、参与的科技活动,还相应列入专业相关教师同时期的教学成果,设立学生和教师的成果模块,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培养效果。以学生和教师为主,设立二类衡量指标。

在考核(Assess)模块中,以指标和成果模块为前提,每项指标对应师生成果和考核标准,考核部门以教务为基础,融入学工、科技、招就等相关二级部门进行一体化考核,进行基于智慧校园平台的IPA人才培养模式管理。通过一类指标教务、学工、科技和招就等部门,设立相应二类衡量指标,具体如图2所示。

通过层次分析模型AHP方法,设立GIS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层A,准则层C(CIndex、CPerformance、CAssess)和方案层P(Px,x=1,2,...,n)。通过准则层要素构造判断矩阵Aij:

获得该判断矩阵特征向量,其最大特征值和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W=(w1,w2,...,wi)T:

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查表得n=3时,RI=0.58。根据CR=CI/RI,检验一致性结果是否通过。在Index-Performance-Assess考核模块中,依次采用AHP进行建模分析,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

其中,准则层为A={A1,A2,...,Am},子准则层为B=

{B1,B2,...,Bn}。根据AHP层次分析法,CI为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指标,RI为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指标。

最后,CR=CI/RI,当CR<=0.1时,层次总排序的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相应排出各要素比值,作为地理信息科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参考值。

4 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已从单一模式走向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元模式,大学生培养模式亦应向科技创新创业双元甚至多元模式转变。本文基于“1中心2主线3模块”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建立起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自信心,强化学生创业思路为目标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基础、素质教育、实践应用中融入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手段,以提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为培养核心,一切以指标成果考核为培养效果。针对不同学术应用型大学生的个体特点,尊重其个体差异,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避免培养和考核在同一标准方面的“一刀切”现象。同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长与时代发展需求,在发掘其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课程和研究方向偏好,加以正确合理的人才定位,进而发挥学生的培养主体地位,为用人单位、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柯长青,李满春,王结臣.与时俱进 培养地理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7):28-30.

[2]赵彬彬,熊旭平,戴全发,等.地理信息交叉学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J].测绘工程,2016,25(6):76-80.

[3]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35-36.

[4]程朋根,陈晓勇,聂运菊,等.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及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74-79.

猜你喜欢

科学模块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科学拔牙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