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种江南百树花
——一名书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其书法工作室的实践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45期
关键词:横画练习题技法

“走出南师校门,一头扎进苏州书法教育事业。在幼师三尺讲台一干就是十余年。教书之余,不忘书法科研,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教材专著70余部。为书法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有机融合尽心尽力。”这是2016年苏州市文联颁发给我的“书法名师工作室”的颁奖词。虽然文辞不多,但言简意赅,把我十几年的所作所为瞬时固化。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有共性也有个性,都有相似的大环境,也有差异的小环境,笔者自不例外。作为师范院校书法专业毕业的书法教师,我的书法教育的环境与南京师范大学的书法学子是一致的,这应该看作教育大环境。在学习阶段,我1994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篆刻专业,即接受了为期4年的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为书法实践、篆刻实践、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教学法、古代书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通识课程为大学语文、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原理、美学原理、法学原理等;专业辅助课程为中国画、素描、速写;选修课程为摄影及影视编导美学原理。那段时间南京师范大学书法本科专业课程的师资梯队十分强大,以资深教授尉天池先生领衔的专业教师队伍这样构建教学框架:篆书——王继安;隶书——马士达;楷书——周玉峰;草书——尉天池;行书——常汉平;篆刻——马士达;书法史——陈仲明;书法美学——王继安;古代书论——常汉平;书法教学法——尉天池。1998年毕业之后,我被分配至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职从事师范书法教育教学及理论研究。后又考回母校,到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导师为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继安教授。期间专业课程为书法五体实践(临摹与创作)、篆刻实践、文献学、版本学、书法史、古代书论、马列文艺美学、中国美术史、山水画论、书法批评等。

我以为一个人在艺术上的成就,除了接受艺术教育、从事艺术实践的基础之外,关键在个体的追求,这点应该看作小环境。大小环境的不同将直接导致研究者方向的不同。我的小环境(艺术理想)是:书法实践与书法教育、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书法美学与书法批评的有机结合。因为有了这种小环境使得我的艺术天地与其他一些师兄弟、师姐妹会有更多的分野,目前已经显现出来。作为书法教师,应该秉持的理想就是在书法教学实践领域,按照书法教育学原理,完成对应的书法教学任务,使绝大多数受教育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笔法,掌握临摹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创作。在教学研究方面,书法教师应认真备课、总结经验,为逐步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书法教学打下基础;在创作方面,应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临摹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提升书写技巧奠定基础。反思我的书法教育理想,主要体现在“体系化”与“系统化”的结合,“体系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之类别,可谓之“宽”;“系统化”为诸类别单向思考的全面、完整的有机构成,可谓之“深”。用书法中“书体”与“风格”的关系相比较,或可明了此中要义。因此,目前我的书法教育大致由基础书法教育、研修制书法教育与导师制书法教育构成。

第一种教育构成了整个书法教育的基石部分,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书法教育属于此类,它在我的书法教育活动中占比最大,有着整套的课程方案,由“书法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构成。因为是基础层面,所以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与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这一阶段的关键目标。其教学模式有别传统的书法教学模式,比如:(1)纯理论学习,进而逐步导入式;(2)熟练掌握各种点画及其形变,然后单字各个击破式;(3)熟练掌握一个点画及其形变,接着以此为基础,进行单字练习式。

我所采取的是点画和单字训练同时进行的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的提出和方案的最终形成也是基于以上几种方法的痛苦洗礼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第三种方法带来的思考。其主要特点是“学以致用、随学随用、未学不用、不断巩固”的十六字方针。要义为学会了一种具体的技法之后,就可以解决此后的问题,也可把它理解成一个不管在哪一个单元内出现的具体的“形”,总是可以在前一个单元学习中清晰地找到训练有素的痕迹,而暂时没有训练到的内容不会出现在设定的范字训练中。这样一方面头脑清晰地学习一个清楚的技法要领,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巩固已经获得的“动力定型”。一个单元学会了一种或者几种技法,这些技法与另外一些技法紧密相连,各有所用,就像一根链条,一根非常严密的技法链条一般。

这种模式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一个,会一个,熟练一个,通过一个,而不要跳过,因为下一个环节中许多技法的连缀肯定是建立在完美熟练的上一种技法基础之上的。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常常有这个还未熟练过关,就急急忙忙往下赶的现象,结果很多时候还要原路返回,如此这般炒剩饭,进步不大,反无效益。明智的做法还是通过一个一个技法单元的学习,把一个一个坚实的技法链条拉起来,从而形成严谨而完整的技法系统。例如此种模式下的“横画训练单元”(如楷书),可以设计为:(1)横画基本形(图片——可以是单独的“一”,也可以是含有长横的一个字例,但最好把需要讲解的“横”标示出来)。(2)横画的运笔过程(图示、文字说明序号的含义,如定位、逆锋起笔、停顿、转锋、中锋右斜上方行笔等等)。(3)横画的作用(审美效果,文字说明,要简略。此条的设计旨在理论的渗入)。(4)横画的形变(图示——含有长横、短横、左尖横、右尖横等笔画在内的字例)。(5)横画病笔举例及原因分析(如“粗头”“长喙”“柴担”“折木”“坠尾”等病笔原因)。(6)练习题只设计“一”“二”“三”三个字。

据目前我的研究,发现篆隶楷草行五种书体的经典碑帖中几乎都有这简单的三个字,因此我们的书法教学模式得以完成。“竖画训练”的体例亦如此六步,但练习题的设计要动脑筋。如可以列出“十、士、土、工、王、圭、上、止、正、耳”等。由练习题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字中只有横画和竖画的搭配,而横画的技巧已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竖画的写法正在讲解。临习这些字例一方面使横画技法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又学习了竖画的写法。看到短时内出现的令人吃惊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书法技法学习的激情自然高涨,实验证明这种效果并非仅仅出现在初等书法教育阶段。“撇、捺、点、提、折、钩”等也按照上述顺序进行练习,关键处也是练习题的设计。“撇”的练习题可以设计为“川、厂、千、斤、壬、生、左、在”等;“捺”设计为“人、入、大、天、夫、矢、失、丈、介、奉”等;“点”设计为“下、卡、不、火、灭、文、太、六、并、少”等;“提”设计为“以、云、去、丢、至、长、衣、丧、表、辰”等;“折”设计为“口、日、白、田、中、申、聿、里、典、山、出、史、吏、更”等;“钩”设计为“于、乎、手、水、事、月、永、氏、心、必、元、光、先、风”,等等。如此逐一练过,技法会越来越多,范字也越来越多,一方面又暗合了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的原则。事实上不但楷书,其他书体如隶书、行书,甚至草书、篆书同样可以按照这个序列进行练习,只是个别地方稍作调整即可,比如小篆的线条相对简单,只有直形、弧形、圆形等以“转”法为主的线形系列,这时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再添加篆书特定的书写技巧,也完全可行。

再如草书,这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书法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表象上几乎看不出,但在掌握“直行线”和简单“弧形线”“连接线”的基础上,也完全练得下去。以上训练主要是笔画方面,在每一个笔画的训练中,练习题的选字多是独体字,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对结构的最质朴认识。相比而言独体字比合体字来得简单一些,通过对一系列独立成形的独体字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对各种“形”的起码表达方式,之后再进行偏旁和结构两个单元的训练,方式也借鉴“十六字方针”,如偏旁训练中“单人旁”字例的训练可以列出“仁、仨、什、仕、任、佯、仪、但、侍、倾”等;“双人旁”的练习题可列出“征、往、径、徒、很、行、徐、彷、待、得、彻、德”等。可以看出,这也是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训练,学生每种书体的单字技法皆可过关。有了坚实的单字技法,再按照此方针进行行气训练,章法训练,由临摹渐渐走向创作。由此,学生书法技能就有可能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成熟。

第二种与第三种的书法教育与第一种在形式上虽有明显区别,却未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两种教育也遵循体系化与系统化的结合。前者预设篆隶系列、正楷系列、行草系列后,从两个大的方面展开。一是技法整合训练,如笔法的凝练性训练,篆书凝练性、隶书凝练性、楷书凝练性,等等。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确立技法的普遍性。这个实践期间须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点的渗透,教师开列书单,与研修班学生、导师班学生共同研究、学习、思考、讨论,并时刻与实践相对照,打开思路,互通有无。二是笔法拓展训练,这是笔者最为看重的学科训练,或可谓专业训练核心的核心。比如篆书的笔法训练环节,设定三个系列:不定向系列、定向系列、变向系列。不定向系列为《石鼓文》之前篆书体系,包括符号刻画系列、甲骨系列、两周金文及春秋战国文字系列,其刀法、笔法、字法、章法等已渐成体系但又没有固化,存有鲜活性。此一环节的训练会让学书者对古文字的构字、线形及组合变化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当然,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最成体系的文字这一史实我们承认,其多维艺术性时常会给我们带来创作章法形式上的开拓。定向系列是关键,所谓“秦篆”“斯篆”,小篆是也,它的诸多规范已成定论,给当今书法训练带来便利。变向系列,为汉唐、清代篆隶复苏系列。在这个拓展训练环节中,每一个知识、技法节点都需要按照系统性的原则加以展开,于是作为技法训练的每一环节变得富有“意味”起来,这“意味”,不单单体现在具体的“形”,关键在“意”。这种“变向”,在实践领域主要针对秦篆而言,以汉代为先导,发展到明清,尤其是清代达到高峰。篆隶复苏是清代对书法史的贡献,此间篆隶笔法的丰富性达到历史高峰,可辟专栏研习。笔者所钟情的二王行草体系自有更丰富的体系,此不赘述。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当下,本书法工作室的建设依然秉承“体系化系统化”之学术理念,在三个领域教育学生,培养书法人才。

猜你喜欢

横画练习题技法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一)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画说汉字——百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书法启蒙·隶书第三讲
精通拍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