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需求

2018-01-29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写作文文章作文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徐 琳

一、基于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了能够清楚地了解小学生目前作文写作方面的情况,笔者在结合相关理论资料和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做了一份《小学生作文现状调查问卷》,并随机访谈了二十名小学语文老师。

本次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写作的兴趣、动机;2.阅读习惯;3.作文与生活;4.对老师指导的评价。共30道题目,调查对象为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共计200人。

(一)写作的兴趣、动机

该部分的调查题目一共设计了五题:“你喜欢写作文吗”“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平时会自己写作文吗”“你认为写作文是为了什么”“你对作文是什么态度”“你喜欢写作文的原因是什么”。

调查研究发现,“你喜欢写作文吗”这一项中,200个人中,45%的学生都是“不喜欢”,15%的学生是“害怕”,只有6%是“喜欢”,剩下的则是“一般”。

“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平时会自己写作文吗”这一选项中,75%的学生选择“不写”,17%的学生选择“偶尔写”,只有8%的学生选择“会写”。

(二)阅读习惯

有关“阅读习惯”这一项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题目:“每天读课外书的时间”“读哪些类型的课外书”“你认为阅读对写作有帮助吗”。在“读哪些类型的课外书”这一栏中,16%的学生选择“名著类”,41%的学生选择“漫画”,37%的学生选择“明星类的杂志”,剩下的就是“其他”。

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的阅读形式还是比较单一、读得比较多的都是一些没有啥“营养”的书籍,阅读书籍的类型还是有待老师的引导。

(三) 作文与生活

在“作文与生活”这一项的调查中主要设置了如下题目:“你会留心平常生活中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做”“写作文的时候,你能回忆起一些生活的相关经历吗”。在“写作文的时候,你能回忆起一些生活的相关经历吗”,表示“能回忆到”的学生占15%,“偶尔回忆到”的学生占81%,4%的学生表示“从来不”。

通过跟学生谈话发现,之所以会是这种情况,多数学生抱怨是因为生活两点一线、太过单调乏味所致。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学生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熟视无睹、没有用心观察,所以很多学生的作文和生活是相互分离的。

(四) 对老师指导的评价

老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当堂作文指导”和“作文批改”。“你觉得老师对你作文的指导与批改对你有帮助吗”,觉得“有帮助”的只有24%,62%的学生觉得“帮助不大”,14%的学生认为“毫无帮助”。

由此看来,花费了语文老师大量时间精力的作文讲评与批改其实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二、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重视应试,轻视人文

在小学语文考试中,作文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最大的。比如,扬州市的小升初语文试卷中,作文占35分;北京市的小升初语文试卷中,作文占30分。正是由于作文的分值如此之高,导致很多师生都很看重作文。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上尽可能地拿到高分,老师在平时的作文课上专注于传授拿分的技巧,也就是作文写多少字最好、怎样地谋篇布局最吸引眼球、如何获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分等。因此写作的训练目标自然也就被众多战斗在一线的老师定位为拿到高分、通过考试,这也是大部分家长、学校对老师教学好坏的评价标准。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地来推动老师来进行这些作文应试技能的训练,如字数、书写、布局、选材等,完全不会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否充满真情实感等。慢慢地这种想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学生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为了考试而考试。总之,一切为了升学。

“作文不该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写作最初的目标是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是我们生活工作所必需的。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正是写作教学的目的。目前偏重作文应试技能的训练已经扼杀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积极性,学生的感受被忽视。写作有很强的功利性,不是由于学生的内在需求趋使。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也偏离了作文教学的初衷,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甚至有些排斥写作文,更不用说热爱了。这些都跟新课改的理念相违背。这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要求和责任感,再好的技能技巧也难以奏效,更不必说下笔千言,感人肺腑了。”

(二)缺乏素材,思维定势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会看到有很多值得让人反思的现象存在。比如当进行到最后布置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上演一出讨价还价的一幕。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能轻松地完成作文字数的要求,会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就有意识的锻炼学生写满字,而学生为了能少写一些会装出一副可怜相。老师若是坚持,学生就会摆出很受伤的表情;老师若是投降,学生就会欢呼雀跃。这些都是学生的无声抗议,在告诉老师写作文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煎熬。

假如是当堂作文训练的话,也常常会看到有的学生常常在写了一段时间后会认真地数字数,什么时候达到字数要求就什么时候结尾。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现象无一不反应了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写作过程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倾吐’过程。”厚积方能薄发,可是纵观现在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量少之又少。学生的阅读方向更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漫话、明星等,这些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消遣方式。因此在课外读物方面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就算是名著类的书籍也是以《西游记》《水浒传》类的充满趣味性的读物为主。对于一些过于深奥的、学生难以理解的书籍,学生便会下意识地去回避阅读。这些因素造成学生的知识储备的量和类型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学生写出千篇一律的相似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写出的文章就如同白开水,平淡无奇,没有亮点。本来作文是一项字词句段的综合训练,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创造能力。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些目的都很难达到,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抱着应付的态度,各种词语、句子、例子的堆叠,用单调的关联词来连接,达到规定的字数即可。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单调乏味、毫无灵气,如描写人的外貌都是大眼睛、双眼皮、柳叶眉等。原先的认知以及相似的作文范文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固化,没有掌握深入细致描写对象的方法。由于题材的缺乏、思维的定势,很多时候不同的作文题目学生会用同一个例子来回地“嫁接”。从种种现象中不难发现,其实学生脑海中的那些可以用来做素材的案例屈指可数,导致了作文常常是换汤不换药。其实大千世界,何其精彩,可是我们却很少能从学生的作品中品味出来,所以缺乏素材和思维定势才是学生作文难写出来的根本所在。

(三)远离生活,缺乏情感

情感就是作文的灵魂所在,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是空洞的。但若文章中充满了情感,可是都不是真实的,不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而只是替别人摇旗呐喊的话,又或者只是一些空洞的口号和虚伪的话语,那这样的文章也不能称之为有情感的文章。这样的句子在小学生的文章中随处可见,诸如“这里的风景真美啊”“我爱你,中国”“这个假期真愉快啊”之类。这会给人造成一种官方发言人的感觉,好像背书一样,感觉做作。还有一些同学得到老师的“秘籍”,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深化一下文章的主题,抱着“油多不坏菜”的心态,很多同学给原本已经完整的文章硬生生地“安”上了一个尾巴,胡乱编造一些只沾了一点点边的所谓的启示、感悟等。其实这样的做法与学生的生活是不相符的,文章的正文与结尾是脱节的,缺乏真情实感、空洞也是必然的。所以叶圣陶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建议:“练写作的人只需平心静气问问自己,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碍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基于此,老师也应该对这样的现状负一点责任,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否则就是斩断了学生思想的源泉,只能费尽心思去空想那些遥远的、陌生、没有情感体验的情境。整篇文章充斥着眼球的是无病呻吟、假话、大话、空话也就可以理解了。这种做法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思维的训练,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厌恶写作。

(四)教学程式化,形式僵化

写作本来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和说话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形式不一样罢了。作为我们的母语,表达交流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和说话一样自然。可是学生一旦受到学校的正规教学后,反而不会用文字来表达了,身为教育者我们必然要进行反思。

调查也发现,很少有学生会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心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是想表达的,可是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制约,使得他们不敢表达。比如某年小升初的作文题“我的梦想……”,孩子的想法是五花八门的,跟成人的想法是有区别的,很多孩子想做乞丐、流浪汉……当然这样消极的想法是不会被阅卷老师所接受的,他们需要的是积极健康阳光的孩子。所以有多年实战经验的学生自然都会努力在作文中把自己塑造成正面的形象,不管他们在实际中是或者不是。

这样的情况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思想的控制上,还表现在学生文章的结构上。国外的作文教学更注重学生“生活化”的写作,反观我们国内的作文,更注重学生作文的“文学化”,比如首尾呼应、点题、伏笔、铺垫……这些都是文章写作技法的表述,会使得学生的文章的模式和形式越来越僵化。

猜你喜欢

写作文文章作文
写作文的烦恼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写作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