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智慧服务融合研究*

2018-01-29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12期
关键词:物理智慧图书馆

(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重庆 400031)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是基于现有空间使用的障碍或缺陷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空间功能、服务、布局甚至是场景的变革,是对用户需求的适应性体现和创新发展,以及对高校图书馆未来空间架构和服务功能的战略规划的结果。而智慧服务最早因2008年BIM“智慧地球”项目被社会所熟知并广泛传播,随后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图书馆领域也是智慧化服务重点关注的领域,且随着近年来RFID、机器人以及各种智能空间服务的开发而得以在高校图书馆领域运用,改善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合应用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和智慧服务逐渐融合,智慧空间、智慧图书馆、多元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正在引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朝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融入社会信息服务和空间服务环境,以多种角度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2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

2.1 物理空间再造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重点之一就是对物理空间的再造,当前部分学者指出,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再造除了要保证空间功能的多元化特点外,还需要注重保留图书馆再造空间的物理延展性。我国高校图书馆数量众多,加上各地的地方文化、建筑特点各有不同,使得我国高校图书馆物理空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有些高校图书馆注重空间的美学价值展现,而有些高校图书馆注重空间的实际使用价值和延展性,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空间再造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如何实现物理空间再造需要充分结合高校图书馆现有需求和战略发展需求,以读者的需求变化为依托进行综合考量。

2.2 文化空间再造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除了满足文献藏借阅的基础服务功能外,文化功能展现与文化审美观传承也是其重要功能。早期,高校图书馆对文化空间的再造主要依靠文化饰品(字画、地方特色艺术品、墙画等)来展现。进入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空间再造除了要满足图书馆服务定位、价值定位、地方文化定位等要求外,还应当满足用户休闲、娱乐等多种图书馆第三空间的功能服务需求。将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从单一的文化展现功能中脱离出来,进而表现出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多元服务功能。

2.3 服务场景再造

高校图书馆服务场景再造是对现有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的重新打造,既包括实现图书馆空间功能的服务流程、服务环境打造,也包括对服务所涉及的空间场景、视听场景的综合打造,为用户提供舒适、恬静的空间体验。同时对图书馆服务场景的设置应当打破图书馆传统的物理空间界限,主动到用户所在的非图书馆空间进行图书馆延伸服务空间的设置,在提升高校图书馆曝光率和受关注度的同时,打破高校图书馆物理空间布局限制,打造符合用户需求且受用户认可的图书馆服务场景。

3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性技术创新差异大

对云服务、RFID、虚拟服务等智慧服务主要发展方向而言,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技术创新差异较大等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智慧服务需要依赖相应的软硬件技术、智能识别技术和物理设施设备的支持,同时需要涉及大量的现有环境、设备、人员培养所需的资金支撑,总体上表现为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应用实施较西部内陆地区要高。西部内陆地区在资金方面长年得不到有效支持,使得其智慧服务往往仅限于移动服务等少数领域。

3.2 RFID硬件服务发展较慢

当前大多数智慧服务都主要基于移动服务、云服务以及在线虚拟咨询服务等领域,与RFID等硬件设备关联较大的智慧服务的开发和运用还相对较少,这使得以硬件服务为基础的部分智慧服务发展较为缓慢[1]。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移动图书馆等软件开发应用服务的成本相对较低,且图书馆的项目实施应用在移动服务等方面不涉及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与重建,相对降低了高校图书馆的资金压力;而以RFID为主的智慧服务需要对基础服务设施(图书、门禁、借还设备等)进行系列改建与整合,对图书馆的资金压力较大,所以应用实践也相对较少。

3.3 重应用轻开发现象明显

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是一个需要长期协调改进并不断完善的服务项目,是需要在高校图书馆持续的用户调研和使用反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性的用户交互体系。但就现有的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而言,大多数图书馆都存在着重应用轻开发的现象,大多数图书馆都主要依托业务外包等形式实现智慧服务,造成了对相关智慧服务的后期运维和开发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4 空间再造与智慧服务融合存在的问题

4.1 融合创新不足, 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智慧服务的融合往往是功能的简单叠加,在创新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上还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将空间再造和智慧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两项事务来开展,空间再造和智慧服务在用户需求上的功能交叠并未在高校图书馆的相关业务中体现。具体而言,可以将基于RFID的智慧化改造与空间功能、服务功能重构融合,在改善用户的馆内利用空间现状和物流、用户流、工作流的智慧控制相融合,也可以将移动服务与图书馆虚拟空间、创客空间建设相融合,这些都属于可融合的范畴。

4.2 对用户功能需求的交叠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用户的需求不仅表现在对图书馆物理服务空间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体验感的要求上,还表现在对多元功能的交叠重合的满足上。具体而言,用户既需要图书馆提供恬静、闲适的物理空间,也需要图书馆在该物理空间中实现wifi、移动接入、虚拟学习、协作研究等多种功能,所以除了现有的研修间、研讨室的功能外,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也可以打造基于智慧服务的虚拟研讨空间,满足不同用户的空间和智慧服务需求。

4.3 对现有实例的分析吸收还不足

在互联网环境下,优质案例一般会得到广泛宣传与迅速传播,进而形成一系列的类似建设,在空间再造和智慧服务方面,这种现象也较为常见。但由于各地地域文化、高校图书馆特有价值体系、认同感等方面的不同,相应的照搬行为并不能体现案例的技术革新和理念创新对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和促进。以RFID为例,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也仅仅实现了在服务方式、用户操作方式的转变而并未实现进一步的自创和发展,所以当前对于智慧服务和空间再造还存在着对现有实例分析、吸收不足的状况。

5 空间再造与智慧服务融合策略研究

从空间服务的发展历程上看,高校图书馆经历了从藏阅空间到藏阅休闲服务空间多元转变,实现的不仅是空间结构的改造,同时也实现了服务模式的转变和与读者的交流共融。在智慧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经历了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等早期的信息服务阶段,再到知识服务并向智慧服务转化的历程。而对于两者的融合研究,其内涵是建立在将高校图书馆空间进行智慧化、功能化升级的基础上,使用户身在图书馆却不受图书馆空间、技术的限制,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知识服务的再现、凝练与发展。具体而言,两者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5.1 物理空间再造的智慧延展

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都将打造特色空间、文化空间作为构建物理空间结构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空间的延展性,所以可以结合智慧服务手段,在物理空间购置的基础上提升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延展性[2]。具体可以爱丁堡大学的数据服务整合项目为例:该馆在旧馆改造过程中,注重将现代信息服务融合到已有的馆舍空间改造中,通过服务集成和空间再造,将该校内外有关数据服务、数据管理、数据素养教育的机构和服务(具体包括爱丁堡并行计算中心(Edinburgh Parallel Computing Centre,EPCC)、软件可持续性研究所(the Software Sustainability Institute,SSI)、数字内容管理中心(the Digital Curation Centre,DCC)、EDINA数字中心和爱丁堡图书馆信息服务(Information Service,IS))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并安置到了其位于阿盖尔的研究区域,这既是对图书馆现有空间再造的适应性延展,也是将智慧服务与图书馆空间再造有效结合的典型案例。对于国内图书馆而言,也可以通过在空间再造的过程中充分吸取相关单位、智慧服务机构的意见,综合提升图书馆改造空间的知识服务与智慧服务能力,实现高校图书馆物理空间再造的有效延展。

5.2 虚拟空间再造与智慧服务的融合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仅包含实体物理空间的再造,也包括虚拟空间的打造,高校图书馆应借助现有的实体物理空间环境条件,打造能够实现用户协同研究、协同创新的虚拟空间[3]。所以,这一方面与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有一定的共通点,即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智慧空间网络,部分高校图书馆通过打造在线虚拟图书馆空间,将图书馆的服务、资源在虚拟空间中得以再现;同时在虚拟空间中实现资源服务与在线咨询,使用户在网络环境下也能感受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与文化价值。

5.3 创新空间与智慧服务的融合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还涉及到特殊空间的打造,如创客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学习空间等空间功能的打造[4]。但是目前国内的创客空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仿造者、追随者众多,但创新程度不足,具体表现为全国各地创客空间、创客协会众多,但真正在图书馆引导下作出成绩、取得效果的并不多。部分孵化器仅仅打着“助力双创”的旗号从政府手里占得建筑用地,但实质上无法产生有效的收益或者产出[5]。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创新,应充分走出传统的空间服务与读者服务的范畴,在社会服务层面进行融合,如通过创客空间来实现社会读者的教育或是将社会读者的意见纳入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创新功能设计,等等。

5.4 打造图书馆智慧空间

高校图书馆的智慧空间是对图书馆现有知识、信息的重组和整合,是在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重组后实现的图书馆空间的知识立体化空间服务平台。从技术构成上,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需要依托图书馆现有的物理空间条件或是对原有的空间布局进行整合再造,再依托当前先进的技术设备从现实社会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形成信息,同时结合网络信息抓取程序对互联网抓取的信息进行整合,统一形成知识单元或信息单元的形式。所以,打造智慧空间首先需要涉及到对原有空间的物理条件(空间现状、设施设备空间、人员活动空间、交流空间等)进行综合评估,并依据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规划构建各类空间功能(知识存储空间、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等,在满足读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如馆舍、文献、计算机、馆员和服务对象等的畅通交流,同时实现各关系链(物与人、人与技、实与虚、主体与客体、局部与整体)的有效融合共通[6]。

6 结语

目前,针对空间再造和智慧服务融合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以及智慧服务的实施会受到资金、技术、人力以及社会现实观念的影响,相关的研究尚无广泛的实例可供借鉴。将空间再造和智慧服务融合既是对高校图书馆现有服务能力和服务需求的有效整合,也是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和稳步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渠道,急需在图书馆的实践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扩大,在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同时,体现高校图书馆的更好、更具有价值的发展思路。

猜你喜欢

物理智慧图书馆
只因是物理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留言板
处处留心皆物理
图书馆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