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一盏灯 暖一座城
——温州城市书房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

2018-01-29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书房温州市民

(温州市图书馆 浙江温州 325009)

城市书房是由温州市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办,依托各级中心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RFID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从2014年开始,温州市图书馆积极创新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在实现11个县(市、区)公共图书馆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出24小时“城市书房”项目,为市民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阅读空间。城市书房践行公共图书馆平等、开放、共享的理念,采用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建设、“连锁”运营模式,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享和流通,有效促成都市“15分钟文化圈”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动阅读的崭新空间。

温州全市建成开放的48家城市书房,已经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城市文化风景,更点亮了这个城市的阅读之灯,全面融入了温州市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和文化氛围,提升了周边市民的幸福感和文化凝聚力。而今,城市书房更升级为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吸引全国各地的目光和关注。全国各地考察团300余批来温州调研考察,数十个城市已经在借鉴和推广城市书房建设模式。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说:温州城市书房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为业界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办馆模式。原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考察温州城市书房时说: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看嘉兴,城市图书馆体系建设看温州。

1 实施背景

温州第一家城市书房的出现带着强烈的试探意味。201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推出的24小时不打烊服务,引起了温州市图书馆胡海荣馆长的思考。当时,图书馆经常接到读者电话,要求延长开馆时间。而到了晚上八点半,也常有读者恋恋不舍,抱着书不愿回家。于是,如何建设城市阅读阵地新形态,让市民“人人享有,时时享有”图书馆的便捷服务,成为他们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2014年4月,温州市图书馆尝试在县前头分馆馆舍基础上建设了首家馆外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内部设置了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数字资源查询机等先进电子设备。简洁舒适的环境配以丰富的图书,迅速成为市民看书学习的理想场所,引得社会一片叫好声,常常座无虚席,读者又给图书馆打电话要求增加城市书房座位。图书馆建设方原本担心的夜间会有市民来打牌等不文明现象也从未出现。

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意外走红,引起了本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多次深入报道,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肯定,成为温州城市的文化地标,赢得“深夜书房”的美誉。基于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良好社会效果,2014年温州市图书馆之后又建5家,并面向市民公开征名,将名称统一更改为“城市书房”。该项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被连续列入2015—2018年“十大民生实事”。文化部门乘势而上,至2017年底,先后建成开放48家城市书房,一个全开放、不打烊、高品位的城市书房体系在温州初步形成。这些城市书房实现了“一卡通”,书籍通借通还,内部装修各具风格,以其自助服务模式和温馨优雅的阅读环境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极大地便利了市民充分享受图书馆服务。

2 主要做法

2.1 政府主导,社会共建

城市书房建设最大创新点在于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模式,促进了公共阅读资源从宣传文化系统“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大循环”,实现了政府和社会共建、共享、共赢。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书房的规划、建设指导和财政投入方面。市财政对每家城市书房一次性补助20万元,确保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在城市书房的选址、设计和日常开放管理中,全程引进社会力量,注重盘活社会资源,与社区、企业合作共建共享。目前,温州建成的48家城市书房中,与社区联建的有11家,与企业联建的有9家,与公共场馆联建的有10家。如市区南塘一组团小区,业主委员会集体决定将年租金22万元的一楼店面用来建设城市书房,并由业主委员会出资40万元进行装修,该城市书房开馆仅两个月读者就达到1.5万人次。

通过盘活社会资源,与社区、企事业单位众筹合作、多方共建的模式,有利于全市形成上下联动、社会共建城市书房的良好格局。这种众筹合作、多方共建机制符合了图书馆社会化运作的趋势,也激发了基层地区建设的热情,极有利于城市书房大范围铺开建设。

2.2 科学规划,精点布局

把城市最繁华、最漂亮、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拿出来建设城市书房,24小时免费开放,让阅读融入城市血脉、融入市民生活,城市书房规划牢牢把握“规划的核心要义是功能”,旨在温州城区打造一个15分钟文化圈,要让人看得见文化、切身感受得到城市精神。而其规划重心在于“选址布点”,这是城市书房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关系到广大市民能否普遍享受图书馆的基本服务。科学计算每个城市书房的辐射面,综合考虑中心城区和边缘地区,通过全域布点,促进公共阅读服务的均等化,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每位市民的家门口,节约市民借阅图书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城市书房布点选址采用网格化嵌入式方式,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的要求,打造“家边的图书馆”。它充分考虑人口密集度、交通便利性、服务半径、环境相对安静度、消防安全、阅读需求、市民意见等因素,要求建设在一楼临街处,馆舍面积150~300平方米,可配置8 000~30 000册图书,基本分布在城区人流密集的社区、创意园区、企事业单位、商场、公园等地。城市书房建设的体量不大,突出小而精,通过网格化建设和嵌入式设计,让城市书房成为“看得见文化、感受到城市精神”的建筑体。

在外观造型、室内装修和环境设计上,城市书房建设装修坚持以“耐用、经济、绿色、美观”为原则,注意体现文化建筑的氛围特点,注重打造时尚、精致的风格,同时结合所在社区的人文色彩与生活风格,营造家居式、无拘无束的阅读环境。城市书房不仅是“身边的图书馆”,在内部环境营造上“不是咖啡屋,胜似咖啡屋”。各家城市书房设计风格各具特色,如温州鹿城文化中心城市书房,经法国设计师设计打造简约环保时尚风;市府路城市书房作为全市“旗舰书房”,面积最大,藏书最多;县前城市书房为首家书房,设计风格偏古老而厚重,人气最旺;东瓯智库城市书房由旧厂房改造,被称为最暖心而小资的书房;梦多多小镇城市书房位于儿童商场内,显得童趣而温馨;还有南塘城市书房的美式学院风、瞿溪城市书房的传统中式风格都极具格调和情趣,与读者的阅读环境需求高度融合。

2.3 社会管理,全民维护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文件出台后,“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及最频繁的语句之一。而在这之前,全国多地已经开始践行这一理念,城市书房就是其中之一。“城市书房”这一名称就是通过媒体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并吸收专家建议而成,从建设开始即带着显著的社会市民参与的特征。在书房的布置与设计环节也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并招募志愿设计师,采纳各种节能、高效、便民以及有创意的想法和设计思路,一座书房的建设充分凝聚了社会集体的智慧力量。

城市书房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设置自助借还机,实现无人值守免费开放,市民凭身份证、市民卡、读者证皆可入内阅览和借还图书。这种24小时开放且无人值守的模式,在考验市民文明素养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自我管理和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形成“我的书房我打理”的良好风尚。在建成之后,城市书房的日常运营与管理更是需要公共文化单位、企业创意园以及街道社区等多方社会公共力量共同维护场馆的运作,各城市书房的周边居民志愿者队伍也逐步参与到城市书房的管理。可以说,城市书房将“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最大限度服务群众、最大限度依靠群众”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

城市书房是24小时开放的自助图书馆,也是市民家旁边的文化交流空间,是市民们的“精神粮仓”。自建设以来,温州各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如“籀园品书会”“亲子阅读课堂”等各类讲座、沙龙、社团活动、阅读推广活动都已经相继频繁走进各个城市书房;温州读书联盟会100余家会员读书会,也定期在各城市书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各城市书房也面向社会组织提供场所预约服务用于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并鼓励更多积极健康的市民文化活动的进驻,让城市书房等场所成为集静态学习与动态交流于一体的“活”的文化空间,成为承载知识共享、信息交流能力的“市民大书房”。

2.4 连锁运营,规范标准

高效有序的管理模式是确保城市书房有效运营的重要保障。一是做到连锁运营。城市书房的图书、数字资源都采用“连锁”运营的模式,其所有图书、数字资源由温州市图书馆统一调配,其信息化技术由温州市图书馆统一提供,实现城市书房规范化、标准化运营。二是实现统一管理。城市书房的管理都按照统一装饰标准、统一标识设计、统一调配书籍、统一信息系统、统一服务规范来进行,书房体系内的图书均统一由市图书馆每周定期调配一次,所以城市书房均统一服务电话和服务标准,统一监控和临近门卫管理机制。通过集约化的管理使政府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最大化。较传统图书馆相比,城市书房在场地和人力上的社会化运作更能节约人力财力成本。三是完善规范标准。在统筹管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布局、规范管理、完善机制,成功申请“城市书房”注册商标和“城市书房布局结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制订出台《城市书房服务规范》,“城市书房服务标准化”项目被列入浙江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同时在温州各县(市)、区推广城市书房建设,在精品农家书屋基础上升级建设乡村版城市书房——“百姓书屋”22个,作为城市书房的延伸补充。

3 社会成效

城市书房项目于2014年提出,2015年探索实践,2016年全面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开放城市书房48家,市区34家,接待读者206万人次,外借图书197万册,办理借书证5万张,图书外借率380%。城市书房成为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一种创新模式,连续四年被温州市委、市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2015年,城市书房名列“温州精神文明建设十大亮点”之首,2016年列入“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十大创新”项目。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多次聚焦报道。2017年和市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共同入镜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为党的十九大献礼。城市书房接待各级领导、专家及全国文化事业单位考察学习300余批次,带动和示范效应凸显。

3.1 坚持创新,推动全民阅读的局面形成

城市书房改变了“一城一馆”的图书馆建设布局,采取“1+X”的模式,以总馆带动若干个城市书房,构建了高效、便捷的都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城市15分钟阅读文化圈。城市书房24小时全天候开放,突破了传统图书馆辐射范围和开馆时间的限制,节约了读者借阅图书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开辟了图书馆服务新模式,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了一个永不闭馆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城市书房满足了现代人的阅读消费需求,激发了全民阅读的热情,引导市民成为善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之人,打造“书香温州”推动城市向更快更好的目标发展。

3.2 协调发展,提升全民共享幸福指数

按照15分钟都市文化圈的要求,城市书房科学合理的选址布局,促使广大市民能够普遍均等地享受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城市书房建设的体量不大,突出多而精、网格化建设和嵌入式设计,通过科学选址布点、社会力量参与合作管理等模式,打造市民身边的图书馆,为市民阅读提供极大便利,让“人人享有”图书馆变成现实,基本达到为全民普遍均等服务的目的,也让城市书房成为当前一些较大社区、企业等单位的“标配”,极大地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同时也提升了城市书房所在住宅区及周边地区的商业价值,体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3.3 社会参与,创新全民共建文化格局

从先期的选址、征名、设计到后期志愿者参与日常管理,每个环节都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与融入,堪称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典范,社会力量的引入也改变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由文化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特别在城市书房建设方面,社会力量成为推进城市书房建设的主要力量,变“要我建”为“我要建”,让全社会创造文化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既符合了图书馆社会化运作的趋势,使社会资本和力量充分参与图书馆建设、服务与管理,也是当前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3.4 规范管理,形成广泛示范带动效应

城市书房采用统一集中、规范管理模式,该体系内的所有图书、数字资源由温州市图书馆统一调配,其信息化技术均由图书馆统一协助实现。在这个高度统一管理的模式下,有效利用了城市闲置房屋资源,提升了财政资金的利用率,较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在场地和人力上的社会化运作,更能节约人力财力成本,也因此使这种模式能够在全国得到广泛的复制和推广。2017年5月开始,温州市图书馆将城市书房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图书物流配送工作承包给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提供更加专业对口的高质量服务,同时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

3.5 无人值守,彰显文明提升市民素养

城市书房优雅的读书环境与先进的自助服务,迎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体验与价值需求。城市书房无人管理模式成功创建了一个自由而健康、有序而温馨的现代公共阅读场所,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读者自我管理、互相监督的意识。遍布温州各个角落的城市书房承载着温州人的精神寄托,成为一块文明的试金石和展示窗口,它是温州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道德净地。

4 结语

城市书房建设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契合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滋养涵育了温州人的精神家园,充分体现了温州人的文明素养,对外展示了温州人的文明形象,是温州这座城市的精神驿站、文明路标、城市窗口。

猜你喜欢

书房温州市民
把自己关进书房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童年的小书房
品鉴书房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大师们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