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CT、MRI诊断价值观察

2018-01-29秦利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可逆性枕叶基底节

秦利娜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是一种中枢神经综合征,其主要症状以视觉障碍、头痛、意识错乱等,是临床中极为少见病症之一。影像学显示为枕叶、双侧顶异常信号或低密度。有研究指出,早期有效诊断并给予治疗,疾病可痊愈[1-2]。但目前国内对该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报道较少;对此,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78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MRI诊断与CT扫描对该疾病诊断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78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诊断。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1.5±3.0)岁。17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不清、抽搐、癫痫发作、视物模糊等疾病特征。患者经实验室检查显示,纤维蛋白原减少14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8例、血小板减少16例、肝酶升高31例、尿蛋白阳性40例。体查偏瘫7例、血压正常57例、浮肿40例、高血压74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改善脑功能、脱水、镇静、解痉、降血压等对症治疗。

1.2 方法

仪器使用双源16排螺旋CT平扫,参数设置:管电流:82 mA,管电压:120 kV,层距5 mm,层厚5 mm,矩阵:512×512,视野:25 cm。

MRI扫描使用美国GE公司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相控阵头线圈,平扫矢状面及横断面T2WI、T1WI、DWI、T1FLAIR,采用MRV检查,增强扫描使用Gd-DTPA造影剂。

2 结果

2.1 CT扫描结果

本组178例患者均行CT轴位平扫,所有患者均存在斑片状低密度影分布于双测顶枕叶,且呈现边界模糊,左右对称,主要位于脑白质;其中病灶范围:顶枕叶并基底节41例,顶枕叶并额叶、基底节区、颞叶14例,顶枕叶并基底节、颞叶13例,仅限于顶枕叶110例。

2.2 MRI检查结果

本组178例经MRI扫描显示,病灶主要位于白质区或皮质下区,表现为斑片状异常信号,T1FLAIR及T2WI上病灶表现为高信号,T1WI上病灶表现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病灶存在轻微占位效应,边缘模糊,DWI则表现为等信号。其中病灶累及顶枕叶67例,顶枕叶并颞叶、额叶、基地节25例,顶枕叶并基底节、颞叶22例,顶枕叶并基底节46例,顶枕叶并脑干、小脑半球18例。经增强扫描未见病灶进行强化。

3 讨论

PRES是临床极为少见疾病,其常见病因包括:子痫、先兆子痫、高血压脑病等;其发病机制临床中分为脑血管过度灌注与脑血管痉挛两种说法,现目前,大多数学者较为认同前一种说法。临床中,针对PRES疾病影像学检查可包括:MRI检查、CT扫描;PRES疾病CT扫描表现为脑沟变浅、灰白质交接不清、双侧顶枕叶存在多发片状低密度影[3-5]。MRI检查则不仅可对上述病灶进行检查,同时对患者脑部额叶、脑干、丘脑、小脑及基底节区等部位进行检查。此外,对PRES是细胞毒性水肿还是血管源性水肿病变的诊断,可采用ADC与DWI鉴别,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则可采用MRV进行鉴别[6-8]。通过本次研究指出,对于PRES实施CT扫描可有效诊断患者病灶位置对称性低密度影,但其缺乏特异性,可作为该疾病筛选方法。MRI检查不仅对病灶检出具有良好作用,同时可对病灶血管源性水肿诊断,是诊断该疾病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采用MRI诊断与CT扫描,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1] 王国蓉,吴兴红.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CT、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40(6):917-919.

[2] 章辉庆,陈腾飞,邱晓晖. MSCT及3.0TMRI诊断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意义[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5):655-658.

[3] 杨民正,胡玮,杨琨,等. 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J].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40(2):171-174.

[4] 王玉东,吕敏敏.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特征和临床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6):831-833.

[5] 张宗鸣,白亚飞,刘帅,等. 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CT及MRI表现[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1):10-13.

[6] 曾晓春,杜二珠,张洪标,等.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33-134.

[7] 尚璇,张振华. 孕妇产后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学观察[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8):29-31.

[8] 马宁强,董志坚,巩宁,等.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分析[J]. 医学综述,2012,18(8):1263-1266.

猜你喜欢

可逆性枕叶基底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加强免疫抑制剂管理的意义
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①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成人枕叶体积
超广义k次投影的线性组合群可逆和可逆性
“镜像”二维相关分析用于水溶液热诱导PNIPMA酰胺基变化可逆性的研究
早期气管切开对特重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运动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影响
53例枕叶癫痫临床分析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偏转发作在枕叶癫痫中的定侧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