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29曾瑞雪黄彬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办学校企

曾瑞雪,黄彬彬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7)

人才培养模式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如杨亚芬等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提出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与实训体系;庄文君从理实一体化角度出发,建议以项目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李志成、慕威等人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牛红霞认为工学结合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局限于院校内部,无法实现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分离,根据行业特点及城轨运管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站校交替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轨道交通车站与学校教学场所交替进行学生培养的模式。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校企合作角度提出“订单班”培养模式、“委培式”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创新性已成趋势。我院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并逐渐形成“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且在实践过程中有较好成效。

一、“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背景

(一)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与人才培养严重滞后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快速增长,规划规模持续增长。成都作为西南地区最具人口吸附力的新一线城市,截至目前已开通运营线路共6条,《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十三五”规划》指出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总里程达780 km以上,其中运营里程达500 km,在建里程280 km以上;实现成灌(彭)铁路等5条国铁射线的公交化运营,共计里程347 km;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有轨电车建设,力争开通运营现代有轨电车97.3 km,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层级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都已然进入轨道交通时代,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使得人才奇缺,矛盾日益突发,无论是人才数量还是质量上看,远远不适应其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求。虽然目前成都各职业院校仍在不断探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这种探索滞后于城市的轨道交通人才需求。

(二)城轨运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影响了人才培养

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建立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创建了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了一定成就。但就成都目前高职院校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状况仍普遍存在,大多停留在项目合作、表面合作,院校缺乏对企业用人需求和业务背景的分析研究,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至今没有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标准,由于缺少统一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标准,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往往与轨道交通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人才培养重知识轻能力,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岗位适应能力弱,这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三)人才培养现有模式的资源整合度低,制约了人才能力的提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要求高、投入大、专业性强,而成都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设置时间短,少则1~2年,多则3~5年,办学条件远远跟不上人才培养的需求。此外,一些学校办此专业还存在跟风之疑,本身并不具备条件,尤其是资金投入、设备购置、师资引进、实训实践和就业去向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情况下,就大干、快上,先把学生招进来就读,各个院校往往单打独斗,至于企业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性强的企业急需人才,则根本也无条件顾及。因此,要培养出具备竞争力、适用性强的、专业岗位能力全面的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人才,职业院校必须克服自身先天不足之缺陷,将相关的著名普通高校专业的优质资源以及相关企业的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校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能力的人才。

二、基于岗位能力的“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普通高职高校,根据需求设置城市轨道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2016年,本院与西南交通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依托双一流211名校西南交通大学,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实现学生从培养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在模式中各方“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共担风险”,本院引进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运输高端人才培训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共建交运专业联合教研室,由双方共同制定共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项目案例及项目视频等全套教学资源。本院主要负责承担公共课及基础课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课,基础能力课和选修课);西南交通大学主要承担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及大三年级顶岗实习单位推荐、专业技能指导、专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聘请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专家教授给学生开设讲座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西南交通大学还利用在铁路和轨道交通行业的巨大影响力和良好关系,与相关铁路和地铁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负责学生三年级的顶岗和就业安置工作。模式试行两年多以来,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一)充分利用名校的优质资源,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其轨道交通专业在全国高校交通运输专业中名列前茅,本院与西南交大共建举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是要充分依托其专业优质的师资资源、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实践证明,西南交大的优质资源对本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合作办学中,西南交大负责本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并选派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教师给学生授课,让学生接受到了城市轨道专业良好的专业知识。“高”和“职”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高”决定了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科学为基础。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这方面西南交大优势显著。

(二)迅速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大多是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而兴办的,办学实践较短,条件还很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还跟不上城市轨道迅速发展的需求。与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对迅速提升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尤其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合作过程中,西南交大除了选派了优秀教师讲授专业课外,还负责培养本院专业教师,为此本院选派了城轨专业负责人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过程的探索,并参与部分专业课程的授课,目的是为尽快培养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长久发展夯实基础。

(三)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的“职”决定了它主要强调应用技术性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的侧重性和专门性,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于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度,这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紧紧围绕诸如接发车与调车能力、行车调车能力、通信技术维护能力等展开。“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长期存在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与实际要求的“零距离”人才。但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设备更新较快,而高职院校因资金投入等方面因素,无法大量持续购置轨道交通的最好设备,同时由于受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现场安全性要求的限制而无法充分建设及利用与企业完全匹配的设备。实施校校企合作办学,既可充分利用著名高校的相关教学和实验室富余设备,也可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通过“站校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把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岗位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本院学生分批次到西南交大峨眉校区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大三安排岗前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推荐到相关铁路局或地铁公司实习,这种培养模式会大大缩短学生适应社会、胜任工作的岗位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校校企”合作办学是一种崭新的合作办学模式,是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和创新,但是“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本院校形成时间还不长,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大空间。

(一)进一步完善“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

校校企合作模式涉及多个主体,要保证这种办学模式的有效运行,必须不断优化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完善这种模式的办学运行机制。校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名校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等优势;校校企合作办学中职业院校是合作办学实施主体,承担着联合办学的招生,学生管理和培养过程的实施,还是联合名校和企业的桥梁;校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企业承担着学生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任。完善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已经形成的模式,进一步细化各自的责任,丰富合作的内涵,更好地发挥各方的优势。

(二)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办学思想,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

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高”和“职”的本校特征,既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又要区别于中专技校同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办学思想。高职院校的城市轨道专业应以培养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较高专业岗位能力的人才为基本目标,要适应和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培养企业留得住、用得上、受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机遇和挑战,也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向企业不断输送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

(三)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体现,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突出能力培养。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从综合素质课、专业通识课、职业技能必修课和职业技能选修课来体现,从而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可以分为客运服务人员、技术人员、辅助支持人员和职能管理人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轨道交通的站务员(票务员、厅巡、安全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等工作岗位。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包括客运组织能力、票务管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行车组织能力及运行管理能力等。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理论化课程教学体系,改变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强化院校内部实训建设;教学内容必须依据工作过程设计,提升岗位能力培养的主体地位;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设置知识理论学习加课程技能实训的基本路线。为此,必须建设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且专、实际操作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运输、机电、管理及经济等多学科知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尚在发展阶段,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在我国职业院校中设置时间相对短暂,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在内的许多问题都还处于探索过程中,任何探索都将对城市轨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和规范产生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办学校企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