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念培育在大学生就业水平提升中的重要性

2018-01-2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就业观观念价值观

王 丹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引导和培养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总书记提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这不仅表达了党和政府对青年大学生的重视和期待,也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和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大学生内在精神动因将成为就业工作的最核心驱动力,也是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源动力。

一、观念培育有利于引领就业行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将日渐提高,特别是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家庭财富,因养家糊口而就业的动因成分正在逐渐降低。缺少了物质条件的直接刺激后,大学生们往往安于现状,不愿“毕业”只愿“留校”,更不愿意“就业”,认为“毕业即失业”,渴望做个长不大的“大学生”。在这种就业观的驱使下的就业行动力,必然受影响甚至是处于“停滞”状态。所以,要想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水平,观念的引领必然是行动的驱动和前提。

就业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就业观直接影响着其对职业的理解、选择和态度,以及职业精神的形成和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态度。通常情况,我们认为大学的就业观主要是其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更进一步解释为在做出选择时的想法和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不同职业的倾向性。有学者也指出这种价值观念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并指出就业观具有一些特殊的特征表现。例如稳定性、发展性、独特性。其中,稳定性是指学生的就业观念并不会处在不停的动态波动中,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是比较稳定的,特别是在外界环境没有变化时,往往不发展改变。发展性是指就业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可干预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业观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改变。独特性主要是从学生个人角度分析。学生虽然处在同样的校园环境,学习相同的专业知识,但是其内在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往往不同,加上学生们的家庭社会地位不同,所经历的阅历不同,会造成多元化的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体系中,要建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长效机制,避免空谈性、口号性的说教,就业观念的教育也同时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让学生理解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树立青年人的远大理想。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只是生存的狭隘认识,将就业提升到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自身价值的高度,使其内在的荣誉感、集体感得到激发,继而积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树立端正的就业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合理择业进而顺利就业。

二、观念培育有利于构建就业目标

就业观的形成是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与职业的社会属性之间相互匹配达成协调一致的过程。从生涯教育的视角看待处于生涯发展探索期的大学生群体,需要逐渐对自我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逐步对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我想追求什么等明确起来,确定自我生活目标、建立生命意义。而对于目标不够清晰,方向飘忽不定,只是“从重”“趋同”,认为只有“高大尚”的工作才配得起自己,非”高薪“不就业的观念,完全是缺少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更是无法适应社会的表现。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如何适度设置就业期望,尽快调整好就业心态,是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识水平与认识状况,是其形成就业观取向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只有充分对自我的职业目标、职业兴趣、个体特征及职业能力各方面了解,进而形成职业认同,确定自身的职业倾向,在就业求职活动中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工作,避免出现盲目就业的情况。

三、观念培育有利于就业路径的确定

在当今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正确导向的就业观,有利于将大学生个人的梦想与祖国梦想相协调发展,在全社会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浪潮中,努力完成个人的人生理想。当代大学生只有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要求内化为思想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将自身的专业特长、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忘初心”,真正认清与理解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新媒体载体平台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观教育。随着全球信息化,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传播,新媒体平台的方便快捷,特别是移动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利用手机就可以查看更多的信息。一些社交软件的快速推出,不仅仅成为交流沟通的渠道,更是大量信息资讯传播的重要平台。这其中以大学生关注的微信朋友圈、微博最为突出,因此,就业观的引导和培育不能忽视新媒体平台的巨大传播作用,而是要善于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将其纳入就业观教育的体系之中。高校要全面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使新媒体载体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就业观教育的重要渠道。

多元就业渠道开通拓展就业观培养。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多元就业渠道和就业路径的开通,进而扩展大学生传统择业观念的转变。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培养大批急需人才,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前提下,不仅给“留学潮”带来了新的变化,优惠的政策、优良的性价比,同时国际合作平台的建立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疑是机遇和挑战。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大学生更广阔的就业前景,沿线国家的很多优秀高校也成为就业的不错选择。伴随着中资企业和民企华商“落地开花”,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空间更多元、更广阔,只要具备就业能力,国内国外就业市场广阔。就业能力一般涵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内在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自身具有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所形成的综合能力,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特质。它既包括显性的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能力和身体素质,也包括隐性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重视大学生就业观引导教育,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可塑期,如何健康成长成才,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在生涯成长处于探索期的这个特殊阶段,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新鲜观点充满了好奇,鉴别力低,探索欲望强,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处理好金钱、名利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重视大学生就业观引导和教育,必将有助于改进高校就业现状,提升整体就业率。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绝非易事,一些在早期就提出过相关的观点,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观念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大学生自身因素。自身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自己形成的一些特质和观念。虽然形成这些特点的因素来自多方面,但是不可否认,学生自身形成的某些观念、态度、认识在就业观的教育中占有重要作用。一些消极的态度往往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大学生在阅历、经验方面的欠缺也是其就业能力较低的自身原因。二是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元的,学生或多或少接触了社会的大量信息,特别是随着信息传递的加快,很多信息在短时间内就传递到世界各地。大学生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这些信息的冲击,繁杂的信息会对很多学生构成影响,往往在其进行选择时表现更为明显。三是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从社会本位价值导向出发,向大学生传递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化职业规划,学生难以认同,使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没有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大学生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活动开展中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经验介绍,要从学生的就业观念上进行疏导和引导。只有学生的观念发生转变或者说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积极的成长,才能促使学生在就业中获得良好的收获。

猜你喜欢

就业观观念价值观
维生素的新观念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