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非环保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改革

2018-01-28李立欣宋志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概论环境保护教材

李立欣,宋志伟,潘 宇,战 友

(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对高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模式的最初形成则起源于旧中国留下的高等教育形式的改造,并同时借鉴了国外先进国家教育理念。为逐步适应人才的发展需要,国家一直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教育改革和调整,但其原来的框架模式依旧未完全突破。到21世纪初,在经济改革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单一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创造力强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此,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资源过度开发,不仅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到了人民身体健康,环境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具备环保意识和环境相关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委也明确规定了“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因此,环境教育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全球性的特点,将环境保护系列课程列为当前高等教育非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的公共课势在必行,其目的在于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针对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随意性大,通常局限于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另外,课时数量保证、教材更新时效、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以及高质量师资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本文将从环境保护概论教材选取、教学模式、方法及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为其他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专业提供借鉴及参考。

一、《环境保护概论》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国家倡导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很多理工院校开设了《环境保护概论》这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同时还是环境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在作为公选课的授课模式中,课程本着向大学生传达环保理念、树立环保意识的目的,教育学生将环保作为自身责任,实现人人热爱环境、人人保护环境,全面阐述有关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在非环境专业的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让学生了解环境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需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将环保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联系,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时时以环境保护为己任,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环境保护概论》在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培养要求

很多高校采用的《环境保护概论》教材通常在教学内容上较为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需了解的基础教学内容,如水、气、声、固体废物的污染成因、污染现状及相应的治理措施。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此类教材专业性及理论性较强,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基础,接受教材中的内容比较困难,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二是知识更新比较慢,内容较陈旧,此类课本虽然是再版,但多数已出版十余年,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国际上的和国家的环境管理政策、一些先进的环保理论及知识并没得到相应的更新,难以达到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方面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新方法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学生要求

由于受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框架限制,教学上仍不能摆脱以老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死板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灌输式授课,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的方式被动接受知识,“教”与“学”孤立,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僵化、教条、无法灵活应用,很难调动起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改革措施

(一)适应新时期环保要求,更新及改进教学内容

环境保护概论教材种类较多,可选性较强,但往往更新较慢,难以适应新大纲的要求。因此,笔者所在教学课程组近年来编写了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校规划教材《环境保护概论》。该教材不仅增加了大量环境保护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方法,还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改动和优化。教材的内容设置更加丰富合理,吸收学术前沿成果,在保证知识及时性基础上,精选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与环保相关的基于案例特色的阅读材料。

(二)科研项目经验与知识理论相结合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向相关专业学生介绍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教授在相关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科研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及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章节中,介绍了刘彦飞教授在大气颗粒物毒理分析及危害方面的科研进展;在讲授水环境与水资源化章节中,介绍了李立欣博士在生物絮凝剂开发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宋志伟教授在膜生物反应器方面的相关研究。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我校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听课兴趣,充分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拉近,增强了他们对学校的自豪感。

(三)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把时间更多地用于讲授、提问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走向简单化、智能化。精美的多媒体制作、案例式影音资料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校该门课程仅为28学时,属于典型的“学时少,内容多”课程,而针对学时数少但教学内容或信息量较大的课程,多媒体教学及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在此方面就体现了其优越性。本课程通过制作集文字、影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全面性。例如,在讲解国内外的污染事故时,将现场照片、媒体报道截图与讲解同时进行,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收集相关媒体的污染新闻报道,以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可以增大学生对污染事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和难点之处,教师用黑板粉笔讲授,保留了黑板粉笔教学能突出课程重点内容的特点。因此,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将学生的思考内容跟老师的讲解内容进行同步及对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四)建立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当前广为关注的环境问题、环境政策等作为合适的切入点,向学生介绍某个问题情境,例如雾霾的成因、废水的治理、政府介入的环境管理政策等。在特殊情况下,学生会遇到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教学进程中,当初始的指导和教师的作用逐渐减少时,鼓励学生们开始独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目的。同时,结合适宜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问题讨论或课程报告,通过团体研究和讨论环节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建立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学习小组,使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共同提高。

(五)考核方式灵活多变,全方位考察学生能力

考试是一种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考试成绩是教学成果的体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程为了不增加学生知识背诵的工作量,改变了传统考核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卷面成绩(开闭卷)、口头报告、课程论文及平时成绩。各部分分别占到总成绩的40%、20%、20%和20%,总分为100分。口头报告及课程论文可视为期中考核,在课程中期每名学生做10分钟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口头演讲。如果上课总人数较多,可按小组配合演讲(口头报告),同时要求每名学生(每组)上交一篇3000字左右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论文,题目与口头报告一致,需按照学术论文格式撰写。期末考核为试卷考试,采取开闭卷的方式,开闭卷各占考试的一半时间,开卷部分为案例分析题或者是针对某一污染现象的分析等论述题形式考核。通过这些考试改革的措施,既增加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敦促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给每个学生创造锻炼及展示自我的机会。另外,提高了学生们查阅资料及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好评,综合成绩能够较好地符合正态分布,提升同学们的参与度与成就感。

四、结束语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改革应根据每所高校的校情,本着“合理、可行、有效”的原则,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改革方法和模式,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环境专业的知识功底,并能投入充足的精力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准备,对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该门课程作为全校部分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多年来存在着授课内容较多与讲授学时少的矛盾。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更新教材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和科研项目相结合等方式,真正地实现了授课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环保知识的储备与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该门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概论环境保护教材
环境保护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教材精读
青铜器辨伪概论
教材精读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