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独立学院优化专业结构的思考与探索

2018-01-28段美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母体重庆市办学

段美芬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专业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单元,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专业设置与专业内涵建设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当前,重庆市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重庆独立学院如何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如何实现人才培养链、学科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和有效对接,如何满足重庆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如何优化专业结构,实现特色办学是目前独立学院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重庆市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

重庆市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共有25所,在校本科生达45.4万人,设置专业涵盖12大学科门类,专业设置1198个。其中,独立学院6所,占重庆市本科高校24%;在校本科学生8.6万人,占重庆市本科生的19%。独立学院从1999年发展到今,经历了1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重庆市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高等学校是按专业培养人才,对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及分析

(一)专业设置偏重于人文社科类及经济管理类,理工科类较弱

独立学院创办初期,规模较小,举办文科及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成本等方面投入相对较小。据2017年统计,重庆市6所独立学院设置专业175个,人文社科类占36%、经济管理类占47%、理工科类占17%,专业分布集中在英语、汉语言文学、国际经贸与贸易、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环境设计等专业。大量设置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专业必然带来一系列后患,毕业生就业受到较大阻力。文科学生升学率相对偏低,重庆经济发展急需的制造业、建设产业等人才需求得不到保障,学校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二)专业布局过分市场化与功能化,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

独立学院创建的背景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中产生的,缺乏统一规划、社会调研和宏观调控。有一定的市场倾向,什么专业热门就举办什么专业。以重庆市为例,6所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在校学生达7000多人,财务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达5000多人,环境设计专业在校学生达3000多人,甚至一个学校某一专业招生人数达到1000人,而毕业生不能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势必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办学目的的营利化、管理模式的企业化,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三)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重复,同质化现象明显

独立学院成立初期多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依靠母体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办学条件和文化历史积淀,快速发展生源数量,专业设置成倍增加,且培养模式、管理办法,也与母体学校大同小异,学科基础与师资力量较薄弱,没有自身的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也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办学质量。

三、专业调整优化的原则

独立学院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四个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才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丰富专业内涵,推进特色办学,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科学定位,办出特色

独立学院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定位,明确办学类型、发展方向、目标路径,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办出特色和水平。按照重庆市规划,重庆市高校拟分为综合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技能技艺型四种,独立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实况、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区域优势、资源条件,按照“层次+功能”的方法确定办学类型,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二)需求导向,服务发展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优化要研究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把握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按需设置专业和院系,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精准施策,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增强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融合性。

(三)错位竞争,协调发展

独立学院大多是依靠母体学校而建,初建的专业与母体学校所设置专业完全相同,由于受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影响,新建专业同质化倾向较大,不能彰显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个别专业招生规划过大,甚至超过千人的专业比比皆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人才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业困难矛盾凸显。

独立学院办学自主权较大,管理机制灵活,应根据自身定位,结合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与母体学校错位竞争,创新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竞争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调控,突出特点,扩大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育人为本,提高质量

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应摒弃功利主义,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着力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四、独立学院特色办学思路与设想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

独立学院要走向良性发展之路,首先应准确定位,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母体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后盾,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以特色取胜。如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根据地处两江新区,为适应“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和重庆方经济的需要,除了增加语言类学科种类还增设了工程管理、国际商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重庆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与德国多所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应用型建筑人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人才,彰显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更加明显,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等交叉领域出现重大突破,这些对独立学院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出新的要求。重庆市独立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通知》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接重庆市实施八项战略行动计划和三项攻坚战的总体部署,瞄准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农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近几年增设了环境工程、软件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等社会急需的专业,为重庆市经济发展、高等学校专业优化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提升了重庆市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特色

近几年,重庆市独立学院根据自身定位,坚持以市场要求为导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懈努力。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建设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为重庆市支柱产业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为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新增设了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等专业,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外语+专业+技能”的专业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开放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深受社会好评。

重庆市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联合办学,按“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模式,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已取得成效。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办学水平

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把我国办成世界教育强国,就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又有扎实语言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开放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独立学院可利用国外的优势资源,联合办学,共同培养。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与德国应用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已有2000多名学生到德国学习和就业。

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国家4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共建“本科双学位”“本硕连读”“交换生”等形式输送了1000多名学生到国外学习、深造和就业,开阔了学生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外语+”的培养模式彰显了学院办学特色,深受社会认同。

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应坚持的最佳原则是以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专业特色,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母体重庆市办学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蒲公英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故乡
三种稠环硝胺化合物的爆炸性能估算及其硝化母体化合物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