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扶贫政策背景下“因学致贫”的问题探析
——以甘肃省A县为例

2018-01-28静,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子女

谭 静,李 期

(1.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如果家庭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则贫困发生率大于16%;若教育年限为9至12年,贫困率将降至2.5%;如果教育年限超过12年,则几乎不存在贫困的状况”。教育扶贫正是通过发展教育,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能力,从而实现根本减贫脱贫的目的。因此,教育扶贫是治愈贫困的根本性举措。

但是,近些年“因学致贫”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众多贫困地区家庭子女接受教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扶贫的成果,应当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积极关注。

笔者对甘肃A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对该县教育扶贫情况有了一些初步了解。笔者发现,在教育阶段,一方面政府已经做到了可免尽免,另一方面却匪夷所思地出现了“因学致贫”现象。

一、“因学致贫”原因何在

(一)“原生”家庭贫困

家庭贫困是贫困家庭子女上不起学或者上学后“因学致贫”的首要原因。甘肃省A县地理位置较差,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造成了绝大部分居住人群家庭贫困,贫困水平常年难改善。据统计,A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存在较大差异。调研走访发现,A县很多贫困家庭存在家庭成员长期重病卧床、家里子女众多、失业无法再就业、务农务工收入不高等多种情况,使得贫困家庭常年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家庭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已较为勉强,如果家里子女都上学,那就要面临无法想象的沉重负担。

(二)“免”“补”之外另有支出

政府颁布的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使得A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负担,寄宿生可以获得生活费补贴,但“两免一补”政策之外还会有一些费用的产生,某些学校仍然存在一些额外收费项目,如辅导资料费、校服费等费用。据统计,A县贫困人口中50%-60%的人觉得供子女读书使得家庭贫困状况越来越严重。该县有80%的农村家庭供过或正在供孩子上大学,有孩子上大学的农村家庭中,约有80%的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100元,负债4万-6万元的家庭占到大学生家庭总数的70%。在“两免一补”之外,估算了一下小学生六年大概需要花费1万-2万元,中学生六年需花费3万-5万元,大学生大学四年需花费4万-6万元。如此大的教育支出对于一个贫困家庭而言,足以令其倾家荡产。

(三)扶贫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

国家、省级层面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不脱政策”,但行业部门在制定扶贫政策时,有部分政策贫困户脱贫后就难以继续享受。甘肃省A县农村低保政策在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后,其家庭收入超出低保保障范围,按民政部门规定该户不能再继续享受低保;还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规划中到户产业扶持政策,只对未脱贫户实施到户到人扶持项目,已脱贫户无法享受这一扶持政策,贫困地区脱贫的这些家庭虽然达到了脱贫的标准,但是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还是不乐观,仍然以务农、打工作为赚取收入的途径,收入仍然不高,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这些家庭绝大部分在供养孩子上学,所以扶贫政策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又加重了“因学致贫”问题。

(四)“撤点并校”后遗症

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各地开始大规模地“撤点并校”,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调整学校布局,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撤点并校”是为了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但部分学校过度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等问题突出,使得教育成本增加,加重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A县规定凡在“撤点并校”后的乡政府中心小学上学的学生每人每学期国家补助625元,但是由于撤点并校后的乡政府中心小学教学水平有限、距离村子较远、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等问题,很多学生家长就选择距离相对较近、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让孩子上学,这就额外产生了一大笔费用。另据对乡政府中心小学寄宿生的调查,每生每年在校生活成本大概2500-3000元,这对广大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有的甚至直接造成了教育致贫。

(五)“控辍保学”政策价值与实际意义小于预期

“因学致贫”现象不仅表现为教育费用支出多,也表现为教育收益的入不敷出。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甘肃省A县80%以上的贫困人口觉得教育是改变贫困现状的唯一出路。对贫困家庭而言,供养学生读书求学,一个非常实际的目的就是希望子女能够通过求学找到较好的工作,以便摆脱贫穷,这也是教育扶贫的目的。但是,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增大,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对社会资源稀缺的贫困家庭子女所带来的压力更加明显,他们往往找不到更高收入的工作,有的甚至“毕业即失业”。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后预期收益无法实现,往往会致使贫困家庭更加贫困。国家一直在实行“控辍保学”政策,但是没有相应的针对贫困地区的就业渠道、就业安排,“控辍保学”政策意义不大。

二、若干政策建议

(一)扶持和帮助贫困家庭增强经济收入能力

解决“贫”的问题,相比较传统的经济援助、物质援助等扶贫措施,扶持和帮助贫困家庭增强其致富能力则更为持久有效。扶持和帮助贫困家庭增强其致富能力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帮助和促进贫困家庭成员切实有效地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第一,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建立贫困人员就业信息网。一方面向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供他们自主选择;另一方面也把他们的相关信息和就职意向提供给相应的用人单位,从而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选择,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人员获得收入更高或更稳定的工作。第二,为贫困劳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经济收益。可以建立免费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使他们能够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为外出务工或提高农产品价值创造条件。

(二)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

事实上,“两免一补”政策并没有免除贫困家庭子女其他的求学费用,国家应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贫困家庭(或最贫困家庭)子女免除各求学阶段全部费用,最优实行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同时,科学地确定资助金额,做到既不因资助金额过少而导致失学,又使得国家公共财政负担得起。

(三)转变教育观念,引导贫困人口合理教育投入

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都觉得只有通过教育、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但殊不知教育投资不当,反而加重贫困。这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农村家庭根据自身及其子女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类型和职业发展道路,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有效性。积极引导贫困人口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培训方向,结合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对口的专业。在高等教育阶段,引导贫困人群尤其是大学生根据家庭实际经济能力合理有效投入,消除攀比心理。

(四)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体系

中高等教育高昂的学费和学校的乱收费行为是“因学致贫”产生的直接原因。虽然政府一直在禁止学校乱收费,但是教育乱收费及教育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因此,必须要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强化各级学校监督体制,向社会公示学校的各项收入许可,加大公众、媒体的监督力度;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建立农村脆弱性家庭的风险补偿机制,健全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及贫困学生帮扶制度。我国现行的教育救助机制和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数量不足和精准不够的弊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提供更多、更加充足的教育救助经费和物资;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援助的精准性,让教育援助惠及那些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子女。

(五)促进就业体制创新

首先,健全针对农村毕业生的就业扶助体系,建立专项就业援助制度,为农村毕业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的就业渠道,根据农村毕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与其特点相应的职业岗位。完善各种激励、扶植创业的政策措施。其次,促进就业体制创新,政府应实行多维就业模式。一方面,政府应鼓励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与高校联合,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机制的多元化。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建立规范的就业市场和就业保护机制,鼓励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就业,合理规范城乡毕业生分布。另一方面,社会应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降低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推动就业市场的法制建设,坚决取缔限制人才流动的歧视性就业政策,确保农村大学生共享就业信息资源,享有更多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进而形成积极而有序的就业市场,促进农村大学生普遍就业。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子女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