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建设的反思与超越

2018-01-2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方法信息化

孙 磊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信息社会的到来,拓展了知识获取的途径,个体接受教育的时空限制大大缩小,克服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教育消解主体性的弊端,这就使得教育借助信息化足以成为推动个人主体成长的重要手段。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的信息化,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开始,构建了鼓励、支持、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体系。内部规律和外部引领均表明:教育信息化己经成为了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也成为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然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纯理论性质的基础课和基本素养课,进行信息化建设涉及到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的信息化,需要对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理念深入思考并作一定超越。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信息化的反思与超越

(一)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一种影响比较大的说法:够用就好。这是针对职业院校开设的基础理论课而言的,认为职业院校培养的是从事具体工作的一线劳动者,理论知识不是必须的。姑且不论在专业领域有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是难以用“够用”来衡量的。

之所以会出现“够用就好”的观点,是因为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的增加和更新之快远超个体所能掌握的水平,个体面对着无数知识往往无所适从。于是能迅速解决“当下”问题,“有用”的知识成为了首选,能否直截了当“应用”成为了选择的标准,应用性知识获得了远多于理论性知识的青睐。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充满了“应用性”的,用以帮助学生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掌握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性”具有时间上的延后性,在功利思想影响下甚至需要“让渡”主体的相关“利益”才能够获得行为的正当,根本无法与技术类的“应用性”知识可以换取“报酬”“岗位”的“有用”相提并论。这导致了在高职院校无论如何努力,学生也难以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二)超越

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接受教育要超越对“当下”的关注,用教育来引领生活。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关注而不能限于学生“当下”生活的要求。因为教育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过好“当下”,作为生长发展中的个体,同样重要的是学生的“未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是有根本遵循的,这个根本遵循既是统一编订的教材更是统一的方向性的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不能脱离统一编订的教材,教学内容的建设主要在于挖掘理论的内涵、外延,在于围绕既定主题和方向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补充,而不能作超越界限的发挥或者突破底线的压缩与减少。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应用性”知识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打破“理论性知识之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打造真正助力学生飞翔的“双翼”而不能有所偏颇,让学生既能满足当下生活的需求,更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信息化的反思与超越

(一)反思

教学方法包含两个方面:教法和学法,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偏废,体现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甚至是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当前教学方法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多媒体到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VR技术、大数据等等纷纷涌入教育领域,成为教学方法的备选项。能够运用这些先进技术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素养,甚至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必须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教学,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教师的评价直接挂钩。过犹不及,对先进科技的盲目迷恋不见得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否完全信息化操作、信息化的度如何把控?在教学方法上,由教师主导“教”的方法的改变能否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学”的主体性体现的度如何把握才能不影响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活动与信息化的教和学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研究和回答的。

(二)超越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突破时空对教育的限制,借助信息化手段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更加自由,然而与学生的自主、自由相伴而行的是由教育目的实现带来的要求、任务。伴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急剧变化,使得信息化手段承载的知识呈现无序化,囿于信息传播的自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难以控制海量信息的包围甚至冲击。这就导致在学习上存在一定“问题”的高职学生在面对“要求”“任务”与海量信息碰撞的时候,办法不多,甚至会降低、放弃标准,以减少内心选择的“痛苦”。

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新技术引入教学中,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多媒体到微课程、云技术、VR、大数据等技术无一是因教育而研发的,与教育的结合只是其推广应用范围扩大的结果。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坚守底线、理清关系,如同现在仍在流行的“互联网+”,似乎是互联网可以加一切,事实上各行各业只是借助了互联网这个工具一样,无论什么科技应用于教育,无论表述方式是“科技+教育”还是“教育+科技”,都应该坚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基本规律,坚定信念:信息化手段只是手段,不应也不能颠覆教育的本质。

不可否认,现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知识教学中已经展示了力量。然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价值的引领、道德的培养、社会规范的形塑。说到底,科技只是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学应该是生动、鲜活、充满着师生“交往”的过程,而且交往不仅仅限于师与生之间还有生与生之间,即使是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同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也会应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风格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能借助科技、信息手段当然好,如果用不上,就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教学方法不应唯科技、唯信息,而应该考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还应该考虑自身条件。要想选择得当,必须苦练传统教学基本功,毕竟课堂还得需要教师个人能力的掌控,包括语言表达、板书能力等等。当然,信息化时代,传统教学能力也有发展,现在有的教师在“三字一画”的基础上发展漫画等能力,语言表达也逐渐多元化等等。这样教师有了能够构建灵活、多元教学方法的能力,才是最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方式。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信息化的反思与超越

(一)反思

教学评价是课程组织的必要环节,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评价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科学化、精确化、隐私化的趋势。教学评价对科学的追求,源于科学主义的影响,高校把人文学科也冠以科学之名的情况比比皆是。然而,评价的“科学”也好,科学的评价也罢,即使仅仅评价的对象是“科学”,也无法反应教学的整个内涵;精确化的现实表现就是量化,量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中有积极意义,也是一直以来重要的评价手段,然而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仅仅用量化难以完全反映出来;隐私化一般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但是随着信息化评价手段应用得越来越广,学业成绩不公示也渐渐在高职院校普及开来,评价作为反馈的手段,反馈给个人的同时也应该在一定范围公开,否则就成为了个人压力或者死守的“秘密”。

(二)超越

教学评价不可能仅仅限于一种或者一类,必须根据评价对象选取不同的评价方式相互配合,构架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正是需要教学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的。

信息技术的引入,在评价上常用的方式是以试题库为基础的“机考”,最终取得量化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其所采取的标准是难以考核其效度和信度的,因为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这样的课程要求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复杂的,量化的指标如何去涵盖所有的学习结果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这要求在精确量化的基础上要引入“质性”评价的手法,在定性基础上的定量,才能比较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

至于隐私化的评价方式,更是一种温和的虚伪,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要培养学生的挫折耐受力以及抗压能力。学业成绩不论表现得好还是坏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公开,这样的反馈本身就是教育的应有之意。学校不仅不应采取回避态度,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施加压力,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化解压力、抵抗挫折,帮助学生培养步入社会后承受压力的能力,避免学生的人生走更多的弯路。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信息化不排斥科学、精确以及一定程度为了保护“隐私”的“人性化”,但是更不应该放弃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及质性评价。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是为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以及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而在教、学两方面各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合作提高教学的质量。

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尽管不可能冲击教育的本质,但是给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带来了深刻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程,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所承担责任,更要考虑教育教学各要素的特点,还要借鉴传统的经验,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更新,而应该坚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底线,做到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方法信息化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