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网络思政建设与新媒体建设融合传播效果

2018-01-2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同学

李 杨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一、网络思政建设的困局与突围

(一)建设缺乏统一操作层面标准

宋元林先生在2012年发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书,在理论层面阐述了网络思政。但在执行层面依然没有详细论述,特别是作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辅导员,没有可操作标准。这也就造成了网络思政的重视程度高,但接地气的少。

在网络思政建设的诸多论文中,检索作者的简介不难发现,绝大部分是思政课教师,几乎看不到专职辅导员的身影。而在操作层面上,也许平台建设不是辅导员,但内容建设一定要靠辅导员统筹。因为辅导员和学生们朝夕相处,最了解同学们的想法。这好比电视台提供的视频节目,脱离了观众需要,收视率一定不高。只有基于了解受众,才能引领受众;只有让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内容建设,才能达到最好“收视率”。

(二)建设效果缺乏有效操作层面评价体系

自媒体的发展历程和网络思政建设相伴相生。从百度贴吧、腾讯QQ空间的日志、说说,到新浪微博以及各网络媒体的微博,再到微信,以及诸如“豆瓣”“起点中文网”“优酷”“喜马拉雅”等具有文字、音频、视频的网站等,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带给的人们内心想法的表达与自我实现。从大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参与的主体是青年人,而青年人中又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网络表达让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关键定型期的大学生在备受“冲击”的同时,思想也因此产生“流浪感”。因为在网络上缺少一个有形的人生导师,告诉青年学子如何准确评价在网络中呈现的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

这也就是产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评价体系!目前,在操作层面很难做到像电影分级一样的审查制度。在某些开通了评论功能的平台也告诉我们,一致的、一边倒的、符合主流的评论也很难实现。那也就对辅导员提出了要求,教会同学们如何正确看待网络,也就是如何“明辨是非”。

笔者认为,效果其实就是辅导员工作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有没有做到“全过程”育人。笔者所提出的“全过程”,是指一个高校学生“完整的、全过程的”“行为”和“思想”。而新兴媒体,只是辅导员更好了解学生行为和思想的工具。所以笔者认为,网络思政不是思政的延伸,而是思政的2.0升级版。评价体系应上升到全局高度,而不能仅仅是工作的一个方面。因为网络思政体现着学生内心真实思想的表达和辅导员工作的具体效果。

(三)建设成果动态化和“日日归零”现象

我们所说的成果,其实是人,也就是我们教育和服务的对象——高校大学生。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每日发生的预知和不可知的事不计其数,“蝴蝶效应”影响着每一个人。这也就从客观上加大了“动态化”管控的难度。辅导员能做到的是以变化应对变化,主动出击。

“日日归零”现象其实是媒体发展的规律和竞争的必然结果。节目是日日更新,甚至是实时更新的。倒闭的媒体才不去发声。这也就是意味着,开展网络思政,也就走上了和媒体人一样的全年365天日日无休的道路。要求辅导员每天都要了解新网络新媒体中的内容,回顾往昔、注重当下、着眼未来。因为我们看到一种现象,持续更新的新媒体平台内容,中断数日、数十日甚至更久,重新恢复更新很难获得往昔的阅读和关注量。而且中断的时间越久,恢复越困难。

(四)“身边人、身边事”的浸润效应

做好学生工作,应从研究“人”入手,从人的群体属性、社会属性出发。这也就要求辅导员懂得学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而给什么、怎么给,需要辅导员综合设计。从党团组织建设、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奖助贷补、社团活动、宿舍文化建设等听起来“高大上”的主题,化身为诸多张三同学和李四同学生活的一部分,让网络思政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占领同学们的休闲时光,让同学们在无形中“浸润”到辅导员设计的高校学习生活中。做到多方面兼顾,又要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工作设计是不容易的。笔者认为,工作是干出来的。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哪怕失败了也不要紧,关键是坚持和韧劲。学生们最看重的是真情实意的心。用心包裹,才是“浸润”的精髓。

(五)建立个人大数据

学生工作大数据应该包含学生在校的方方面面。出勤数据应包含进出校门时间、进出公寓门时间、进出教室时间(课程内、课程外)、进出图书馆、自习室时间以及参加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时间。生活数据方面应记录使用校园卡在食堂、校园超市、校园书吧等消费场所、打水、洗澡、取快递、电话费使用情况。学习数据方面应记录各类课程成绩、第二课堂成绩单、各类竞赛成绩单等。个人基本数据方面应包含个人政治面貌、任职情况、家庭成员数据、贫困情况、助学金情况、各项志愿服务等。其他数据应包含大事记、奖惩、纪律处分等。

各项数据应在云端生成,方便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决策使用。数据具有客观记录的科学性,加上辅导员主观判断,基于此项数据挖掘的手机APP将会是学生工作者的“神器”。

目前,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是信息孤岛,各项数据分类存放或者是多位教师掌握,没有有机整合。如果云端数据能够实时更新,设定预警临界值,可以有效起到对学生各项突发事件的应对或者减少突发事件。在技术层面实现是可行的,个别高校已经在多方面尝试。

二、新媒体建设的契机与路径

(一)将党的思想根植在青年学子的心中和脑中

我们应首先明确,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党委学工部派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达党的声音,使命崇高,无限光荣。

党需要我们把工作做好,但很多辅导员常常忘了工作是为谁干的,以为是给自己干的,那就失去辅导员最荣耀的光环。不是带领学生跟你走,而是带领学生跟党走。这也就是说,我们有党作为后盾,就要讲党让我们讲的话,做党让我们做的事。带领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学习,阅读党的文件,执行党的路线等。但我们往往因为事务性工作,而忘记了党性学习,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刚好可以稍微填补这方面的缺憾。在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之余,通过手机APP和各类公众号的推送,将党和国家的政策通过生动的音视频方式展示出来,可以客观起到让广大青年学子入脑、入心的作用。

笔者所在院校是青年政治院校,理应在思政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网络思政是新的工作工具,是新的增长点,将会大有可为。

(二)时代进步带来的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迎合了人们对多方面信息的渴求

时代的进步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当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应跟上,不能停留在以不变应万变的层面。互联网新兴行业以势如破竹之势横扫传统行业,而教育行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特别是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和工作中。

教学管理者需要数据支撑,一线教师需要广泛案例,学生在校不出校门就轻松成为一个“社会人”,学校的围墙挡不住世界信息的传播。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作为辅导员应联系任课教师,主动出击,设计内容,将课程作业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结合,争夺学生手机屏的内容选择权。因为意识形态也好,文化意识也罢,是事关党的事业接班人的大事。

(三)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

青年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辅导员就引领优秀青年学子主动设计。通过优秀青年学子的开创示范效应,带动一大批青年人的方法还是有效的。网络思政其实是思政的2.0版,笔者曾在“山青文传学生工作之家”微信平台上发布了主题班会“假如我们毕业了”。其实,当时录这期班会的初衷还是想寻找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没想到在录制的前后近一个星期内,几十位同学和笔者一起忙前忙后,完全当成了自己的事。一起找素材,想环节,全情参与。最终将录好的班会视频播出的时候,相当多的同学帮助转发、点赞,而且很自豪地在朋友圈里说,“我的辅导员,我热爱。”本次班会的阅读量近3千,也有几百的点赞量。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召开一次班会,不过1个小时,参与同学几十人。但按照提前设计,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构思开展,收到的效果是十分不同的。

(四)“摸着石头过河”与“发展才是硬道理”

网络思政和新媒体建设,对于笔者而言,都是全新的事物,没有经验可循。应感谢“山青文传学生工作之家”的“母亲”刘绍芹院长的大力支持,在2014年6月底指示学工办、团总支建设该微信平台。

通过微信平台,我们开展了一些活动,也算是“互联网+”的具体体现。诸如中央台“夏青杯”济南赛区朗诵大赛、“校园里的相亲会”双选会以及“home鹿带你走山青”“山青24小时”“寻访西部志愿者”“寻访优秀毕业生”“读给亲爱的你”“我是演说家”“毕业生网络双选会”“光阴电影院”“原话车间”“深蓝放映”“坚果电台”等,吸引优质粉丝40000余人。我们发现,只有先把平台做大,先图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各项工作。

令我们欣喜的是,因为微信平台的推送文章,引起了历城区团委的注意。我们随即在2016年寒假开展了“走入驻地团委——历城区团委”的活动,帮助历城区团委开展了“最美基层团干部”的主题寻访活动,利用寒假10余天时间,走访了历城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帮助他们将优秀青年典型宣传出来,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新闻首页宣传,同时受到济南团市委的表扬。现在2015级广播电视学姜欣言同学因在寒假实践中表现出色,已经受邀运营“青春历城”微信公众号(历城区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并且签订劳务合同,发放补助。

而笔者所在院辅导员老师也因此积极开展工作研究,“新媒体时代下的共青团话语传播研究”课题被共青团中央和山东省青少年规划立项。2015年9月举办的团中央艺术院校团干培训班上,推荐了四个高校作为大会主题发言代表,笔者所在院院代表有幸成为其中一个,汇报了“基于网络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引领青年学子创新成才”的典型做法。

(五)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动

线上呈现的推送,其实是线下的主动设计。网络新媒体的运营,绝对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学院里拿出专项经费支持,院领导和全体教研室主任参加新媒体中心发展建设研讨会,会诊把脉,把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第二课堂有机融合。

新媒体中心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新媒体中心有121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微信平台维护与推送、微博平台的维护与推送、记者部负责一手稿件的来源、“坚果电台”负责音频内容的生产、“深蓝放映”负责视频内容的生产、“原话车间”负责文字内容的生产、数据服务组负责数据的整合与应用服务。

用同学们自己的话说,全年365天无休息日。对于我们学生工作团队,当其他同学晚上10点钟上床看手机、玩微信的时候,正是我们忙着推送转发的时候,当大家11点多休息的时候,我们还在关注今天的阅读量和点赞数有多少。当我们终于在快凌晨1点睡觉的时候,新一天的战斗又打响了,周而复始。

关于未来的发展规划。专业化、个人化、明星化应摆在突出位置。所谓专业化,就是指我们要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院情的新媒体发展的路子来,将新媒体思政柔性融入其中。正如有的同学说的,“我觉得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了”。所谓个人化,就是开辟诸多个人化的、个性化的微信分平台以及微博、网络电台、网络视频等。因为只有同学们个人化活跃了,才能支撑更大平台的根基。所谓明星化,我们要打造“山青文传学生工作之家”这个大明星,让学校里的每一位师生都知道,进而让“她”在高校圈里知名。同时,我们也要打造“小明星们”,也就是校园大V,让他们成为思想引领的先锋。

三、融合传播效果应以“改变”为标志

(一)言语、举止是思想的外在表现

传统的商品经济往往依靠金字招牌或者金字口碑,说的是一个商家的一贯的优质经营和良好的信用传播。网络思政能否有较好的效果,最简单的就是看青年大学生们的言语、举止是否有变化。谈论的是不是辅导员开展工作主动设计的内容,“三观”是不是端正,思想有没有跟党走等。这个从主观上,通过较为简短的谈话就能了解。也就是通过简单的工作开展前后的对比、与其他高校和横向对比即可看出效果。

改变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会作用到青年学子的方方面面。简单地说,人的精神面貌会发生变化,“积极向上、阳光心态”。在这种变化下,在校开展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会事半功倍。

(二)应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

数据是科学化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是综合各项工作的数据化表述。前文提到的建立学生信息大数据,有助于科学化决策,可以应用到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诸如精准定位贫困生、精准定位学业预警同学的预警背后的原因、突发事件前端处置、工作布置后的效果反馈等等。学生信息大数据好比医生通过各项先进的仪器检查得来的病员信息,通过科学检测报告的数据精准诊疗。以往学生工作无法通过云端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开展工作,现如今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使得数据科学化决策有了可能。而网络思政和网络新媒体在学生工作的应用,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效果。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政同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