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R”管理模式干预高校隐匿性心理危机的路径探究

2018-01-28寇冬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隐匿性危机心理健康

姚 丽 ,董 薇 ,寇冬泉

(1,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3.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上明确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备受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因而及时、快速、准确识别学生的危机信号,做到防微杜渐、有效预防,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隐匿性心理危机

隐匿性心理危机属于特殊的心理危机,是个体采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处理当下困境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并且在此种危机状态下个体情绪、认知、行为、生理等反应都被“隐藏”起来,是一种不易被他人识别的心理危机。如隐匿性抑郁症,抑郁的症状被“隐藏”起来,表现为躯体的长期不适,难以被识别。

(二)心理危机干预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高校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造成伤害或最大程度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并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提高应对能力。本研究中,主要是对隐匿性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

(三)“4R”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的“4R”理论是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rt 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即由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阶段组成。该理论认为,任何危机事件都包括危机的发现、确认、分析、评估以及处理等具体流程。

二、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危机的危害分析

隐匿性心理危机因其潜伏性、隐秘性、突发性等特点,不易被控制和察觉。隐匿性心理危机事件不仅会扰乱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演变成校园危机甚至社会灾难。

(一)对个体造成的危害

隐匿性心理危机的产生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部分大学生抗压能力较弱,心理状态长期压抑、封闭,那么负性事件的累积则容易致使自杀、自虐、自残或他杀、他伤等极端行为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害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双方面健康,甚至断送宝贵的生命。

(二)对家庭造成的危害

隐匿性心理危机对家庭造成的毁灭性危害不容小觑。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家庭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一旦学生本人发生危机事件,将带给家长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如家庭成员会出现愧疚、痛苦、绝望、崩溃等心理冲突,严重威胁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三)对同伴造成的危害

身边同学发生自残、自杀或他杀等事件将对其同伴产生巨大影响。首先是对其心理的极大刺激,通常无法承受危机所带来的心理冲击。据调查研究显示,自杀身亡的大学生至少对身边6个关系密切的同伴产生严重影响,常伴有惊吓、痛苦、内疚、失眠、食欲下降、抑郁等症状。

(四)对学校造成的危害

对于校方而言,任何校园危机的发生都将带来极大危害,尤其是超出关注群体外的自杀、自残或他杀案件。一方面,严重破坏校园的安全稳定。校内发生的危机事件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若处理不当,则容易引发惊恐情绪。另一方面,严重干扰常规教学秩序。危机事件的处理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打乱了校园教育教学的和谐状态。

(五)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心理危机的发生将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危机造成的自杀、自虐、自残和他杀、他伤等极端过激行为,不仅影响学生本人、同伴、家庭、学校,还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当极端行为引发的危机事件被网络媒体不当宣传时,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示范、引发效仿行为,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4R”危机管理模式干预高校隐匿性心理危机的路径探究

高校隐匿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由于其潜伏性、隐匿性、突发性等显著特征,极大程度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拟以“4R”危机管理模式为理论工具,分别探讨缩减、准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并提出优化的干预对策。

(一)牢固树立心理危机应急管理意识

“4R”危机管理模式认为,“缩减”阶段可以从环境、人员、结构等方面着手,尤其是人员。若人员预见力强、反应敏捷,就能有效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和缩减危机造成的影响。

首先,高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危机管理意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包括分管校领导、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及各院系领导在内的领导机构,作为管理者,应时刻提防心理危机尤其是隐匿性心理危机事件的苗头,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排查可能引发危机的安全隐患,不断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应急管理的现代理念。

其次,对全体师生普及心理危机的认识教育。主要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培训、培养心理委员心协骨干队伍、充分利用校内新媒体等途径强化师生的心理健康危机意识,提高对危机的判断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案预警体系

在“4R”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中,“预备”阶段主要是针对危机环境的动态变化建立可行的预警体系,预警系统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将危机信号传达给相关系统负责人,从而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普查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对大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通过普查结果了解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逐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可能存在危机迹象或正处于危机的学生及时给予心理咨询或重点帮扶,将隐匿性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建立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制度。对隐匿性心理危机引发的极端行为进行整体干预时,高校应着力创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个层面的早期预警制度。特别是班级和宿舍层面,各班应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各寝室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有异常情况及时向院系辅导员汇报。

(三)完善心理危机处理中的沟通机制

“4R”危机管理模式强调在危机爆发之后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及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来应对和化解危机。显然,学校内外部对心理危机信息沟通的及时顺畅,对危机处理的进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是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因隐匿性危机造成的事件往往让人防不胜防,对家长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学校主管部门与家长沟通时更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心理承受度,在叙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必要时请专业咨询人员对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及辅导。

其次,与周围同伴的沟通。极端行为导致的自杀、自残或他杀等危机事件会对当事人周边的同伴产生恶劣的影响。此时,班主任与辅导员要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及时对这类群体展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免造成心理严重受创的局面。此外,培养同伴心理危机的识别意识,鼓励其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危机动态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新闻媒体对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危机事件扩散的严重程度,不仅与事件本身相关,也与公众对该事件的解读和反应有关。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中应直面公众,通过新闻媒体与其正向、有效沟通,构建并完善高校与外界的沟通机制,有利于公众对于信息的准确获取。

(四)探索人本化的心理危机善后措施

“4R”危机管理模式强调危机一旦得到有效控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即是尽最大可能挽回危机造成的损失。

一方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底排查。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并造成既定的损失及影响后,高校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各院系重点关注对象的摸底排查。对可能存在心理隐患、长期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时刻关注、心中有数,避免造成猝不及防的危机事件。

另一方面,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恢复和重建阶段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加强心理调适技能的引导和训练,增强其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及时解决学生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活动释放和宣泄学生不良的心理压力。

隐匿性心理危机因其隐匿性、潜伏性、突发性、复杂性等特征,一般难以被发现而防不胜防,对个体、家庭、同伴、学校以及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有效构建隐匿性心理危机的干预路径,对学生的危机信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既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关系校园的安全稳定。

猜你喜欢

隐匿性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警惕隐匿性肾炎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丝定位在乳腺隐匿性病灶切除中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隐匿性糖尿病肾病各级肾动脉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