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教”之于汉代政教的意义
——评《两汉<尚书>学研究》

2018-01-28

泰山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政教解释学两汉

陈 良 中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尚书》研究历来是儒家“六经”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不少著述问世,马士远教授《两汉<尚书>学研究》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西汉《尚书》学研究”,第二部分为“东汉《尚书》学研究”,第三部分为“‘《书》教’传统与汉代政教”,第四部分为“汉代称说《尚书》学文献辑考”,属于典型的具有史论相结合之特色的学术著作。《两汉<尚书>学研究》考证翔实,因循历史发展之维度而展开学术思想史之构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第三部分“‘《书》教’传统与汉代政教” 的内容。该书认为“《书》教”传统为两汉统治者在制定王朝仪制时提供依据,汉代“《书》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特别是今文《尚书》之教在官、私两个层面的大规模施行使得《尚书》中的许多观念深入人心。令人称道的是,《两汉<尚书>学研究》认为“孔子开创的‘《书》教’传统最大优长处在于资政,汉代‘《书》教’传统之核心要义正在于此。”这无疑是抓住了 “《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史记·太史公自序》)之精髓,不仅如此,该著将“《书》教”与汉代政治密切结合起来,从《书》学解释学与政治哲学相结合之维度开出了《尚书》学断代研究的新路数。

该书认为《尚书大传》《尚书纬》《洪范五行传》等书对《尚书》的诠释有过度诠释或比附经义之嫌,但是随着汉代“长于政”的“《书》教”诠释传统的发展,由于仕途功名的诱惑、主观意识的作祟以及授徒资政的需要,汉代《尚书》学者在经世致用的实践中,或被迫将传统的本体解释学发展为具有极大局限性的章句之学,或被迫将传统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诠释学衍化为灾异谴告、谶纬图说,凡此种种无疑逐渐背离了《尚书》传统解释学的根本目的,以至于导致《尚书》学在东汉末期的凋敝与新变。正如马士远所言,汉代《尚书》学始终存在着一系或以阴阳五行说、或以灾异谴告说、或以谶纬说等为内容的神学化《尚书》学阐释传统。

经典与经典诠释总是在历史变革、文化传承与价值转换之中得以展开与前进的,今天我们面对历史文化、传统经典与新时代之契机,应该重建中华民族的经典传统、话语体系、诠释风格和价值体系。《两汉<尚书>学研究》基于两汉历史之时限,深入而系统地展开《尚书》在两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传承与流变之研究,尤其是深刻地揭示了《尚书》之于两汉政治制度建设的要义,做到了文献考证与思想阐发相结合,形成了《尚书》学研究与《尚书》诠释的新风格。不言而喻,《两汉<尚书>学研究》无疑开创了一种新的解释维度,值得我们予以关注与肯定。

猜你喜欢

政教解释学两汉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论法律的确定性、妥当性与交谈合理性*——评《法律解释学》“法律确定性问题”部分
鼎盛期|两汉
明朝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册封及其演变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明代士人对科举制度影响探析
中国政教关系的结构与特点
论判定补贴利益的私人投资基准:法解释学与法经济学的视角
朱熹《孟子》学的解释学考察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