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下乡愁 留住乡情
——略评《记忆大汶河》

2018-01-28

泰山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泰安史料资料

赵 学 法

(泰安日报社,山东 泰安 271000)

在泰安文化史上,书写大汶河风姿的奇文妙章,可谓数不胜数,但类似《记忆大汶河》(张甲军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2017年版)这样别开生面的巨著,还不多见。此书的不凡之处,在于编排体例的新颖、历史价值的珍贵和现实意义的重大,一读就令人爱不释手,给人以不可磨灭的乡愁记忆。

一、崭新的编纂体例

《记忆大汶河》一书的编排体例新颖,主要体现在编纂宗旨的标新立异、谋篇布局的独出心裁和编排方法的水乳交融等方面。

《记忆大汶河》的编纂宗旨,定位于抢救、挖掘、整理大汶河流域近百年以来历史文化资源的史料,而非综合性通志和专门志书,也不是学术研究著述。其目的:一是通过这些弥足珍贵的史料,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激发读者的爱国爱乡热忱,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现实服务;二是通过文化生态学分析,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泰汶地理环境对当地文化特点的形成和演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人、地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所录亲历、亲见、亲闻第一手资料,发挥证史、补史、纠谬的作用,为深入研究大汶河文化提供信史。由此可知,此书融资料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适合不同层面的受众阅读。其编纂宗旨堪称独辟蹊径、不同凡响。

通览《记忆大汶河》全书,其谋篇布局自成一家、匠心独具。此书设立十大篇章,把大汶河流域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生态单元,以自然环境、地理要素的常数、变量为参数,采撷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文化面貌等内容,把自然与人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壁垒,把历史文化尽可能合理地归位于特定的人文地理空间,在保存真实历史资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大汶河文化的特色。例如开篇“汶水汤汤”,主要记录、阐述大汶河的特点、源流、水文特征、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要素,侧重于对大汶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记忆性描述。其中多系优美的散文代表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心旷情怡。然而,仅仅依靠美文集纳,是不能支撑这部鸿篇巨制的。为了充分体现编纂宗旨,编者采取了各篇先综述、后记载的编排方式,即每一个篇章先作无题综述,继而大面积收录精选的“三亲”资料,前后互补、相得益彰。综述内容是编纂者依据权威基本史料,对本篇内容作宏观的文化生态学分析、概括,与后面的“三亲”资料彼此呼应、融为一体。在综述的具体写法上,依据本篇的“三亲”资料,或概括叙述背景,或追索缘由起因,或梳理事象线索,或突出强化效果,或总结经验教训,或凝练影响意义,或作出简要评价,等等,不一而足,均系本篇“三亲”资料的抽象概括,各有不同的述论重点,颇具学术意义和理论色彩,在本篇中起着画龙点睛、钩玄提要、导向引领的作用,不失为统领全篇的灵魂。后续的“三亲”资料,是本篇的主体内容,绝大部分是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亲切可信、以小见大的文本特点。

《记忆大汶河》的编排方法顺理成章、科学合理,也值得称道。在每一大篇中的“三亲”资料部分,编纂者将众多文稿按照所属事物的性质加以分类,在同一类别中按照时间先后排列;若时间相同,再按大汶河上、中、下游顺序排列。例如,书中的“民生经纬”篇,就是先按农、工、商类别依次排列;再按时代前后排列;如果同一时代有多篇文章,则按大汶河的流经地新泰市、岱岳区、泰山区、宁阳县、肥城市、东平县顺序排列,给人以有条不紊、线索清晰、叙事条理、逻辑严密的明快感和愉悦感。

二、厚重的史料价值

《记忆大汶河》一书的厚重价值,主要表现在史料丰富方面。不论是如诗如画的汶河风光、丰饶富足的汶河资源,还是灿若群星的汶河文化、奋发有为的汶河儿女,等等,囊括方方面面,触及各个领域,堪称汶河文化的集大成者、汶河流域的人文辞典。其中的“三亲”史料,散见不同时期的各种出版物,要么经年已久、鲜为人知,要么湮没尘烟、沉寂无声。此书的最大贡献,当推广泛深入地搜集资料,使之重见天日、再现光辉。如“禹手浚治”一篇中治理大汶河流域水患、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诸多往事,时过境迁有谁还能说得清?本书通过当地亲历者的现身说法,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如烟岁月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使之永存史册、熠熠生辉。广征资料、考证真伪、正本清源、梳理编纂等诸项工作,无疑是极其繁琐而艰巨的,常人很难做到疏而不漏、见仁见智。然而,该书的编纂者们经过艰辛努力,不仅做到了,而且完美收官,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钦敬叹服。可以说,这部书的问世,填补了泰安文史的一大空白,可尊为大汶河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记忆大汶河》一书的厚重价值,还表现在拾遗补缺方面。泰安近代以来的文史研究薪火相传,从未断档,但也留下不少盲点和疑点,主要原因是难以索据当事人的第一手资料,许多研究成果多系专家学者的广征博引和理论探讨。该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如,抗日战争中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寄养肥城南尚任这段往事,具体细节一直不为人知。该书“往事撷萃”篇收入的“罗东进肥城寄养小记”一文,披露了细枝末节详情,为地方党史研究补充了新鲜史料。可以说,这部大书不仅为泰安的文史研究提供了可信资料,同时也为国家的史学研究贡献了佐证材料,可谓功莫大焉。

《记忆大汶河》一书还起到了立据辩疑的作用。例如关于大汶河源头的确立问题,由于汶河上游支流众多,又有沧海桑田的地壳变迁,所以各地方志的记载不同,一直存在着争议。“汶水汤汤”篇中收入的“探访神秘的源头”一文,破解了这个悬疑。作者们随同水利工程师通过实地考查,按照国际通行的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最终确认沂源县松崮山下的沙崖子村为大汶河的源头。这一定论不仅为源头之争画上了句号,而且为测量大汶河的长度提供了可靠依据,其意义非同小可。类似立据辩疑的文稿还有很多,其考据价值不可估量。

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区域的人文特色,是当地自然环境变化与文化嬗变演进相互作用、彼此适应的结晶,由若干复杂变量因素耦合影响而促成。换言之,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由变量因素形塑的地域文化也在发生相应的嬗递。因而,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交互关系以及一定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类型和模式,就成为一门文化生态学。这门学科1955年由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率先创立,并在全球学界引起反响,许多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纷纷加入其中,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而泰安学界对文化生态学的认识和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且呈现碎片化的局面,学术水平也谈不上高层次。《记忆大汶河》一书的横空出世,正好弥补了泰安文化生态学研究的不足,为推进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竖起了一座意义非凡的里程碑,起到了开山铺路、引导方向的作用。这部大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打出了一面文化生态学的大旗,开辟了泰安文史研究的新领域、新天地。

一卷在手,纵观大汶河百年往事,不仅猎获许多人文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品味绚丽多彩的汶河文化,可谓读书人的一大幸事。唯一感到遗憾的是由于编纂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个别技术性的瑕疵。如291页言及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的战绩时,对“破袭津浦铁路,支援河北台儿庄战役”一事的表述,就存在明显的谬误。台儿庄在山东枣庄,不在河北,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些微差错并不影响该书的整体编校质量,也掩盖不住该书的灿烂光辉。

猜你喜欢

泰安史料资料
极致的乡愁——泰安九女峰“故乡的月”仪式堂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泰安杂记
史料二则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