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8-01-27胡海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学生

胡海燕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旨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及学生的语文综合学科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48

创新一词是创立与创造的意思。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思维又具有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还能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程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我们应抓住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时期,大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使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目前,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力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同中求异,培养思维的独创力

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特性,即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念。也可以说想的问题独特新颖。《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喻意)也就行了。这个喻意大家也是认同的。而现在新的理论应同中求异,激发学生谈出新的看法。教师说:“你们看过狐狸的卡通片吗?想想那里对狐狸怎么看的?”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那里说狐狸很聪明。”“这篇寓言把狐狸说成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狐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个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它这个机灵劲还真值得我们学习呢?”……同样的一篇课文、同样的一个事物,能够谈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无疑培养了思维的独创力。

二、串联焊接,培养思维的精进力

精进力,是一种补充概念,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精进力,平时我们除了经常训练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外,还适当增加一些串联词语成句或连句成段以及找联系组句、组段等练习。比如,“我、天空,飞机、大海”这四个词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把这四个词串联起来,使其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即,“我看见有一架飞机在天空中飞行,飞机下面是碧波荡漾的大海。”这种串联焊接训练看似平常,实际上对精养学生思维的精进力是十分有力的。正如学了《童年的发现》后,学生最后总结的那样:我们勤于思考,也许将来也能成为一个伟大定律的发现者。

三、精心设计训练,培养思维的流畅力

思维的流畅力,是指产生概念的多少,即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是属于记忆的过程。教学时,我们要有意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力度。如,在十一册的“积累运用四”中的第一题,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笔者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开头,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成语接龙,接得越多越好。开始笔者认为,他们不会说出几个。结果,学生一口气接了十几个,可见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开阔。长此培养下去,学生就会思路通畅,行动敏捷。

四、选点激辩,培养思维的变通力

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从某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的能力,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是指要能适应各种状况,同时意味着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是不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或是有一种答案的。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笔者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学生认为“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就这一问题,笔者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同学编到一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時,笔者问:“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总结出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这样既揭示了主题,又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六、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笔者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学生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面临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与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而语文课堂是其中最为基础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丹朱联校 0466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