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作品,触摸传统文化的基石

2018-01-26江苏常熟市张桥中心小学龚立新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剪纸民间色彩

江苏常熟市张桥中心小学 龚立新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关注文化与生活。并就其做了如下具体描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加强文化理解是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却成为困扰教师们的难题。本文旨在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初步的认识与思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一、捕捉作品亮点,理解民间美术的施色规律

所有的艺术都不是孤立的现象。我国民间美术施色具有明显的审美取向,它以其鲜明饱满的色彩满足了大众对热闹、红火、喜庆气氛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和文化意义。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自然也体现了这一共性,正所谓“远看颜色近看花”,鲜明的色彩本身就是剪纸艺术最显著的视觉特征,抓住这一亮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施色、配色规律。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一文介绍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获得联合国教科学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的库淑兰和她独树一帜的作品被安排在了最前列。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紧扣库淑兰作品色彩鲜明的亮点,预先将她的作品进行马赛克的块面化,剥离具体形象,仅留下色块,引导学生捕捉它们的色彩特点。教师在课件中将马赛克化的色块变化成一幅剪纸作品,以此来帮助学生判断该幅作品的色彩特征,并迁移至民间美术的施色特点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片段如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块面化的)颜色,想一想,它们有些什么特点?

生:色彩丰富、明亮、艳丽。

师:由这些颜色构成的这幅作品,其色彩特点自然也是……

生:鲜艳、明亮。

师:这样的色彩带给你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生:热烈、喜庆的视觉效果。

师:这种广受大众喜爱的热烈、吉祥的视觉效果从何而来?

生:多用了鲜艳的色彩,高纯度的色彩,配色富有对比。

师:像这种用色、配色方法在民间美术中运用得很广泛,请想一想,有哪些民间美术形式的色彩也有这样的特点?

生:年画、脸谱、农民画、风筝、泥塑……

师:可见,这位艺术家的用色、配色方法同民间美术的施色方法是一脉相承的,或者可以说她的作品具有民间美术色彩的代表性,你们同意吗?

……

学生在直观鲜明的感受中,通过启发性的对话轻而易举地把握了库淑兰作品的整体色彩特点,又联系了相关艺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获得了对民间美术用色规律与特点的深刻认识,理解了传统文化中民间审美思想和文化观念对民间美术用色产生的影响。

二、了解创作背景,感知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品的创作会受到艺术家的生活成长经历与所属环境的影响。美术史上著名的八大山人朱耷作为明后裔,他一生坎坷,发出了“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感叹,留下了不羁、挣扎、寓意深刻的翰墨。库淑兰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其一生贫困,但她的作品却充满了五彩的颜色,描绘着美满的画面,传递出积极的信息。教学中笔者有意在学生了解了其作品色彩特点后,请学生联想库淑兰的生活状态,再揭示真实生活中的库淑兰,用对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库淑兰精神世界的感知深度,领略其坚忍不拔的人文精神。片段如下:

师: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这位神秘作者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生:轻松、欢快。

生:幸福美满。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记者来到她家时的情景(播放视频),这里还有一些作者的日常生活照片(做饭、睡觉、剪纸、作画、农活……)你能描述一下她生活的状况吗?

生:很穷,生活得很艰难。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穿的衣服、睡觉的地方和家里的摆设。

生:家里环境灰暗,没有电灯。

师:她住的地方大小不足9平方米,其中一半是土炕,一半是厨房,吃、住、睡都挤在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可以说物质生活非常的……

生:贫困。

师:对比现实生活的贫困,她的作品却是五彩斑斓,充满了美好的气息,这说明她的精神世界是怎么样的呢?

生:乐观、坚强、富足……

师:这种面对极端困难,展露出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具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优秀特质,她们承担家庭重任,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了她们的作品中,洋溢真善美,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动力。

通过猜想作品诞生的背景,在现实与猜想的对比之下,学生的心灵被撼动,他们无法想象作品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贫困的环境之下,诞生在这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老大娘手中。设身处地地联系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必将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启示。

三、聚焦造型特点,发现地方文化的审美个性

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与审美特征,雕塑、版面、水墨画、剪纸等都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聚焦到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时又会受到创作思想、表现语言以及相关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迥异特征。库淑兰就是一位地道的陕西农村老大娘,在作品创作中自然会不着痕迹地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体现当地的审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发现这一造型特点,并加以利用和挖掘,就能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化的情境对话,丰富多元审美意识。片段如下:

师:库淑兰晚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什么?

生:人物。

师:是同一个人物,还是一群不相关的人物?

生:应该是同一个人物。

师:为什么你认为她们是同一个人?

生:她们有着很相似的特征。

师:什么特征?

生: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戴着花帽,穿着花衣,打扮得很漂亮,都是正面的形象……

师:为什么人物会有这样的造型特征呢?这跟当地的审美观有关,当地人说:“大脸盘高鼻梁,肤色白皙眼睛大,眼黑多口型小的人是为美人。”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影响到了库淑兰创作的剪花娘子造型。

对作品造型的深度挖掘可以使学生读懂不同地区相异的审美观念,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形成包容、理解的共识,并在文化交流中懂得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升了人文素养。

四、探究表现技艺,支持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

传统技艺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表征,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剪纸艺术源远流长,绵延至今。陕西作为我国剪纸艺术的大省,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镂空剪艺并非不传之密。但库淑兰的作品显然不能简单地划入传统剪纸,因为她在传统剪艺的基础上独创了一种剪贴方法。课前笔者特意临摹了库淑兰作品的若干形象,分别用了单色镂空剪、染色剪纸、库氏风格剪纸,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比较这些作品,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探索库氏剪纸的表现技艺,丰富对库氏剪艺的形象感知。片段如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桌面上的三幅作品(①单色剪纸、②染色剪纸、③库氏风格的剪纸),你们能发现第③幅作品在表现技法上与前两幅作品的区别吗?

生:与第①幅作品相比,第③幅作品色彩更丰富。

生:与第②幅作品不同的是第③幅作品花纹没有采用镂空剪,而是采用了粘贴的办法。

生:前两幅作品都是单层剪纸,第③幅作品的用纸则有多层。

师:前两幅作品都采用了传统的镂空剪艺,库淑兰的作品用了新的表现方法,这样的作品现在被人称为剪贴画。它既有传统剪纸艺术的特征,又是对现代剪纸艺术的丰富与发展。所以说她既是传统剪纸的传承人,也是现代剪纸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只有亲力亲为,亲身体验,才能收获直观感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技艺的探究条件与平台,自然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潮,参与传统艺术的传承,激活创意思维。

综上所述,在美术作品的赏析中,透视作品,紧扣作品的形式、内容、创作背景、表现特色等美术要素,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美术文化情境的学习探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剪纸民间色彩
剪纸
神奇的色彩(上)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春天的色彩
高人隐藏在民间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剪纸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