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研究*

2018-01-26

教学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成果马克思主义

一、引 言

本文所指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不仅引导和推动着当代中国发展和文明进步,而且作为人类共享的理论成果,能够为各国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中国发展经验,而且能够为各种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更深地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制造业大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为世界各国决策层和民众所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关键途径,是加大对外传播力度,使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了解与认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成为这些国家和人民文明进步的重要指导和推动力量。因此,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原因、目标与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内容,为学术界和决策层所广泛关注。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始终是决策层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涌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王伟光,2015;[1]陶德麟,2009[2]),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国际化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任平,2017[3])。有文献关注现代性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韩广富、张雅琳,2016[4]),也有文献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中的“中国经验”问题(陈红娟,2015[5]),那些把马克思主义仅仅视为20世纪的意识形态的西方学者忽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世界性影响和价值(William J. Morgan,2015[6](P656-662))。已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文献进行了总结(汪信砚,2008[7])。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总概括(李君如,2008[8]),已有学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石仲泉,2010[9]),有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和大众化问题(顾海良,2009[10])。也有文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杨瑞森,2010[11])。有学者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多维意蕴(阎树群,2010[12])。有文献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检验标准(陶德麟,2009[2]),也有文献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与趋势(文晓明、杨建新,2008[13])。还有学者把问题导向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尹汉宁,2012[14])。还有文献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的关系问题(范鹏,2015[15])。虽然有文献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Ye Jiang, 1995[16](P271-275)),但其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问题。目前,系统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问题的文献还没有出现。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问题,试图弥补现有文献的某些不足。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动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能够为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提供借鉴和指导,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主要动因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为国际社会提供来自中国的公共思想产品,促进人类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最新理论成果的国际化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人类文明进步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理论创新。我国所从事的改革开放事业是目前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及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事业的理论总结,是人类共有的文明进步和理论创新成果。能够让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和借鉴,让这些国家分享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促进国际社会的文明进步。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思想产品,也是我国推进人类思想进步和担当大国责任的重要表现。

第二,提高中国理论思维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信任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有利于展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与维护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以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各个构成部分,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国际化,有利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既是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当代中国人民思想文化与理论思维进步的结晶,能够通过国际化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增加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理论思维的了解、认同和信任,继而提高中国思想和制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第三,促进全球思想市场的公平竞争,打破西方国家对国际思想市场垄断格局,促进全球思想市场的开放。破除西方国家对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垄断,反对和抵御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推动国际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平等化与民主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人民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与政治经济制度是各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立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最新理论总结与理论创新,通过与西方国家在全世界片面、强行推行的各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及意识形态的竞争,能够为各国人民选择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新的理论借鉴、道路借鉴与制度借鉴,也是我国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全球思想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开放多元,有利于各国人民选择适合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发展道路。

第四,为新国际环境下南南合作、南北合作提供理论与思想指导。中国与各国特别是与新兴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需要理论联系纽带和共同认可的思想基础。随着新兴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与区域合作日益密切,南南合作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需要共同的理论联系纽带和思想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能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参考,也可以成为彼此合作的思想沟通和话语基础。中国与西方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密切贸易、投资与区域合作关系,过度依赖西方社会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思想意识不利于彼此之间形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能够向西方社会解释当代中国发展经验与理念,增进彼此的了解并改变彼此合作的理论与思想基础的不平衡状态。

第五,构建思想文化大国和软实力大国的基础工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需要构建与自己国力相匹配的思想文化体系和软实力基础。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国成功发展经验的理论概括与总结,能够通过向国际社会解释“中国发展故事”、“中国梦”、“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理论”的方式,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经验、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的了解和认同,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思想、文化与价值吸引力,壮大中国的大国软实力基础。同时,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还能够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国际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公共思想产品,推动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

简言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分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提供机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破除西方国家在社会发展模式选择方面的意识形态霸权,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提供新的理论纽带与思想基础,促进中国的思想文化大国与软实力大国建设,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同。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目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对外传播并不是盲目进行的,需要明确目标。只有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目标,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减少各种可能的失误和阻力,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具体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目标涉及五方面内容。

第一,理论分享与共享目标。使国际社会能够共享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人民需要而且能够了解和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人民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正确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与理论价值。使得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结合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分享的公共理论财富。

第二,理论平等与理论多样化目标。国际社会的各种思想意识应该是平等的,也应该是多样化和相互包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丰富人类的思想意识与理论思考,为世界各国人民选择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安排提供多样化的借鉴目标和多样化的参考系,拓宽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与视野,改变少数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评价、政治生活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支配与垄断地位,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参考。

第三,理论吸引力与理论话语权目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越来越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一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的借鉴、学习与模仿的重要对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最新成就和最新理论成果向世界做最充分的展示,以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与优越性,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在国际发展模式和制度话语权竞争中获得优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中国发展模式吸引力。

第四,理论检验与理论创新目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不是静止不变的,需要不断接受现实的检验、不断发展与不断创新,没有理论创新便不会有理论发展。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还能够从国际社会角度对中国发展经验与发展模式进行检验,证明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对理论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提供完善的机会和可能性。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化背景下进行改进与完善,能够促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五,制度创新与文化价值目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社会核心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基础,既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促进力量,也是对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活动与社会进步事业的理论概括与理论解释,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价值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国际社会构建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不仅能够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国际化适应和创新,还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价值的国际传播,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全球吸引力。

概言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主要目标涉及理论分享与共享、理论国际化竞争、理论吸引力与理论话语权、理论检验与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价值目标等多个方面,能够让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最新理论总结,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体系选择,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其理论的吸引力,还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与国际适应。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途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通过有效途径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够使国际社会有效分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人类整体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途径涉及如下五方面内容。

第一,理论创新与发展。当代中国发展经验与发展模式的优越性是在国际竞争中体现出来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创新中形成和完善的。需要通过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发展模式、其他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和竞争,才能够充分显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优越性,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被广泛借鉴。此外,还必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够为国际社会不断提供新的理论成果,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和活力。

第二,国际化人才培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参与推动。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机构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使这些人才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国际交流与国际传播的主导力量,也是中外社会科学理论与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滞后和不足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也是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话语权和影响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传播工具与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国际社会中,思想理论和信息的传播都需要借助现代传播工具和信息技术平台作为支撑,否则,难以在激烈的思想与理论市场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需要借助现代国际传播工具和网络化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思想与理论成果国际传播的网络化。可以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文献处理与传播手段,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公共思想产品提供给国际社会。传播工具与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中,需要加强与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政治互信,构建互联互通的双向交流技术网络体系。

第四,全方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要被国际社会所正确了解和认识,必须不断加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力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通过人员往来、大众传播、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教育合作等方式让更多的外国民众所认知和认可。需要充分利用相对网络传输、数据处理、新闻传媒、影视娱乐等各种先进交流工具,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向国际社会传播。因此,构建一个全球化、全方位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在一个稳定的制度化机制中可持续推进。

第五,学术机构与组织建设。学术机构与组织建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制度化平台和组织保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必须依赖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国际制度环境。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建立的,主要反映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价值观,必然反对和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价值观在全球的传播。同时,由西方国家主导或者控制的国际组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也主要反映西方价值观,维护西方国家利益。必须对现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国际组织进行充分改革,才能够改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国际制度环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需要适应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和国际组织变革的潮流和趋势,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加以推进。

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离不开模式竞争与理论创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现代国际传播工具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机制构建、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机构构建。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方式与途径,发挥综合比较优势,适应新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国际组织变革的潮流和趋势。

五、结 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作为可供世界各国人民互鉴和共享的思想资源,通过对外传播可以使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分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增强中国发展模式与发展经验的吸引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具有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与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最新理论成果提供机会,显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破除国际社会中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民众对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的意识形态崇拜,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主要目标是为世界各国人民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中国发展道路的吸引力。持续的理论创新、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充分应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过程,也是向世界人民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与中国解决方案的过程,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新的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构建。

[1] 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15,(10).

[2] 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3] 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兼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1).

[4] 韩广富,张雅琳.现代性的危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理论探讨,2016,(5).

[5] 陈红娟. 译介、争竞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史研究[J]. 社会主义研究,2015,(1).

[6] William J. Morgan. Marxism-Leninism: The Ideology of Twentieth-Century Communism[J].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Second Edition), 2015.

[7] 汪信砚.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8] 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

[9]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10]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论要[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

[11] 杨瑞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J].教学与研究,2010,(7).

[12] 阎树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多维意蕴[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

[13] 文晓明,杨建新.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

[14] 尹汉宁.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J].哲学研究,2012,(10).

[15] 范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向度”析论[J].理论导刊,2015,(1).

[16] Ye Jiang.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the Early-twentieth Century in China[J].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Volume 20, Issues 1-3, January 1995.

[1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 Alf Hornborg. Ecological Economics, Marxism,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ome Explorations of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Theories of Ecologically Unequal Exchange[J].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ume 105, September 2014.

[19] Bertel Nygaard. Constructing Marxism: Karl Kautsky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J].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Volume 35, Issue 4, December 2009.

[20] Colin Mackerras. Chinese Marxism Since 1978[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1982.

[21] Kieran James. Who Am I? Where Are We?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Marxism, Voice, Representation, and Synthesis[J].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Volume 21, Issue 8, November 2010.

[22] Stuart Corbridge. Post-Marxism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Beyond the Impasse[J].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18, Issue 5, May 1990.

[23] Tom Vickers. Marxist Approaches to Social Work[J].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Second Edition), 2015.

[24] 朱哲,杨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习近平思想——基于理论发展必然性视角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7,(5).

猜你喜欢

中国化成果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