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的上海教研活动已成为教育文化
—— 读《上海教研素描》有感

2018-01-26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研经验上海

◎ 苏 忱

《上海教研素描》这本书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教研员同志所撰写。它从市教研室业务上整体承担的指导全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角色定位与任务需求角度,对上海“二期课改”以来组织开展学科教研和综合教研基本情况进行回顾,总体上描摹了上海教研工作的基本特征、行动方式,包括日常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这本书很全面,很翔实,读来很有启发。

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研系统,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尽管年代和地域不同,各地教研系统承担的功能与作用也不一样,时而作为教育行政的业务监管部门,时而作为发挥引领作用的教学示范部门,时而又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指导与管理部门。但因为有需求,所以都因地制宜地发展为组织健全,职能各有差异的教育保障系统。反观上海的教研工作为什么会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健康地发挥作用,为什么会成为全国的标杆,甚至会引发其他国家和许多著名教育专家共同关注的教育话题,也许思考的角度应该更广阔些。笔者的认识是“上海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文化。

尽管文化的内涵是广博的,甚至是多义的,但以下一些要素却被大家所公认:文化与特定的人群相关联;文化与特定时期人们的需要相关联;文化是一个群体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笔者之所以认为“上海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除了认识到上海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已为市、区两级教研部门确立了“研究、指导、服务”这条教研工作主线,形成了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的系统设计,深入到课程建设、课程评价和教育实施等各方面。更看到了上海基础教育战线数以十万计的教师群体都把参与教研活动看成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看成走向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阶梯,上升成为群体性的专业追求与自觉行为。

上海教研,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文化,除了已归纳和提炼的具体经验和实践,也许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可供借鉴与探索。

一、形成教育的合作共同体

基础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面临的基本任务十分相似,育人方法、知识传授过程等都有很多共同点,但长期以来教师工作被看成是一个极具个体化的工作职业,至今在很多国家,教师工作仍然是每一个教师单打独斗的工作行为。这种认知严重阻碍了教师群体对教育问题的探索、教育规律的把握、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但上海的教研模式,通过制度保证、组织丰富有效的教研活动形态,就能让教师们共同面对问题——瓶颈问题、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 ;共同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揭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做;共同关注教育效能——实践中怎么做才能更便捷、更科学,取得更合理的结果。教研活动就是把单脑连接成群脑,就是让个体的教育行为变成群体的合作行为,形成了目标一致的教育共同体。

二、形成差异互补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

各学校的教师构成大概包括走上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已经有成熟经验的中年教师、工作年限较长即将离开岗位的老年教师,和少量的既有丰富经验,又有研究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各类教师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在专业成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教研活动提供了相互切磋的语境。聚焦教育话题, 聚焦课堂,聚焦学生,碰到难题,共同面对,各取所需,就能发挥同伴互补互助的教育功能。差异成为资源,既能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掌握必需的教育教学技能,也能促进中老年教师完成知识更新。满足各类教师的获得感和分享需求,同时提升各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成为发掘教育经验的有效平台

因为教师的工作大多数时间和场合是个体与学生的互动,的确带有一定的封闭性。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象各异、方法不同、探索内容多样,既有基本规律与一般程式,也有学科各自的特点与路径,既有科学的表达,也有教育教学艺术与风格的个性体现。这些经验是宝贵的,也是离散的,往往因为缺少开展研讨的合适场合,使经验成为过眼云烟。各种成熟的教育经验往往又因为缺少有效的传播环境与路径,不能有效推广。由于教研活动的场景设置,无论是常规学科教学研究,讨论备课、上课、观课、评课的规范与成效,还是带有专门主题的示范演示、集中研讨,利用教研这一平台,通过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就可孵化和催生出一些成熟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告诉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好的教育教学应该是怎样做出来的。

四、作为滋生学术思想的最初舞台

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传道、授业、解惑”既是广大教师长久的实践内容,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求索意义、价值。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组合在一起讨论、交流、展示的问题是具体而真实的,但问题背后的意义却是长久深远的。事实上,譬如教与学、学与习、意义生成的学习、能动探究的学习、自觉取舍与融合的学习、知识习得与经验积累、个别学习与同伴交互、学习智慧与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与品格养成、教学与环境的有机融合等,再譬如:如何关注特定年龄儿童、青少年认知的特点与问题;如何根据儿童、青少年学习知识的复杂性,解决分层、分类和个别化的学习;如何用新的学习样态,解决潜能开发的不昜性;如何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开展高效的学习;如何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等一系列当代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们都在进行思考,努力实践并给出答案。教研活动恰好创造了集思广益、相互补充、去芜存真、提练升华的机会与场合,让个人智慧与团队智慧得以集结。让实践探索能上升为带有普适意义的科学成果。本市如“青浦数学教改经验”等大量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都发端于教研平台,便是最好的例证。

五、作为传递教改导向的合适场所

当今世界复杂而多变,当前的教育必须适应其变化而进行改革。整个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既有宏观层面的改革,更多的是中微观层面的改革;既需要刚性的制度保证和政策规定,又需要实践主体的自觉践行。特别是涉及学校、课堂、课程、教与学的变革,缺少了教师群体的自觉积极参与,将事倍功半或一事无成。因此,发挥好教研平台的功能,传递教育改革的正确导向,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须。教研活动是市、区、学校三级组织内常设的学术性活动,在这种介于正式与非正式的学术环境和场合中,既有宽松也有规则,教师既享受着专业性话语表达的尊严,也需要恪守教师职业的自律,十分有利于教育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和柔性落地。当前上海市正在推进小学、初中“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用好“上海教研”,既是保证这项惠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舆论平台,也是提升校际师资水平均衡度的有效工作平台。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最近的重要研究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干事长伊琳娜·博科娃在这一报告的序言中提到:“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势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这意味着超越识字和算术,以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教育必须教导人们学会如何在承受压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立足于尊重和尊严平等,有助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结为一体。”读到这里,我相信“上海教研”将会做出很好的回答。

猜你喜欢

教研经验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