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景语皆情语

2018-01-25康小莲

甘肃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康小莲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3—0104—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情感的投入,没有情感的阅读犹如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言文字的含义因情感的渗透而更为丰富。早晨行走在教室过道里,可以听得到朗朗的读书声,甚至有的班级学生因为比赛朗读,声音震天,几乎是把一篇文章“喊”完的,而毫不关心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很多学生只要领到“朗读”的指令,就放开声音“大声读”,文中很多悲伤凄凉的语句也读得铿锵有力,这样的朗读只是在“顺文字”,从思想情感方面评价就是“无效阅读”。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情感导向,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作者传达的感情。

一、营造情感氛围,诱发情感共鸣

情感氛围的渲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境界,使学生与文本角色、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过程需要有恰当的语境,才会更加和谐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根据具体的内容创设恰当的阅读情境,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奠定感情基调,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走进文本。尤其是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需要教师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进“时光隧道”去理解历史作品,与文本作者沟通交流,达成共鸣。如,人教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属于描写战争的文章,学生只有通过影视短片来了解战争的场面,感受战争的残酷。开课之初,教师可为学生播放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的纪录片,再现“五壮士”在弹尽粮绝时的英勇反抗场景。同时教师介绍文中人物原型,让学生充分了解战争的残酷。然后再读课文,尤其精读“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段落,大声朗读跳崖时喊的口号。学生在教师渲染的悲壮气氛中可以酝酿情感,带着敬畏英雄的感情阅读文本,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英雄的精神力量。

二、体验语音变化,领会情感导向

一篇文章的情感变化往往体现在词句的语音变化中,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文本,便可以充分体会文章语句蕴含的情感。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标点符号的变化,根据标点恰当把握句子的语调。当然,在一个句子中为了强调思想感情还要注意词语重音的变化、句子节奏的划分等技巧。学生只要能够读准句读,把握重音,就可以准确读出句子感情。当然,这需要多种句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语音变化生成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子》一课,文中有很多对话,标点符号富有变化,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父亲”挖废墟的焦急和救到儿子以后的惊喜。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挡他。”中间用的是“逗号”,阅读时停顿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语音要越来越低沉,从中体会“父亲”坚持挖掘的时间之长,以及在挖掘时希望越来越渺茫的心情,与下文听到“儿子”声音后形成情感反差。下文中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连用两个叹号,表达了父亲找到儿子之后巨大的惊喜之情,朗读时语速要快,语音要重,情感要强烈。教师稍作指导,学生就可以运用语音的变化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文本角色对话,感悟情感意蕴

学生只有亲自“读”,才能体会文章传达的基本信息,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带着学生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归纳思想感情,把一篇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在懵懵懂懂中记笔记、背主题,无法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更不可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朗读文章何来感情?因此,阅读是不可替代的体验过程,需要学生在反复阅读实践中领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学生可以模仿文本角色进行阅读对话,身临其境地体会角色心理和情感,实现文本“深阅读”。如,五年级下册的《半截蜡烛》就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在充分阅读以后,教師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杰克”和“杰奎琳”这两个懂事的孩子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保护“半截蜡烛”。“杰克”表面的若无其事掩盖的是内心焦急的心情。“杰奎琳”在拿走烛台前打哈欠、与少校“聊天”等活动需要怎样的心理素质。如果烛台的“秘密”败露就有生命危险,面对“敌军”需要临危不乱智勇双全。学生在阅读时要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可以真正体会文章的情感主旨。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景”,学生才可理解“情”。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