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和慢·多和少·虚和实

2018-01-25仇淑英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幼师内心

仇淑英

摘 要:新的时代背景和课改理念下,学校和幼师还应该为单亲家庭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活动场所,搭建一个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建立一套关爱单亲家庭幼儿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快”和“慢”的调控中,在“多”和“少”的取舍中,在“实”和“虚”的结合中,走进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灵深处,将“特别的爱献给了特别的你”。

关键词:“快”和“慢”;“多”和“少”;“实”和“虚”、

新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孤独、冷漠、自私、封闭……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给家长造成诸多心理压力,也给幼儿园和教师带来诸多压力和思考。如何拆掉单亲家庭孩子心中的“栅栏”?一些教育的先行者,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在“快”和“慢”的调控中,在“多”和“少”的取舍中,在“实”和“虚”的结合中,走进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灵深处,将“特别的爱献给了特别的你”。

一、“快”和“慢”

所谓“快”,是指教师要快速地进入单亲家庭孩子的内心,了解与这个单亲家庭孩子有关的一切。比如,幼儿刚刚入园,教师当天就记住单亲家庭孩子的姓名,穿什么衣服,爱吃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教师记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名字,而是这些单亲孩子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其他比较突出的地方,以此协商并制定“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之教育方案。想想,一个单亲家庭孩子刚刚入园,就享受到了老师的特别照顾,当天就被教师记住了名字,其心里该是多么欢欣雀跃。

教师还应该快速和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尽快了解其孩子平时的一些生活特点、心理需求、作息习惯、情绪变化,特别是心理方面有什么问题,以此找到更为细腻、温润、灵活的方法,找到“深耕细作”式的沟通方式。说到底,教师应该需要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单亲家庭孩子内心的“悬崖峭壁”,并且以此走进单亲家庭孩子内心的深处,进而找到打开孩子内心的钥匙。

所谓“慢”,是指不要直奔结果,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对单亲家庭幼儿的所作所为立即下结论、贴标签、“盖棺论定”。“当你奢望‘品性纯化这样的事情也能以加速度转变成一个持续的外在积累之时,速成也就变成速朽。”[1]慢一点,再慢一点,以此窥见孩子们那鲜活的内心风景,以此找到真正解决单亲家庭幼儿心理问题的“良药”,应该成为幼师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礎性工程。

比如,一个单亲家庭幼儿中午睡觉时总是大吵大闹,不是一天两天就迅速根除的;另一个单亲家庭幼儿吃饭时总是挑挑拣拣,也不是一天就能改变饮食习惯的;还有一个单亲家庭幼儿总是说脏话,也不是“吃一服药”就能解决问题的……所有这些,都需要学校和幼师慢下来,慢慢观察,慢慢追踪,慢慢比较,慢慢转变,正所谓:正视一点一滴的进步,追求一寸一步的提高。

想想,当教师和家长慢下来时,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和单亲家庭幼儿的内心对接时,这些孩子是不是会敞开他们的内心,完全敞开他们“曲里拐弯”的内心?当教师和家长慢下来时,是不是更容易发现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问题,从而找到更为合适更为灵活的教育方式?的确,“慢”意味着孩子心理问题能够水到渠成地解决的那一天的来临,“慢”意味着单亲家庭幼儿也有“花期”来临的那一刻,“慢”意味着单亲家庭幼儿也有可能像其他正常学生一样,其诸多生命建设所必需的基本要素都能得到呵护、唤醒和打开。

不论是“快”,还是“慢”,教师都必须特别留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注重开放性和迁移性原则,注重新颖性和多样性原则,注重量力性和自主性原则,“再次发现儿童隐秘的内心”,在顾全到孩子自尊的同时,慢慢走进单亲家庭幼儿的内心深处并慢慢融化他们的心,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并且塑造他们的阳光心态。

二、“多”和“少”

面对单亲家庭孩子,一部分家长总是以亏欠和弥补的名义给孩子多买衣服,多买玩具,多给零花钱,多吃好吃的,借此填充孩子们由于情感缺失而多出的空间(包括心理空间)。但是,千万别认为“这样的多”就是所谓的负责,就是所谓的真爱。真正的爱和负责任的爱不是简单的“一厢情愿”式的弥补,而是该多得多,该少得少。聪慧的幼师,应该在“多”和“少”的取舍中,与幼儿的心灵共舞,与幼儿的成长合拍,以此走进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灵深处。

1.少一些“正面鞭打”,多一些“侧面关注”。比如,面对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就不应该说出“你没有母亲应该更加努力”之类的说辞;面对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单亲家庭幼儿着想;面对父母离异的幼儿,应该将心比心,不随意为这类孩子扣帽子、贴标签……优秀的幼儿教师不是“坚硬的、棱角分明的”,而是“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2]

2.少一些单项灌注,多一些情境育人。比如,可以召开“我的家庭也有爱”“我是家庭小主人”“我型我秀我做主”“人人献出一份爱”等主题活动。实践证明,在情境中育人,以情取胜,情中悟理,更能给予单亲家庭幼儿精神上的抚慰和心灵上的滋养。

3.少一些“成人视角”,多一些“儿童视角”。“教育切忌将孩子视为‘小大人或成人的翻版,戕害其自然本性、压抑其独立个性。”的确,千万别把单亲家庭儿童当成大人,而要设身处地地以一颗“同理心”看待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真正发现他们内心的“沟沟壑壑”,以此走进他们内心那“波涛汹涌”般的大海,并以此营造出适合单亲家庭儿童的成长氛围和力量。

4.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对症下药。每一个小孩都不一样,都像花儿一样有属于自己的花期,单亲家庭幼儿更是如此。单独沟通也罢,与孩子监护人商谈也罢,都应该视不同的孩子而开出“处方”,都应该从这个特殊孩子的内心出发,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灵健康问题,正所谓:“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门,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

5.少一些单打独斗,多一些团结协作。从教师层面说,应该多多联系家长,多多借鉴其他家长的成功育儿经验,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而从幼儿层面来说,应该让单亲家庭孩子充分融入集体中,在同伴中、在合作中、在集体中充分感受心与心的信任、交流和碰撞,以此让孩子走出孤独,走出封闭,走向阳光。endprint

三、“实”和“虚”

面对单亲家庭幼儿,教师应该多一些“实实在在”,比如,实实在在的课堂实践,实实在在的运动锻炼,实实在在的绘画、手工、区角活动、主题教学……然而,教师除了在为幼儿“授业解惑”这样的“实”中忙碌之外,还可以干些什么?特别是面对单亲家庭孩子?

一个幼儿,她亲爱的妈妈在车祸中不幸去世了。于是她的内心开始封闭,不愿和别人说话,就是他的爸爸也很少撬开她的嘴。面对这个封闭的孩子,教师和家长该怎么办呢?强迫她开口说话?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幸好,学校的王老师不是一味地强调:“你说话呀,你说话呀!”而是引领这个女孩沉浸在一些“虚活动”中,比如沿着校园的石径小路散步、在音乐教室听音乐,甚至和孩子们去上网冲浪,到校外去放风筝,去和野地上的蚂蚁“交朋友”……就在这样的虚活动中,这个孩子渐渐开朗起来了,渐渐开始说话了,渐渐开始步入了正常孩子们的生活秩序和规律中。

实践证明,这种虚活动还真的有用。的确,孩子们并非只有在所谓的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才能成长。在一些看似虚的、零散的、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活动中同样可以教育孩子、滋养孩子、锻造孩子。

网上有个帖子被转得比较频繁,罗列的是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去钓鱼、烤饼干、玩跳房子、玩捉迷藏、点个披萨、吹泡泡、跟洒水机玩、抓蝴蝶或虫子、去农场、玩橄榄球、放风筝……谁能说,这样的“虚活动”真的就是耽误孩子?真的就是误人子弟?事实上,这样的“虚活动”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打开了孩子们的天性、灵性和悟性,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安慰与抚慰。这对幼儿教育很有启发,特别是面对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单亲家庭幼儿,教师应该注重他们的“虚活动”,应该通过自然而然的“虚活动”滋养他们,成就他们,健全他们。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学校和幼师还应该为单亲家庭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活动场所,搭建一个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建立一套关爱单亲家庭幼儿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实现“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困有所幫、托有所管”的育人目标。当学校和教师把单亲家庭幼儿真正地放在心上,真正给一颗心以“向阳”的机会,给一种习惯以“改变”的机会,给一种行为以“痛定思痛”的时间,那么,孩子们很有可能会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不断地敞开自己,滋养自己,健全自己。

参考文献:

[1]樊吉福.慢教育,一个神圣的隐喻[J].中小学德育,2015(2):87.

[2]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1

[3]邹太龙.孩子眼中的“人”与“世界”[J].中小学德育,2015(2).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幼师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男幼师荒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表演:幼师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