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变得诗意起来

2018-01-25丁小明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诗意德育课程

丁小明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于我校小学生生动活泼、全面主动发展的德育新路子,从诗意成长德育的背景分析、诗意成长德育的内涵和诗意成长德育的实践出发,三方面整体架构,不懈探索。这样让德育变得诗意起来不无可能!

关键词:德育;诗意;内涵

一、诗意成长德育的提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青少年时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德操高下、品性优劣的重要阶段。

诗意是人性深处的精神原型,也是德育的必然追求。可今天的德育研究很少有诗化的研究。人们常常从理性角度谈德育,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与灌输,缺乏诗性的启发与引导,致使道德教育枯燥乏味、效能低下。诗意成长德育是基于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我校前期研究的基础提出来的。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德育标准变异化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人皆知,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和上级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考核导向,使得德育地位尴尬。学生成绩好就是一好百好,学校升学率高就是一高百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德育方法简单化

新课改提倡体验式教育,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育人。但一是受现行班级授课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二是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受安全、工作繁琐等因素的影响,体验式教育常常变成一纸空话,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方法上,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用过去的观念教未来的学生,用说教代替实践,用强制代替引导,让学生苦不堪言。

(三)德育工作對象复杂化

我校所在地龙虎塘街道原为农村,2003年由镇改为街道,此后,我校从农村小学跨入城区小学的行列,周边陆续开发了多个小区和楼盘,大量的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本地,使得本校生源极其复杂,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给我校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目前,我校外地学生占本校学生总数的65%,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学生生活习惯差、学习习惯差等一系列现实状况让我们的德育工作棘手无比。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诗意人生奠基”,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阳光、灵动、文雅。

基于上述状况,我们的思考是:如何求同存异,如何使这些学生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唯有文化,而且也只有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跨越不同的地域,跨越不同的家庭。此时,我校已经形成多年的诗教文化便成了我们的首选。诗以养心,诗以润德。用典雅的诗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现实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情感体验,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优化道德品质,升华道德境界。

龙虎塘小学承季子故里的深厚文脉,扬诗乡联城的墨香雅韵,1994年开始进行“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从一系列诗香特色活动中专注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性情品格的提升,为我校师生的身心成长注入了“诗意”的元素。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诗教先进工作单位、全国书香校园、全国红旗大队等等。“诗化教育”的功能和成效逐渐在师生儒雅气质上体现,于是“诗意成长德育”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在我们学校有了扎根生长的可能。

二、诗意成长德育的内涵

所谓诗意成长德育就是以使德育焕发诗意魅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道德境界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让品格在主体化、生活化、审美化的教育活动中形成。

(一)诗意成长德育是温暖的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目睹了太多空洞的说教、冰冷的灌输、声嘶力竭的训斥,但效果却是微乎其微。诗意成长德育,让传统德育由“有意义”向“有意思”转变,力求关心人、感染人,又温暖人,充满人情味,让德育由“嘴上说”向“脚下行”转变,把“大道理”与“小行动”相结合,做好小事情,解决小问题,明白大道理。从关注学生“一阵子”延伸到“一辈子”,做到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更有高度。

诗意成长德育让学生从小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热爱生活,着力培养孩子的诗意情怀,让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历程成为一个充满诗意与激情的历程。

(二)诗意成长德育是自然的

宗白华说:“什么叫做美?……自然是美的,它是一切美的源泉。”诗意成长德育,按照人自然生长的节律,制定成长目标;按照人自然生长的节律,开展德育活动;按照人自然生长的节律,制定德育评价标准。

诗意成长德育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自然天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保持独立个性,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充满幻想,充满热情,怀着诗意般的生活态度,从而提升其人文品质,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辽阔。

(三)诗意成长德育是内驱的

“最是内驱能致远。”德育只有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生命之树才会常青常绿。诗意成长德育始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挖掘、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能动性,激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使他们成为自主发展的人,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品德教育和人格熏陶,并最终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诗意成长的德育实践

(一)科学研制课程目标

诗意成长德育的提出,为我校的德育建设明确了方向。从社会背景、学校特色、生源特点这三个方面,我们开始思考诗意成长德育目标的研制。endprint

1.基于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三个层次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即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基于对当代教育改革主流价值的思考

《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规定:“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3.对本校主流价值的再思考

我校以“为诗意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践行“诗意教育”。“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校学生大部分是新市民,我校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三个关键词——“阳光、灵动、文雅”。“阳光”,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灵动”,就是培养乐学、善思、活泼、创新的学习方式。“文雅”就是养成文明守礼的言行举止和谦谦君子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气质应是“大气、睿智、浪漫”。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亦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教师不仅关注实施操作,更能从课程构建的层面思考,不仅知道怎么做,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更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较全面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十分有利于督促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建立课程意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我校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德育工作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很多主题活动形成了学校的品牌。

(二)立足儿童立场开展课程建设

1.从成长的需要出发,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注重课程实施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在各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课程虽有既定或生成的内容,但仍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想法,并做适当调整。同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活动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活性、兴趣性、探究性原则,通过自主体验、交流、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落实目标。

2.与儿童生活相结合,突出课程的童趣性

从实际出发,注重课程实施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尊重学生个体,在了解其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兴趣爱好等基础上,使课程实施生活化、儿童化,具有趣味性、多样性、可选择性,贴近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温馨的环境中活动、感悟、成长。

3.与学科教学相整合,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课程实施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根据各学科教材内容、教法特点的共性与个性,挖掘内涵,找准结合点,使课堂教学与校内外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自信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动脑思考、动手体验、收获感悟,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4.与其他阵地相关联,突出课程的开放性

注重课程实施与教育阵地相结合。校内外的教育阵地林林总总,有些看似缺少充裕的时间(晨会等),有些又似乎无声无力(文化墙、板报等),但是,环境影响的力量、持之以恒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程实施应充分利用各类阵地,借助生动活泼的形式把学生在活动中的内心体验和收获充分展现出来,让不同个性、不同特长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均得到充分发展,以达到课内外、校内外的融合。同时,开发家庭、社区、社会的资源,利用“三力驅动、三环交融”的新途径。大量的社会文化资源是学生生活世界之构成,也是拓展学生视野、形成国家与民族意识、保持对社会发展的敏感性的重要源泉。我校以班主任为关键人,建立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同盟”:不仅发展内核,形成机制,还加强互动,促进沟通日常化;以家长为关键人,拓展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时空”:家长进课堂,形态多元化,家长变老师,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课堂,亲子作业,让家庭变身小小课堂、家长讲堂,管理自主化,家长志愿者,教育合力化;以小干部为关键人,优化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活”:社区共建常态化、午间项目课程化。

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让德育诗意起来,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田保华.立德课堂:立德树人的大舞台[J].中国德育,2016(17).

[2]孙迎光.诗意德育[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

编辑 高 琼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意德育课程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诗意地栖居
《中国德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