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经》隐喻的意象图式认知

2018-01-25姚享恩张魁

戏剧之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意象图式圣经认知

姚享恩+张魁

【摘 要】本文拟以意象图式理论为指导对《圣经》隐喻进行认知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圣经》隐喻的特点是:借助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作为源域,来解释目的域为抽象的宗教信息,且常以单句形式或故事形式存在。认知《圣经》隐喻,可通过分析源域事物特点,建立源域与目标域的联系;抑或者根据源域与目标域明显的空间结构关系进行图式构建。

【关键词】圣经;隐喻;意象图式;认知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83-02

一、引言

隐喻研究历史悠久,其研究重心经历了从修辞层面到认知层面的转变。传统修辞学方向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且能增加一定程度的语言表达效果。认知隐喻观的代表人物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一个较具体的概念域(或作“源域”)到另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域(或作“目标域”)的映射,帮助我们通过熟悉的源域理解与认知抽象的目标域。意象图式理论的提出者之一Johnson在其专著《The Body in the Mind》中详细探讨了意象图式的体验基础及意象图式在意义构建和推理中的作用(胡余成,2015)。意象图式是构建隐喻和认知隐喻的一种模式。

二、相关研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相关研究与不足

就《圣经》隐喻的研究而言,或从修辞角度、神学角度、历史角度入手,或研究语用认知对《圣经》隐喻的阐释(尹丕安,2011),或从传统比喻理论研究《圣经》比喻语言(冯巧娟,2009),较少有人从意象图式角度研究其对《圣经》隐喻的认知作用。鉴于《圣经》含有大量的隐喻,上帝要向世人传达的信息多隐藏在隐喻背后,且意象图式曾被众多学者用来研究文学作品,本文将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及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圣经》中的隐喻。

(二)本文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研究样本为King James Version(KJV)的《圣经》隐喻语料。通过四种不同的意象图式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

研究步骤 首先,搜集《圣经》中的隐喻语料。其次,将不同类型的意象图式进行分类。最后,采取典型的隐喻将其归纳到对应的各类型意象图式中,并对此进行认知分析。

三、《圣经》隐喻的意象图式分析

根据Lakoff(1987)的分类,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王寅,2007:190)。本文主要运用连接图式、容器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以及中心—边缘图式对《圣经》隐喻进行研究。

(一)隐喻的连接图式分析

连接图式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最为典型的连接图式是母体与婴儿的连接,其中脐带是两者之间的连接物。连接物可以是具体的、看得见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因此,人们把社交关系和人际关系看成是一种连接,这种连接关系连接的是人与社会,社會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种连接关系也通常被用来构建隐喻。《圣经》中符合连接关系典型的隐喻是盐和光的隐喻。

例(1)a. 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Matthew 5:13)

b. Y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Matthew 5:14)

上述两例为典型的单句隐喻句式“A is B”。其中salt以及light为隐喻源域,“ye”即基督徒为隐喻目标域。基于常识认知以及对salt和light的特征和功能了解,相关概念映射可以图式如表1和表2。

表1 “基督徒即盐”的映射

表2 “基督徒即光”的映射

从表1和表2可看出,盐的特征和光的特征可以映射到基督徒的特征,两者是对应、有联系的。借助“基督徒即盐”的隐喻及连接图式的帮助,我们可以了解到《圣经》要求信徒们要圣洁、无瑕,保护自己的灵魂不被世界事物玷污,在世人中间要做调和人关系的人。“基督徒即光”的隐喻告诉基督徒们要爱人,无论好人、恶人、穷人、软弱的人。正如《圣经》说: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Matthew 5:45)。基督徒要在世人中间有好行为,如光一般,成为世人的典范,广传福音真理。光也有照亮黑暗的作用,因此基督徒在世人中间生活,要照亮人黑暗的罪恶,好叫世人认识罪,认识自己是罪人的本质,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即认识耶稣并相信耶稣。

(二)隐喻的容器图式分析

《圣经》路加福音第15章有一个典型的故事,题目叫做迷失的羊,是《圣经》典型的隐喻之一。该故事讲的是一牧人因为一只丢失的羊撇下其余99只而去寻找它,并最终将其寻回欢欢喜喜带回羊圈,如图1。

从上图可以看出,牧者的羊圈是一个大容器,所有的羊都在“牧者的羊圈”范围之内。在此范围内,“99只羊”属于一个整体、在一个小型容器内,而迷羊从属于另一个小容器。根据《圣经》约翰福音第10章第十四节,耶稣说他是好牧人,可知该例句中的牧者指的就是耶稣。故事中的迷羊离开羊圈,在“99只羊”的容器范围以外,牧人即耶稣终日忧伤、思念它,盼望它能早日回到身边。将此隐喻映射到抽象的宗教层面就可理解到:99只跟随牧者的羊指的是已经信耶稣的基督徒,那只流落在外的迷羊指的是还未信耶稣的非基督徒们,也指曾经相信耶稣但中途离开了的基督徒。上帝永远不会忘记流落在外的每一个人,而是思念他们、寻找他们。

《圣经》本章有另一个与该故事有相似含义的故事。即一位父亲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带着父亲给他的财产离开家乡,在远方任意生活,浪费钱财。直到某天,他挥霍完钱财只能替人放猪时醒悟过来:他应该回到父家。打算回家为家里做雇工的他,却被父亲毫无责备地接纳。不仅如此,父亲还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和衣服给他,甚至大摆宴席庆祝。该故事亦可得出同迷失的羊一样的容器图式,即父亲既为牧者也可看作天父;小儿子就是迷失在外的羊,也可看作例(1)中的非基督徒或中途迷失的基督徒;大儿子就是在牧者身边的那99只羊,也可看作正在跟从天父的基督徒。endprint

借助以上两个相似的隐喻故事,《圣经》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即使孩子(非基督徒)忘恩负义,父亲(天父)依旧爱他,并且只要孩子有心悔改,他就要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

(三)隐喻的中心—边缘图式分析

中心—边缘图式引申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重点和非重点,重点即是中心,非重点即边缘。

例(2)For he is our peace,who hath made both one,and hath broken down the middle wall of partition between us;(Ephesians 2:14)

阅读以上文字时,读者脑海中能立即构造出如下画面:“the middle wall”在画面的正中间,将左右部分隔断。根据该处经文的前后句,被墙隔断的左右部分是上帝和人类,句中的he指的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因此该段隐喻表达的意思是上帝和人类本来被隔离开来,但因为耶稣让我们和睦,拆毁了人类与上帝之间的阻隔,使两者恢复关系,合二为一。

例(3)Even so the tongue is a little member, and boasteth great things. Behold, how great a matter a little fire kindleth! And the tongue is a fire, a world of iniquity. (James 3:6)

例(3)中,舌头虽是身体中最小的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并且无法被其他身体部位取代。舌头拥有毁灭的力量也有令人喜乐的力量,人通过言语思考,表达,可以感受、传达喜乐和感情。因此,谨慎舌头就可正确思考,庄重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能带喜乐给其他心灵。该隐喻想表达的意思是:圣徒首先应看顾自己的灵魂,同时应为使用美好的言语而努力,谨慎自己的舌头避免造成破坏性关系。

(四)隐喻的路径图式分析

路径图式顾名思义,就是由起点、过程、终点三要素构成,并且一事物若要从起点到达终点,必须经过一个过程,形成一条路径。当人们借助该意向图式投射到其他经验或表达其他抽象事物时,即形成了隐喻表达。

例(4)Jesus saith unto him,I am 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fe:no man cometh unto the Father,but by me.(John 14:6)

对于多马提出怎样去父亲家的质问,耶稣用本书特有的形式“我是……”作出了解答,这也是《圣经》常见的隐喻句式。据路径图式图显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要到父神面前必须经过耶稣,只有借助耶稣这一“桥梁”才能到父神面前,否则无法靠近天父。参考中心-边缘图式分析例句(1),人类与天父的关系曾是隔绝状态,然而因为人与天父之间有了耶稣作为桥梁,因此人类的心灵藉着耶稣能靠近天父。

四、结语

本文研究发现《圣经》隐喻的特点是:源域常为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如本文提到的牧者、羊、盐、光、道路等,而目的域则是上帝要向人们传递的宗教信息。同时,《圣经》隐喻常以单句形式,典型如“A is B”或故事形式存在。读者在认知《圣经》隐喻时,可通过分析源域事物特点,建立源域与目标域的联系;抑或者根据源域与目标域明显的空间结构关系进行图式构建,该图式构建方法能很好地帮助信徒或非信徒理解隐喻背后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陈莎莎.从意象图式的视角解析圣经中的隐喻[D].江苏科技大学,2014.

[2]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3]秦耀咏.意象图式——隐喻的构建与识解[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4]王峰.从认知视角研究圣经隱喻[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尹丕安. R-A-C-C架构:《圣经》隐喻阐释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6]Lakoff,George & Johnson 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7]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象图式圣经认知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块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