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论“古典”两派

2018-01-25仇晓莉

戏剧之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汉唐身韵审美

仇晓莉

【摘 要】中国古典舞为走出中西构建的阴影先后派生出集各门类之“身”与各文化之“韵”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派,“破形入神”丰盈了舞蹈语汇,提高了动作质感;汉唐舞蹈将古典舞作为民族文化去营造,激活文字寻找审美的文化依据,追求统一的形式与风格,贵在可辨识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身韵;汉唐;文化;审美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08-02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派

中国现代舞之父吴晓邦先生在有关舞蹈文化方面曾说:“要传统,不要传统主义”。对于民族固有的传统要尊重,但不能“为了传统而传统”:将复原古代传统舞蹈为己任。

唐满城老师的万变不离其宗,正是在万物的发展变化中,从历史流传下来的戏曲传统文化中提取舞蹈元素形成的戏曲舞蹈的精华,并对这些精华进行改造,破形入神,打破戏曲舞蹈程式化的表现手法,结合武术、太极、书法这些具有许多共同审美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支撑起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这是古典身韵之“身”;之“韵”。韵作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是典型的中国美学范畴,它存在于雄伟、巧丽、清、和、古、典、奇、稳、深、静等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中,只要“简易闲谵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都可以有“韵”。古典舞之“韵”且不止于此,更是对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的涵盖,中国历史无论哪一个时期,哪一个朝代都无法涵盖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各朝各代的文化精髓都是组成“韵”的元素。戏曲、武术、太极、书法,或阴阳顿挫、或起承转合、或粗犷刚健、或洒脱舒展,吸纳的核心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扬的是经过历史的冲刷、时间的考证不会随着时代的流变而产生疏远的历久弥新的文化气韵,弃的是古板、滞后的中规中矩。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仿古”并不“泥古”。

可见,万变不离其宗的文化宗旨恰恰是继承和弘扬优秀典范的传统文化。只因中国古典舞基训作为身韵的前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身韵,导致身韵在根基处的素质训练仍旧留存着芭蕾的痕迹。而身韵的绝对优势在于其“形、神、劲、律”,“圆、倾、拧、曲”,“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凝练,不仅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动作,而且提升了动作的质感,形成了独有的审美风格,同时为舞蹈动作的层出不穷铺垫了基础。只是身韵作为古典舞蹈的代表派别,在中国古典舞的编创中,似乎有了概念的偏差,笔者以为判定为古典舞,只因为它具有身韵的元素,未免牵强。相反以古代的人物描述经典的故事,展现古时的文化气节,润色于身韵的行云流水才是锦上添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某种形而上的事情发生时,必然会有形而下的表征。古典精神和古代题材之间一直存在争议,一者以为有着古典精神的身韵舞蹈是古典舞蹈,诚然古典舞身韵的传统短句一演,固定姿态一亮,即便没有鲜明的形象也能感悟到不同于现代人的形态神韵。只是舞蹈不是一演一亮,再演再亮的不变程式,在动作不断变化的流动中传情达意才是舞蹈的意旨,试想没有古代的题材做支撑,现代人在舞蹈时空里的古典气质忽隐忽现,最终扑朔迷离的只剩下神韵,依据什么成为古典?另一方面也不乏出现以古代题材为支撑缺乏内在气质的古典舞蹈,古代与古典的深邃与厚度常被当代轻松地代替,致使舞蹈的身体实践走向了厚今薄古,人为地用《凤凰涅槃》、《孔乙己》等剧目制造了一种“人心不古”的倾向。所以,以古典身韵作为动作语言的舞蹈剧目,在形与神,内与外兼顾的前提下,古代题材和古典精神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古典舞汉唐派

中国古典舞的诞生是实践的成果,舞蹈实践是身体经验、身体记忆与身体技艺的展现,相比古典身韵,汉唐舞蹈的发生是从古代舞蹈的挖掘开始创造的,并结合相关图像学、音乐学、文献学。从图像、文物、典籍的记载入手,寻找汉唐时期的身体经验、历史特点和文化风韵,通过对这种流传形式的挖掘探索进行汉唐舞蹈的中国古典舞蹈重建,虽然发生在当代,但是舞蹈的内容停留在汉唐时期,在形态上扬起了袖,解放了脚。就文物资料看长袖翩翩不绝于汉,袖作为人体线条的延伸,用于增大动作的表现力和幅度,舞姿自由奔放飞腾;同时在还原历史形态的基础上解放了脚,与天足小脚时期对女性身心的禁锢相比,汉唐舞蹈宏阔自信的胸襟,兼容并蓄的气度以及生活、情趣、审美开放,更长远地被时间佐证并选择。古代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小脚时代剥夺女性自由和活力的压抑美、怜悯美有存在的理由,却不宜大做文章。

孙颖老师从舞蹈剧目出发着手创作,尊重历史文化激活文字、传统,从古代舞蹈找形式、找气韵、找风格,尽可能地承接历史,同时以现代文化的意识选择优良的传统文化——一个时代的社会审美共性,体现中国古典舞存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原则,着眼于文化的因素,把舞蹈当作文化形态,认为艺术是对人的活生生的生命经验的表达,而不是流传于纯粹形式的欣赏,舞蹈也不例外。汉唐舞蹈可以从文化的认同、文化的表述和文化的意蕴去理解和欣赏,在以优秀传统为创建大前提的同时,紧扣“古典”之意的“自为”舞蹈实践不同于“自在”的实践可以脱离概念研究而存在。笔者以(下接第110页)为,从当下问世于众的中国古典汉唐舞蹈来看,除了“踏歌”“楚腰”“谢公屐”“纨扇仕女”“铜雀伎”“相和歌”等等这些孙颖老先生创作的剧目之外,汉唐舞蹈新创少之又少,可见汉唐古典剧目的重建,“掘地三尺非一日之功”,它的鹤立鸡群并非只因新颖,起初还遭到质疑,而是在文化的禁锢下,全面研究古代文化,摸清资源确定启动资源的方法,寻找破解和认识舞蹈资源的门禁是前提,“工程”之大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触及。所以孙颖老师在《八论中国古典舞——不能甩开社会学科理论》中提出从中专培养转向大学教学,尤其古典舞学科更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头脑的培养,提高文化基础,搞清楚文化观、艺术观和古典舞学科的历史观,认识统一价值观,才能辨别“理”是否有“理”,而非有说法就是“理”;在专业舞蹈实踐课堂要与“理”相辅相成。如果说古典舞身韵的辅助基础课程有古典舞基训,那么汉唐体系的基础课程相对更为统一,不论技能技术或风格形态是历史的综合形态,从重心、平衡、速度训练到上肢、下肢、气韵、心态训练再到以表演为主的意境化、个性化终结阶段,都有着文化心态和文化气质的审美标准,与舞蹈剧目一气呵成。而且在概念上不把跳转翻视作专业技能,认为技能技术技巧只有容纳或从属于文化表现具有艺术品位,才有存在价值,否则也只是一种杂技效果。

“技”是人类智慧发明造就的结晶,体现着人们的爱好和观念,如果定义就此打住,此“技”只能划为杂技;在有关艺术创作方面黑格尔也曾谈到“技”:“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的外表工作——纯然的技巧,种种熟练的技巧不是从灵感中来,它完全靠思索、勤勉和练习……”艺术的外表工作不可或缺,古典身韵的“技”,探海、踹燕、翻身、倒踢紫金冠等等,这些提炼出来的经典技术技巧,在完成上不仅要求演员素质的高精尖,而且赋有文化典故,只是古典身韵行云流水的身体韵律,七大元素的基本点,四大核心的审美标准打开了舞蹈语汇禁锢,所用的动作在掌握起承转合的同时,“技”在流动中也串联得游刃有余,而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似乎被钻了空子,身韵舞蹈之“技”开始不顾及实现其物化的实用要求,无法超越技术本身的含义。也许正因为如此,个人更倾向于古典汉唐一脉相承的,不在概念上定义技能的“技”,舞蹈语言的流动中察觉不到的“技”,与其说是“技”不如看似动作,统一的形式、风格、独具的技法,不借用不代用使汉唐舞蹈剧目浑然天成表里如一。这应该就是在文化禁锢限制下的无限自由。

参考文献:

[1]李续,王伟编辑.中国古典舞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素琴,刘建著.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孙颖著.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北京:北京文联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唐身韵审美
上海汉唐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雁栖湖,汉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