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2018-01-25何跃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品德新课程生活

何跃

《品德与社会》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的德育课程。“源于儿童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的生活”。它将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融合起来,努力挖掘积极因素,使学生能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地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德育课程要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课程将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新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因此,在此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转变,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将直接影响这次改革的成败,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改革的大潮,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兼职教师更应做到以下角色转变,以适应新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

一、“严肃型”——“亲和型”的转变

曾经有专家调查、整理与归纳过学生最喜欢的三类教师形象和学生最不喜欢的三类教师形象,结果是这样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亲人型、亲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欢迎的教师类型——“古板严肃”型、“警察”型、“部队长官”型。

以前的教师为了树立个人威信,为了能够更好地教育出听话的学生,不得不板着面孔教书,让学生个个都怕他,不敢在课堂上喘大气,不敢有丝毫反驳,所以在老百姓中间又流传着这样一种打油诗:“学生进校是鸭子,上课老师灌鸭子,考试烤出北京烤鸭,最后全是一群板鸭。”这首诗以鸭子為比喻,形象道出了过去教学的弊端,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全部都一模一样的“板鸭”吗?当然不是,国家要富强,科技要发展,需要的是智慧和创新,改革和开创;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的是拥有丰富创造力的思想,绝不是一个模子的“板鸭”。所以,首先得从教师个人的态度、思想观念开始转变,由“严肃型”向“亲和型”转变;从教师跨入课堂的第一步开始转变,由“面部僵硬”向“面带微笑”开始。推销需要微笑,买卖需要微笑,因为微笑使人心情愉快,使人精神放松,使人毫无芥蒂。我们的课堂需要这种氛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尤其需要这样的氛围: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课《学做“小雄鹰”》。老师开课时这样说:“小朋友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有一个小女孩叫娇×……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娇×怎么样?”开课时老师始终带着甜甜的微笑,语气既温和又富有启发性,就好像一位大姐姐在娓娓而谈一则小故事,就自然而然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带动着他们的思维在思考。如果这位老师换成另外一副面孔,她会这样说:“同学们,请你们思考,娇×同学因为天气冷而不肯起床的行为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学生思考吗?这样娇×的娇气行为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吗?

二、“教书匠”——“匠心独运”的转变

教师除了教学态度上的转变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课程一直是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这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出炉了,标准积极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教师必须从“教书匠”向“匠心独运”地运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转变。

例如,我曾经看过的一个课例:《做个快乐鸟》。教材一共有五页,只有八幅图,两个环节:“我们多快乐”和“变烦恼为快乐”。试想一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上?老师首先设计了一个游戏:扔骰子下棋的游戏。如果这时你恍然大悟了,那你还不明白。老师是把整个课堂设计为棋盘,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教室里铺成四条路线,一颗巨大的骰子吸引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整节课都在游戏中,让学生们真实、真切地就感受到快乐,不需要过多说教就已经成为真正的“快乐鸟”。然后老师按照下棋的方式在行进路上设置了一些“奖励”“陷阱”,并让学生学会了“变烦恼为快乐”的方法,帮助朋友、同学快乐的方法。这样独具匠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的有效把握,使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和动物交朋友》也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内容,全文分为“我喜欢的动物”“我和动物的故事”“长颈鹿妈妈的诉说”三个板块,老师在把握了教材之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材给的提示,只是把教材当作一种范例,创造性地摒弃原有编者的思路,独具匠心把自己变为一个小动物,手上戴着一个猴子首饰,自称为“猴子聪聪”,邀请了很多动物做客——一些动物娃娃、玩具。当然,也邀请了这一个班的小朋友,老师这么做绝不是玩花样,搞噱头,而是为了更亲近学生。老师在课堂中始终以“我们动物家族”自称,称呼同学们为“人类”。在介绍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时说:“今天,我的好朋友小狗康×知道你们要来做客,特地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想看一看吗?”老师就播放以小狗康×为第一人称的多媒体录像,说出了动物的心声。这样的教学设计难道还不精彩吗?endprint

三、“传授者”——“参与者”的转变

除了以上说到的两点之外,教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转变,那就是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一直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進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营造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将其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心理扭转;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目,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态度。特别是针对在小学阶段兼有语文、数学等科目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兼职教师,要求兼职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点、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程序……综上所述,即要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严肃型”向“亲和型”转变;从“教书匠”向“匠心独运”转变;从“传授者”向“参与者”转变。

参考文献: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新课程生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