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文学发展中审美意识的传承与转变

2018-01-25梁子涵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转变审美

摘要:在全球化的不断冲击之下,大众文化日益发展,汉语文学在审美的选择方面也面临着新的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向传统的文学审美方式提出了挑战,汉语文学审美也日趋大众化。本文拟从汉语文学审美意识的传承出发,以期探究汉语文学审美意识的转变与建构。

关键词:汉语文学;审美;转变

何为文学审美意识?文学的审美意识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文学审美意识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功利与非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性的话语活动。文学审美意识并不是简单的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互相渗透的过程。汉语文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汉语文学从古到今经历着一个传承与转变的过程,汉语文学发展中的审美意识也经历着一个传承与转变的过程。当代中国文学的审美诉求问题,不是简单的审美趣味问题,而是文化和精神的选择问题,即: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能否融入到世界文学之中,并与此生生不息。

一、汉语文学发展中审美意识的传承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经有诸子百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繁荣景象。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各有其长处,值得后世之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传承。

不论是文学,还是哲学、美术、雕塑等等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学所体现出的是极端重视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的审美意识。比如:中国古代的舞蹈、诗词歌赋等都是以东方韵味来传达作者内心的文化认同,以和谐的审美艺术形式来表达与周边环境和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1]。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等,都说明古代文学在审美上强调品格。流传至今的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形态,还体现出古代贵族化的审美意识。而汉乐府中的长篇叙述诗《孔雀东南飞》不仅记述了刘兰芝的一生,还体现出了古代文学中平民化的审美意识。

而中国近代、当代、现代文学的审美意识对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识予以传承。中国现代文学中对忧患与悲悯意识的继承,在国家动荡之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张爱玲的悲凉通透、字字冷漠的海上文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鲁迅;萧红对东北乡村的现实描写……由这些皆可以看出汉语文学发展中审美意识多源于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汉语文学发展中审美意识的转变

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人们在长期的理性之下会觉得压抑。而人的内心是充满感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审美”的存在则使人们的内心生活找到了合理的表达方式。由此,“审美”被看成是开拓人的感觉和感知领域的独立活动[2]。汉语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发展,而审美意识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生着转变。

20世纪80年代,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知识份子,渴望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依照“审美”的设想确立,通过审美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個人情感与精神意志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进而从压抑的生活中解放出来。随着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审美面临着巨大挑战。人们对纸质作品的阅读大量减少,而影视作品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传统的审美意识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趋于生活化、实用化、商业化。对于人们而言,审美已经不再是神圣的事情,而日渐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审美开始走向世俗化、普通化。时至今日,这种倾向更加明显。首先,审美开始泛化到文化的各个层面,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审美的重要资源。其次,审美意识趋向世俗化。随着商品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审美与消费日渐融合。

三、全球化与汉语文学审美意识的建构

20世纪的汉民族文化一直都显示出一种不断吸纳外域文化借以演进变化的过程。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全球化对于中国的直接意义常常被限制在“西方化”与“现代化”的主观诉求之上,导致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缺乏异质文化间的互动[3]。对于中国本土汉语文化的发展而言,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文学审美意识的建构则直接关系着民族文化价值重建的可能性。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不再是单一的东方对于西方的主动融入,而是东西方之间在文学上的一种互动与合作,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在重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价值整合。在汉语审美形态的理性把握方面,应当放在强化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文化自觉性与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强化自身民族文化对于全球化进程的制衡力量,进而促使各个民族在当代的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的实践困惑也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东西方在审美方面加强交流。在全球化的大语境下,人们的身份也越来越具备不确定性,人类往往一身多职。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制约,使得审美日益大众化。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完成自身民族审美形态的转换,才能真正走出汉语审美的困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汉语文学发展中审美意识处于一个不断传承与转变的过程。在全球化时代下,我们的审美意识也要不断的发展,加强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自身民族审美形态的转换。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古代传统文化中主流价值观审美意识的扬弃与传承[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15,15(6):66—67.

[2]托马斯·哈定.文化与进化[M].韩建军,商戈令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9.

[3]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8.

作者简介:梁子涵(2000.03.30—)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高中学历。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变审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