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旅游景区的空间规划与空间管理

2018-01-25甘婷江欢聂小会

关键词:武侯祠空间规划

甘婷+江欢+聂小会

【摘 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景区功能的不断完善就必须对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武侯祠—锦里景区是成都市内最为著名的成熟景区之一,景区在空间布局、景观设计、解说系统和游线组织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规划思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Abstract】Based o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transform resource advantages into economic interests,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scenic spots, we must plan and manage the space scientifically. Wuhou Shrine—Jinli scenic spot in Chengdu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cenic spots in Chengdu. The scenic spots have more prominent planning ideas in space layout, landscape design, interpretation system and line organization. It is worth studying and thinking.

【关键词】空间规划;空间管理;武侯祠—锦里

【Keywords】spatial planning;space management; Wuhou Scenic - Jin li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1-0045-03

1 武侯祠—锦里景区空间规划与管理现状

1.1 武侯祠—锦里景区简介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占地14万平方米,是国内纪念蜀汉承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一个主要的旅游景点。

锦里被称为“西蜀第一街”,为武侯祠东侧的一条狭长的南北走向的商业空间,整条街道的风貌以秦汉、三国文化为切入点,明清建筑风貌为形式,并通过广场从空间上进一步加强了商业街与武侯祠之间的联系,锦里带动当地的商业经济发展,为武侯祠带来了一定的商业价值,满足了人们餐饮、住宿、品茗、购物的需要,使武侯祠這一传统园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再生[1]。因此,必须将锦里景区与武侯祠结合起来研究。

1.2 武侯祠—锦里景区空间规划与管理的要点分析

1.2.1 武侯祠—锦里景区土地利用现状

武侯祠—锦里景区属于城市旅游景区,对成都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特殊的区位优势为城市旅游景区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压力,城市旅游景区处于城市空间挤压和内部空间容量超载的双重困境,城市旅游景区的空间问题,广泛涉及了不同尺度上的人—地、地—地、人—人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2]。武侯祠—锦里景区地势较为平坦,用地条件较好,空间布置限制条件少,周边阡陌交通,但由于处于成都市区内,城市的发展限制了景区规模的扩大,同时限制了景区功能的完善和发展。

1.2.2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整体来说,武侯祠—锦里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可以概括为“一脉,三轴,五区”。

“一脉”——三国蜀汉文化为文脉。

“三轴”——即三条中轴线,分别为沿核心中轴线南北分布的庙宇区;纵深中轴线布置的陵墓区;沿南北纵深布置的园林区。

“五区”——入口接待区、庙宇区、陵墓区、园林区、锦里民俗文化演绎区。

①控制性轴线对整体空间的组织

轴线是组织空间最基本的方式,由空间中的两点组成,虽然轴线是不可见的,却是一种强有力的控制空间秩序的有效工具。武侯祠景区共有三条轴线,一是大门、二门、昭烈殿、过厅、静远堂沿南北方向集合轴线纵深布置,左右对称,形成庄严的祭祀空间;二是惠陵以三门、寝殿、墓冢纵深布置,塑造肃穆的气氛;三是园林区沿牌坊门、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刘湘墓纵深布置塑造的园林空间,三条中轴线保证了视觉轴线的连续性。

②简练合理的功能布局

景区的功能布局模式有多种,简单来说,武侯祠—锦里景区为核式或多核布局模式,即以其中一个为核心点,集聚了大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周边的旅游资源构成辅助性的吸引物。武侯祠—锦里景区以庙宇区为核心,其他各区与之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和呼应,但锦里由于其特色所在,有着较高的重游率,同时具有核心吸引力。以下介绍各分区的基本情况。

入口接待区——主要设施为景区主入口、游客中心、售票处、办公区、停车场等服务接待设施,沿景区入口东西条状分布,并设有景区全貌图,入口接待区为游客提供咨询、售票、停车等综合服务。

庙宇区——庙宇区的核心景点包括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三义庙,沿中轴线依次排开,并有文臣武将廊、东西厢房、桂荷楼、船舫、孔明苑等景点,其性质为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功能是为游客展示三国人物、三国历史文化和缅怀祭祀,明清建筑风格。

陵墓区——陵墓区主要为刘备陵墓惠陵,并设有三国文化陈列室,展览三国时期的劳动工具、作战工具等,盆景园展示中华奇石及盆景植物,整体氛围同庙宇区的庄严相比更显肃穆和奇特,与庙宇区形成了良好的衔接,整体构成了武侯祠的核心景点。endprint

园林区——园林区为纪念民国时期四川枭雄刘湘的园林,位于武侯祠西侧,沿中轴线分布的景点有牌坊门、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刘湘墓,并设有静远堂、腊梅林、红豆林、宋代石刻长廊、群贤堂等景点,增加园林区的游憩功能,使整个园区显得生动活泼,自由闲静。

锦里民俗文化演绎区——位于武侯祠东侧,它的出现为武侯祠的游客提供了悠闲游购的场所,可直接吸引武侯祠参观者入内继续旅游消费。 “人、商业、建筑、传统文化” 在锦里出现了能动的交互,多种商业经营、民俗活动、民间艺术展示和文艺演出结合到了一起,商业空间组织丰富化,地方特色突出,平面布局为哑铃式布局,即步行街—广场—步行街—广场,整体呈线状发展,并在街、广场、庭院等基本元素中点缀各种点状功能性设施,营造完整的商业空间。建筑风格同为明清时期建筑,与武侯祠景观相互协调,并通过戏楼、结义楼来过渡和衔接。

③过渡空间的运用

景区建筑之间和空旷之处常常设置大量的过渡空间,如回廊、碑亭、石桥等。这些设施,既非室内空间,也不是室外空间,而是两者皆有,起着连接室内室外,点缀景观,衬托环境的作用,使自然景观和人工环境形成一种渐次、柔和的过渡。武侯祠的过渡空间主要建在二门、过厅与诸葛亮殿之间,以及桂荷楼、观星楼,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是建筑群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且多为半廊形式,一侧空敞,一侧靠墙,起着掩饰墙体、丰富背景的作用,既无碍于观赏园中景物,也可供人们憩坐。

1.2.3 景观设计

主体景区武侯祠所处的环境是由人工园林构成的,园林和其中的建筑彼此依托,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不同于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也区别于江南园林的小巧别致,而是强调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特点,景观在造型、环境空间、营造手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个性。

①重点建筑对整体空间的统帅作用

在景区建筑设计景观时,占地较大或相对高度较高的建筑物会聚焦视线,成为空间内的中心,对周围等级较低的空间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武侯祠景区的大殿昭烈殿,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成为昭烈殿前区范围内聚焦视线的主体构筑物,统领文臣廊、武将廊和二门所形成的院落空间,而静远堂则是中轴线整个空间的重点,统领过厅、爱树山房、藕船、钟楼及鼓楼围合的院落空间。

②规整灵活的景观空间

武侯祠庙宇区、陵墓区院落空间方正宽阔,整个环境显得坚实稳重,正符合建筑祭祀的功能,园林区与锦里民俗演绎区景观则注重曲折变化、自由灵活,正符合游憩、休闲的功能。

另外,武侯祠在较大的空间容量中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建筑格调,因此其园林景观在深度、广度和空间层次等方面富于变化。同时在远近、大小、高低、动静、明暗、色彩等方面对比强烈,从而形成主体的景观空间。

1.2.4 游线组织和空间序列

游线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联系诱导。

二是空间体验。

武侯祠—锦里景区在游线组织方面,利用不同方位、阶梯或路径形成截然不同的空间序列,塑造不同特色。游览路线分为两小时游线和三小时以上游线。两小时路线通过联动武侯祠主体建筑景观,使游客感受到景区主体文化内涵;三小时以上游线则在主题文化景区的基础上包括了园林区,从内部游线和空间序列组织上看,充分体现了纪念性祠庙的氛围和庄严肃穆的庙宇、生动活泼的园林以及民俗文化演绎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融。从大门主入口开始,游线组织依次为大门—三国文化陈列室—惠陵—武将廊、文臣廊—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锦里(两小时路线);三小时路线则为大门—三国文化陈列室—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刘湘墓—茗华轩—静远堂—惠陵—武将廊文臣廊—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锦里。

空间序列则被分为起始段—过渡段—高潮段—尾声段,自始至终都是一条连贯的主线控制着整体关系。在这条主线上,建筑与景观脉络相连,前后呼应,空间在大与小、自由与严谨、开敞与封闭等转折对比之处进行设计、处理,流露出一条完整的具有抑扬顿挫的起伏和节奏变化的空间序列,给予欣赏者韵深意远的空间审美感受。大门照壁至碑亭为序列的起始段,二门、文臣武将廊为过渡段,昭烈殿至静远堂为高潮段,静远堂以后为尾声段。在序列组织上利用地坪逐级升高和降低来暗示与突出高潮,以求得与建筑总体布局相吻合的趋势。另外,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逐个放大,造成一种由小到大、先狭窄后宽敞的韵律与规律变化,以暗示高潮的来临。大量的廊道起了引导性作用[3]。

1.2.5 节点设置

节点具有等级性,根据节点等级的高低,可将节点分为中心节点、次级节点和边缘节点。中心节点是景区旅游服务功能的综合点,是旅游活动的集散中心,也可是景区不同分区之间的连结点。武侯祠—锦里景区的中心节点为桂荷楼、三国文化陈列室、结义楼—戏楼,其中三国文化陈列室与结义楼分别是武侯祠与园林区的连接过渡点,武侯祠与锦里的过渡点,而桂荷楼则是武侯祠庙宇区与陵墓区的过渡点,可起到分流游客的作用,为一重要的节点。次节点为过厅、船舫、旌忠门等,均是游客活动的集散地,大量游客在此地拍照、休憩,在景区有着重要的作用。

1.2.6 解说系统

武侯祠—锦里景区规模空间属于小尺度范围,视觉敏感方式为俯视或平视,标识系统出现的空间多为道路交汇空间或道路转角空间,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管理游客行为的作用,标识标牌系统较为完善。武侯祠—锦里景区导游解说系统以人工导游和导游小册子为主,人工导游的讲解范围重点为武侯祠庙宇区,对园林区、陵墓区等处重视不够,导游解说系统的不完善导致游客对三国文化缺乏清晰透彻的理解。由于景区规模的原因,武侯祠—锦里虽设置电子语音导游系统,但是讲解内容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

2 武侯祠—锦里景区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建议

2.1 发挥园林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流作用

旅游景区由于资源级别的差异性,同一景区的旅游资源存在着空间的竞争,当旅游活动需求小于供给时,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会对低级别的旅游资源产生空间遮蔽效应;当旅游需求大于供给时,随着高级别旅游资源趋向饱和,越来越多的游客转而流向低级别的旅游资源,表现为低级别的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流作用。武侯祠—锦里景区在旅游旺季,游客集中于主景区三国文化展览区和锦里民俗文化街,特別是锦里景区更是人满为患。

因此更应该着力开发园林区,如刘湘墓等低级别旅游资源,拓展空间分流渠道,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市场共享,促进景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完善。

2.2 强化解说系统

解说是景区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是实现景区内部人地关系系统良性互动的重要纽带,不但具有服务功能,还可以发挥环境教育、行为约束、需求监管、空间调控等作用。武侯祠—锦里景区同时承担着接待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双重压力,在旅游的旺季往往会出现景区环境容量超载的现象,因此,在空间的规划与管理上,要注意设置缓冲空间,并注重游客的引导和分流,同时景区解说系统的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武侯祠—锦里景区旺季目前的主要旅游者集中在庙宇区,园林区游客寥寥无几,因此应在景区旅游的旺季,通过导游解说和引导,将游客分流至园林区。

【参考文献】

【1】李昂.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研究及其现当代的启示[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2】刘少湃.城市旅游景区的空间优化[J].城市问题,2007(01):34.

【3】杨荣.成都武侯祠建筑群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侯祠空间规划
信息化背景下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探索
过武侯祠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智库挂牌成立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当下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研讨会在平顶山召开
武侯祠
中山武侯庙考述
中山武侯庙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