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生混用“的、地、得”的原因及教学建议

2018-01-25朱璇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混用助词用法

朱璇

摘 要:在现代汉语里,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频率极高。因其本身不具备实在意义,只具有语法意义,并且读音相同,故而在书面语里容易产生混用的现象。以本校三年级某个班学生的两次习作为案例,浅析三年级学生对“的、地、得”的使用现状,并试图找出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望引起同行对此类虚词教学的重视,共同促进汉语表达的规范化。

关键词: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现状;原因;策略

一、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

助词是附着在词或短语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虚词。结构助词作为助词的一个小类,既有助词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个性。本文以结构助词“的、地、得”为代表,分别阐述“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

(一)“的”的语法意义及用法

“的”读轻声“de”,它是定语的标志,是定中短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辅助性连接成分,如:定语的标志——的:我的衣服/经常迟到的学生。“的”的最基本的用法是组成定语,构成的句法结构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名词。例如:豪华的汽车,昨天的电影。“的”除了最基本的用法,还有几种其他常见的用法:

1.构成“的”字结构。构成的句法结构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例如:(1)你说的不对(2)贵的一个都没卖出去。

2.把句子变为短语。构成的句法结构是:名+“的”+形/动,名+动+“的”+名。例如:(1)经济繁荣→经济的繁荣(2)我炒菜→我炒的菜

3.用在两组同样的动词中间,表示“有的……有的……”只用于已成为事实的情况。如:他们走的走,逃的逃。

4.用在并列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例如:

(1)明天就要上学了,书啊本的你都准备好了吗?

(2)护照、机票什么的要放好。

5.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表示一种状态或情况。例如:

(1)大过年的,还去上班啊!(表示原因)

(2)孩子们有说有笑的,很高兴。(表示状态)

6.角色类的“的”。例如:谁的主席

7.领属类的“的”。表示一种似是而非的领属关系。例如:开他的玩笑 教了一辈子的书

(二)“地”的语法意义及用法

“地”读“de”,它是状语的标志,是状中短语里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辅助性连接成分,如:状语的标志——地:快乐地奔跑/戏剧性地发生。

“地”的用法没有“的”的用法复杂,它的最基本的用法是构成状语,其句法结构是: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地”及其前面的形容词、副词等构成状语,修饰或限制其后的动词。

(三)“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

“得”也是读“de”,它是补语的标志,是述补短语里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辅助性连接成分。如:补语的标志——得:打扮得漂漂亮亮/听得懂。

“得”的基本用法是组成补语,其句法结构为:动词/形容词+“得”+形容词性词组/介詞词组。

二、“的、地、得”的使用现状及原因探析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发现,三年级学生的作文里出现大量的“的、地、得”混用情况,为了清楚地找出学生混用的原因,笔者将对学生两次习作中的错误例句进行归类分析。

(一)“的、地、得”的混用现状分析

1.“地”误用为“的”

在44个错误例句中,有31例是把“地”误用为“的”的,约占所有例句的70%,这足以看出学生混用“的、地、得”的主要问题是不会区别使用“的”和“地”,例句如下:

(1)我感动的对她说:“谢谢,你真是一个好人。”

(2)我兴高采烈的和妈妈一起去买菜。

该用“地”的地方,学生都用“的”,对学生而言,“的”是最容易想起的结构助词。

2.“得”误用为“的”

这一类的句子有12例,占所有例句的27%。这些句子的错误点正是学生不能区分的“的”和“得”,他们无法在书面表达中规范运用。例句如下:

(1)然后我用尽全力把地擦的干干净净。

(2)这也让我有所启发:只要努力对待每件事,就会做的更好。

笔者还发现,在有“得”组成的固定搭配中,还会出现错误,例如:来的及(应为“来得及”)

3.“地”误用为“得”

将“地”误用为“得”的例句只有一例,如下:

小猴听了很惭愧,太阳公公开心得点点头,小鸟高兴得唱起美妙的歌儿。

从这个特殊案例中可以发现,这个学生有运用“得”的意识,只是分不清“得”与“地”的区别。

从以上三种混用的现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的、地、得”后,最习惯使用“的”,因为它的使用频率很高。其次是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地”,学生愿意使用“得”,并且使用正确的学生很少(只有个别语文学习优秀的孩子能正确使用“得”),这种唯“的”使用的思想致使孩子在习作中呈现一种以“的”代替“地”和“得”的现状,长此以往,将影响孩子规范使用汉字、准确表达思想,也忽视了汉语语法的严密性。

(二)“的、地、得”混用之原因探析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也开始接触“篇章”的概念,再加上前两年的语言积累,学生会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习作表达出来。笔者在教三年级语文的一年经历中深深感到三年级孩子对“的、地、得”的混用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需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重视这个看似不起眼却值得纠正的问题。结合本人的思考、发现及前辈的研究成果,现将原因归纳如下:

1.整个大的语言环境的影响

曾有学者注意到,在编辑文稿的过程中,“的、地、得”的错用问题比比皆是;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例行的图书质量抽查中,被抽查图书存在结构助词“的、地、得”用法错误的也不在少数。当我们再把视线转到平日所见的各类广告、电视剧字幕等大众媒体以及同行所写的文章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的、地、得”的混用已不是小学生才犯的错误。似乎只有很少人才会自觉区分三者的用法,而大多数人像是形成一定的共识,对“的、地、得”的混用熟视无睹。endprint

2.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的立场不定及要求模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法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这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但因语法知识复杂,脱离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后被剔除。

在1963年到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基础训练”的要求,即在课后安排一些语法练习。不过从1992年以后的课程标准中已无法寻找到其对语法教学的要求,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则明确提出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可见,语法知识的教学逐渐被淡化,但又要求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点拨工作,同时,教科书、教参等教辅中也没有对“的、地、得”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样就导致教师对“的、地、得”的教学产生困惑,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法功底薄弱,且对“的、地、得”缺乏区别与联系的深入教学

在一线语文教师中,有部分语文教师缺乏相关语法知识,故而就会弱化“的、地、得”的区分,更别提结合语法知识进行辅助教学了。

有些语文教师能意识到“的、地、得”的差别,但并未去深入了解其不同点,没有将这三个词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强调,导致学生忽视三个词的差别。

4.学生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三个词的使用情况

笔者在发现本班学生混用“的、地、得”三个词后,及时给学生讲解了三个词的差别,但在学生的作业中观察到一种现象:学习态度越认真的学生,犯的错误越少,甚至没有错误;而学习态度越不端正,混用三个词的现象就越严重。

5.结构助词“的、地、得”自身规则的复杂性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读音相同,只是在书面语中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且“的”的语法意义相对复杂一些,使用频率较高,很容易出现用“的”一词代替所有的现象。

其次,结构助词“的、地、得”都有其自身的隐现规律,在使用過程中分为必须出现、可出现可不出现、不能出现三种情况,情况比较复杂,小学生学起来肯定很吃力。

综上所述,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区分“的、地、得”的过程中会受到以上五种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可能学生的自身特点也会导致混用的情况产生,本文就不一一赘述。

三、针对“的、地、得”三词混用的教学建议

从前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最习惯运用结构助词“的”,而不善于区别使用“地”和“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以下三点教学建议:

1.替换法

替换法是通过相同词性的词之间的相互替换练习,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向学生讲解如何区别使用“的”“地”“得”时也可以借鉴替换法。我们可以把定中、状中、中补这三种关系以替换一种说法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也可以用替换法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地、得”。如:定中关系是“什么样的什么”或者“谁的什么”,如果这个结构助词前可以用“什么样的什么”或者“谁的什么”来代替时,此时结构助词应用“的”;状中关系表示“怎么样地干什么”,如果结构助词前面可以用“怎么样”来代替时,此时结构助词应用“地”;中补关系表示“干得怎么样”,如果结构助词后面可以用“怎么样”来代替时,此时结构助词应为“得”。

例如:(1)学校里有很多活泼可爱的学生。

学校里有很多什么样的学生?

“活泼可爱”可以用“什么样”来代替,这里的结构助词应用“的”。

(2)他高兴地跳了起来。

他怎么样地跳了起来?

“高兴”可以用“怎么样”来代替,这里的结构助词应用“地”。

(3)这个女孩打扮得很时髦。

这个女孩打扮得怎么样?

“很时髦”可以用“怎么样”代替,这里的结构助词应用“得”。

替换法简单、也便于操作,比较适合小学低、中年段的学生。

2.直观法

直观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利用公式、图表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汉语的语法规律。

例如:

结构助词“的”的一般用法是:修饰限制词+“的”+名词,“的”放在名词的前面;

结构助词“地”的一般用法是:修饰限制词+“地”+动词,“地”放在动词的前面;

结构助词“得”的一般用法是: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得”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后面。

把这些用法写在黑板上,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三个词如何区分使用,位置如何不同。或者是用完以上的替换法后,用上面的结构形式进行归纳,就能让学生对三者的用法一目了然,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练习法

练习法,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当把规则以直观的方式教给学生以后,接下来就需要分层设计习题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可以先以短语的完形填空过渡到一句话的完形填空。

(1)敬爱( )毛主席 谁( )橡皮 团结友爱( )集体

愉快( )唱歌 仔细( )看 慢悠悠( )工作

甜( )很 走( )最快 疼( )直叫唤

(2)蔚蓝色( )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 )点头微笑。

小明在上海迪士尼乐园玩( )很开心。

对于容易混淆的“的”和“地”的特殊句子,可以举例说明。例如:

我们必须严厉地打击票贩子。

我们必须对人贩子进行严厉的打击。

第一小句中的“严厉”是修饰“打击”的,可以替换成“怎么样”;第二小句中的“打击”具有指称义,“严厉”在这里作定语,修饰“打击”,表示的是“什么样的”,所以“打击”前的结构助词用“的”。endprint

此外,还要教学生区分作为语素的“得”和作为结构助词的“得”是不一样的,前者有实在意义,表示“获得、得到、认为”等意义,如:博得、赢得、觉得。后者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作为补语的标志,提示其后是补语。

除了以上三点具体的教学建议外,笔者认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新旧知识结合。教师还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有梯度的训练,切忌灌输语法规则、渗透语法术语,这样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当然,教师还应该帮助纠正部分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重塑自信心。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还应该主动排忧解难,这样才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本文存在的问题及个人想法

笔者之前主修语法专业,所以对学生混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现象比较重视。由于忙于教学工作,一直没有深入研究这个问题。近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在分析学生的习作后,认为还是有必要写篇文章引起同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不过笔者深知这篇文章写得还不够深刻,因为语料并不丰富,只是以本班的两次习作作为案例,缺少一定的说服力。其次是分析得不透彻,对于这个现象的思考带有个人的主观化倾向。最后是教学建议的提出还种够宽泛,只针对结构助词“的、地、得”基本的用法给出教学建议,对于这三个词的隐现规律及本身的复杂性并未给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最后,关于“的、地、得”的分合问题,笔者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笔者认为“的、地、得”的存在体现了同音词不同的语法意义,语法意义的重要性值得国人重视。众所周知,汉语重意合,而“意合”的实现很多时候需要虚词的帮助。虚词的用与不用,直接影响到语法关系和意义的表达,例如,定语加不加“的”,会有意义上的差别:“牛脾气”不等于“牛的脾气”。所以“的、地、得”也都有自己表达语法意义的独特手段,它们之间无法替代。如果只用一个“的”来涵盖“的、地、得”,那么汉语的规范化、缜密性如何体现?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想办法解决“的、地、得”的混用问题,就会让学生感到迷惑不解,影响初中、高中语法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清晰、严密地表达。所以,语文教学中的语法问题是不可以被忽视的,而且语文教师要在淡化语法术语的前提下,用自己深入浅出的讲解教会孩子自然地运用语法规则,这也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1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齊沪扬.现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2012.

[3]张培培.结构助词“的、得、地”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郑州大学,2016.

[4]杨世君.浅谈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J].审读加工,2017.

[5]郭慧玲.小学生“的、地、得”使用情况调查[J].北方文学,2017.

[6]龚杰克.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的”“地”“得”[J].学周刊,2016.

[7]郑振勤.深究就里 省悟精当: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考释[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

[8]段斌.小学生混淆“的、地、得”的原因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1987.

[9]付琼.谈“的”“地”“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中),2014.

[10]江胜利.能否把结构助词“的、地、得”看成一个词[J].黄山学院学报,2008.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混用助词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作”与“做”的用法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特殊用法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
不能在一起混用的东西还有哪些
眼药水混用致一过性全盲一例
洁厕液和消毒液不可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