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几点建议

2018-01-25湖南杨有平广东金阿宁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8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精神学生

湖南 杨有平 广东 金阿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该主题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科任务和学科性质决定我们理应成为学习和研究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排头兵”,理应成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播种机”。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生活与哲学》为案例,认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从学懂、弄通和做实上下工夫。

一、围绕以教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学懂十九大精神

学懂是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指出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和新举措,既可以作为教材知识的发展来弥补教材的滞后性,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发展教材知识。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这不是对前有观点、论断和思想的否定和推翻,而是对前有观点、论断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来补充和完善教材知识。目前,我国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也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生态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在讲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时,讲述到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讲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这要求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在讲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由“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阐述其原因,以此来发展教材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实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关注时事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坚持的重要原则,党的十九大作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时事新闻,教师可以选取相关内容来作为教学素材,既可促进学生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也可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在讲述《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时,首先播放了《十九大关键词——健康中国战略》视频,然后总结描述道:在党的十九大,人民成为了最常见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目标,把全面小康作为三大攻坚战,提出了切身人民利益的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全面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领中国人民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最后进行思考:为什么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以此来引入本课主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二、围绕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真正弄通十九大精神

弄通是关键。我们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搞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因此,要想真正弄通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它进行详细的解读和研究性地重构。

以问题引发系列思考。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积极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都是我国在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二者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整合,让学生真正弄通党的十九大精神。如我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课时,我将十九大的部分资料重构,设置教学情景,并结合热点视频,由此生发探究性问题,展开教学。

情景: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播放了《一带一路,大道之行》(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宣传微视频),并设置了以下问题:

1.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体现了联系的哪个特性?(联系的普遍性)

2.“一带一路”是自在事物联系还是人为事物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一带一路”的倡议,要求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赢和共享发展,体现了联系的哪个特征?(联系的条件性)

4.“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白俄罗斯建设中白“巨石”工业园,中国与马尔代夫共建中马友谊大桥,与马来西亚进行海上货运合作……,体现了联系的哪个特征。(联系的多样性)

5.3年多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与支持“一带一路”,它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说明“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系统要达到优化,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系统内部结构的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

6.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主张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样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引出两者的辩证关系)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发展方略,也是我国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种探索与实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十九大的一个重要的新提法,以此情景作为课堂的导入材料,并设置六道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挖视频材料反映的信息,合作学习,结合课本材料进行回答。这样就用六个问题把一节晦涩难懂的哲学课,贯穿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知识记忆的机器,也不再是课本的复制者,而是源于情景,进行课本知识迁移与运用者,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熟知党的一些大政方针政策,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真正让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植根于课堂,而不是成为空中楼阁。

三、围绕以试题为依托,让学生真正做实十九大精神

做实是保障。党的十九大作为我们国家一项重大的引领性文件,不仅要进课堂和进头脑,还应在各地的模拟试题中要有所体现。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用一些十九大的资料去导课或者串联课堂,还要围绕以试题为依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真正理解和贯彻十九大精神。

选用现有原创试题。我们会在高考资源网或者政治学科网上下载关于十九大的原创题目或者名校的月考题目,进行严格筛选后,选出一些典型题目,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然后再认真地解析错误的题目,让学生不仅做到对党的十九大内容进脑,还能使学生能够合理的迁移与运用所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如广州调研政治卷22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为背景,寻求其认识论依据。

教师自主命制试题。教师可以在深入研究十九大报告的原文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和课本知识相连接的内容,然后再从官网搜集比较权威的解读,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然后对材料进行精加工,将它结构化,原创成选择题、主观题进行课堂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原创题目,进行变化角度和模块知识进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报告内容的深度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如在一次全市调考中,我结合十九大精神,命制了以下试题:

材料: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报告也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三个关键词旨在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建立在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一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之上;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做了明确阐述,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上述目标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使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可以也愿意为解决人类问题做出我们的贡献,必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支持。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精神”相关知识,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

该题以十九大内容为背景,以建设新型国家关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结合《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既深化学生对十九大精神的掌握,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猜你喜欢

共同体精神学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赶不走的学生
拿出精神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