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2018年高考新课标政治《考试大纲》

2018-01-25河南黄垠昌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纲图表试题

河南 黄垠昌

一、对考纲“考试性质”的解读

考试大纲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考招生的这一性质说明高考必须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区分度是指考试对学业水平不同的考生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区分度高的试题能将不同学业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以便高校选拔优秀的考生。难度是指试题的难度和考试的难度。前者是反映高考试题难易程度的量化指标,后者是指所有试题难易的综合反映。近几年高考难、中、易试题的比例大致为2∶5∶3。

二、2018年新修订的考纲及考试说明变化情况分析

1.高考命题的稳定性是制定高考大纲遵循的基本原则

(1)高考命题内容的稳定性。从文字呈现来看,政治学科2018年《考试大纲》较2017年《考试大纲》,在考试性质、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变化,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

(2)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近几年高考全国卷选择题共十二道小题,四选二组合型试题占80%;非选择题两道题,四个模块均有设题,模块间综合特色明显,搭配灵活。此外,全国新课标卷最后一问通常是开放型设问,一般要求提出建议、撰写提纲、标语、列举事例或名言等。

(3)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图像题、材料题、探究题、推导型试题等都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见题型。

(4)分值分配与模块搭配相对稳定。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赋分基本不变,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为48∶52;在各模块的分配上呈现出经济模块略高于哲学模块,哲学模块略高于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分值最小的特点。

(5)能力要求的稳定性。2018年高考大纲在能力要求上仍突出学科特点,体现政治学科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注重考察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要求具体细化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种能力。

2.稳中求进是2018年高考大纲的重要特点

(1)考试内容没有变化。与2017年《考试大纲》比较2018年的考试内容没有变化。

(2)考纲与教材的比较分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制定的。通过对新修订的人教版教材与2018年新颁布的考试大纲对照比较可以发现,有很多考点教材并未涉及,这需要我们在复习与备考中补充和完善。如,考纲中的“负税人”就是教材中的遗漏点。对这一考点应这样认识:①负税人,就是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的税款的单位和个人。②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纳税人所纳的税款无法转嫁,自己承担时,纳税人同时又是负税人。例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如果纳税人能够把所纳税款转给他人负担,纳税人和负税人就属于不同主体。例如,增值税、消费税等。每个公民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3)题型示例的变化。2018年高考新课标政治《考试大纲》说明提供的题型示例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三道题型示例),这要求考生根据这些信息,预测高考题型和考查方式会发生哪些微妙的变化,对考生的复习和备考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基于考试大纲要求的高考命题出现的新特点

(1)一题两问模式的使用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近几年高考经济生活多采用一题两问模式,这既有利于扩大试题考查的深度、广度,又加大了考查的难度,便于准确体现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2017年高考全国三套试卷对经济生活的考查都是两个问题,其中全国卷Ⅰ、Ⅲ直接采用一题两问;卷Ⅱ直接设了两个问题。

(2)突出能力考查,体现学科本色。试题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对《考试大纲》要求的四种能力进行了综合性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准确、完整获取设问与材料信息,并准确应用学科术语、时政术语组织答案。例如全国卷Ⅲ既考查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求考生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就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注重探究性。纵观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每一个政治问题的设置和答案都充满了探究性的思辨智慧,如每套题中设置的诸如提出建议类的试题。答案的设置也不具有唯一性,而是“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4)题型设置和组合的创新性突出。2017年的政治试题较好地考查了培养考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特别是非选择题不单纯考查知识,而是把知识的考查寓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之中。在题型的设置上也打破了以往的惯例,根据考试内容和能力考查的要求游刃有余地进行组合与搭配,如全国卷Ⅲ第38题,把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组合起来进行考查;第39题,把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的知识放在一道题中考查,这就打破了一些人的惯性思维。如果考生不会应变,凭老经验办事,就不能应对变化了的“高考形势”。

三、高考大纲规定的四种能力要求分析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指考生在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它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直接决定考生答题的质量。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点:

1.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高考政治试题是依托各种形式的背景材料来命制的。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要注意两点:①抓题眼、划分材料层次,并分别概括每一层次的中心意思,这是解读材料信息的重要环节。②分析材料中心意思与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材料所体现的原理。

2.从主观题的设问中获取材料有效信息

这要求考生审清设问,获取设问各种有效信息,弄清命题要求和指向性。①要弄清设问所要求运用原理或观点的知识范围。考生在分析设问时,首先要弄清设问类型,是开放性还是限制性试题。如果是限制性试题,还要具体分析设问的知识范围并把它定位在具体的知识板块上,然后再进一步确定是某一板块中的哪个部分的哪些原理。有的试题要求运用的原理的范围比较宽泛,这就需要认真筛选,找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②弄清设问要求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要求考生明确设问的主旨,即明确考查的“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办”中的哪一个方面。“是什么”就是要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作判断性的说明。“为什么”包括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原因即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则是谈重要性和危害性。“怎么办”即措施。如果材料中所提供的观点是正确的,则应答怎样坚持和发展;如材料中所提供的观点是错误的,则应答解决的办法。

3.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图表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表格型、柱形图、扇形图、统计表等类型,同时还有与图表相关的文字。图表一般由“标题、图表、注释”三部分构成。获取图表信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阅读图表标题,明确图表所反映的中心问题,做到心中有数。②比较项目和数据,找出图表所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图表纵横关系,找出图表内所蕴含的显性或隐形信息。如果是两个以上图表,还要分析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③分析图表下面的注释,因为注释是对图表内容的补充或说明,对理解和把握图表的整体内容起到帮助作用。④根据材料的中心意思,结合设问的指向性,将图表中的定量数据分析转化为定性的经济学分析,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考生在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经过分析、判断、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生成答案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点:

1.依据设问范围,有效调用知识

试题的设问限定了答题的知识范围和角度。这要求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针对性与准确性,即弄懂试题和设问的要求,准确把握知识考查的范围。对于不同的问题用对应的知识来说明,这就克服了“答非所问”的弊端。同时,考生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要求相对应时,也应满足知识体系上的科学性要求,比如试题要求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材料时,如果考生只从矛盾的属性上分析就容易失分。

2.调动和运用获取的重大时事政治信息

政治高考大纲把“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列入高考的必考内容,这要求考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积累一定量的时事政治语言,并能正确地运用在政治试题的解答中。

时政语言的调动运用主要表现是:在运用教材知识论证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把党和国家在现阶段重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等重要观点渗透到答题中去,或直接把时事政治语言运用到试题答案中去。当然,考生所调动的时事语言不是对时事材料的罗列和堆砌,而是根据设问和材料的要求归纳概括出来的、反映时事政治实质的语言,并且要注意避免时政化倾向。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和运用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从一般意义上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比如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新提法都可以根据试题设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在解题之中。

3.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体系的建构,这要求考生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知识体系方面的储备。第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专题。第二,对提高理解、运用等方面能力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把握,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库,即建立以知识专题为载体的知识网络或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一定是经过整理、归类而形成的,便于在运用时随时提取。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是指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予以叙述的能力。

1.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中学政治必修课程中的绝大部分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形态呈现。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准确地表述出来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基本能力要求。这一能力要求考生在学习时夯实基础知识,理清每一个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内容,明确是什么;在认知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学会提炼知识,明确为什么和怎么办。

2.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事物,人们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3.运用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对于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和评论,不能局限在某一模块的角度,还要注重政治学科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和论证。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论证能力是指以已知的事实或理论为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探究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根据试题的情景材料提炼探索性问题,对某些结论提出新的假设。

1.善于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大多是通过创设新情景、新材料来设计个性化的问题,答案的设置也不具有唯一性,而是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考生在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各种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提高自己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总结出多方面的认识,然后从这些要点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考生在论证和探究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围绕核心展开论述。考生要根据材料的主旨或设问的主体、知识范围、问题指向来确定论证和探究的核心,明确论点和论据的具体要求,要运用教材知识有针对性的论证问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论证的针对性要强。要根据设问的规定性要求,选取适合设问的答题方法,比如体现类试题适合用演绎法、说明类试题适合用归纳法。③分清类别,灵活探究。探究题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考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考生要依据所探究的问题,分清类别,灵活作答。④语言准确、逻辑性强。解探究性试题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并能综合运用学科原理和方法论,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猜你喜欢

大纲图表试题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