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裱以糊就:传统手工装裱之浆糊探析

2018-01-25周良银

齐鲁艺苑 2018年5期
关键词:浆糊纸张书画

周良银

(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中国传统的装裱是根据纤维材质遇水膨胀、水分蒸发后收缩的物理属性,对书画、碑帖等进行保护、装饰的一门特殊工艺。用于纸张与纸张、纸张与装裱织物粘结起到桥梁作用的正是浆糊,其稳定性是直接导致传统手工书画装裱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影响装裱效果或传统手工书画的未来保存与修复。随着现代化工产业技术的发展,不同特质的粘合剂种类愈加增多,如特种胶水、合成浆糊、白乳胶等,但是这些现代工业生产的粘合剂并没有经历数千年的时间检验,因此,在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中,主要仍然使用面粉或淀粉作浆糊,因为它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洗礼并且结合实际生活和审美经验的智慧。这种传统工艺与原材料制作的浆糊不但不伤害书画作品,而且有着极其稳定的化学属性与物理属性 ,传统工艺制作的浆糊遇水后可以稳定地恢复到初始状态,宜揭裱,宜旧画新裱,能更好地延长书画作品的寿命。明人周嘉胄《装潢志》:“裱之于糊,犹墨之于胶,墨以胶成,裱以糊就。”[1](P53)这说明,浆糊对于传统手工书画装裱裱件的黏结度及平软度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中制糊、养糊、调糊和用糊各个步骤贯穿整个装裱过程。通常检验裱件的质量常以“薄、平、光、软”为标准,裱件能否达到这个标准,取决于制糊和用糊。浆糊制作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温度下将面粉或者淀粉与水产生新的结合,使得颗粒物与水分子形成均匀稳定的分布状态。在实际装裱过程中,不同的纤维材质,常因浆糊的好坏而影响裱件质量的高低,如果浆糊不熟或过火破坏了这种稳定性与均衡性,都会减少浆糊的粘性,用来托心、托纸、覆背三流程都会发生重皮现象,这样,整个裱件将会前功尽弃。

浆糊会改变装裱纸张或是装裱的其他纤维物质的酸碱属性,酸碱性的稳定性是物质保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于不同纤维材质的装裱,严格来说古人在制作浆糊中会加入不同添加剂或者控制不同的添加剂的使用比例。

浆糊的传统制作方法因地制宜,南北方由于地域和气候的不同,其用料及用法也各异。按照南方装裱行业的传统来说,浆糊的原料为海边的石花菜,其通体透明,犹如胶冻,是提炼琼脂的主原料。因为海洋生植物不会因为高温闷热而发霉。其装裱的书画平整度较好,也比较软,在岭南气候中也便于防虫防蛀。后来因为石花菜产量稀缺、价格高昂,已改用面粉。裱画的浆糊的质量,着重在加工过程中的水量和火候,再就是配料及比例。南方多将面粉拿来使用,像北方春节的时候打糨糊贴对联,都是这样,此种方法的效果是粘性大。北方多使用淀粉制作的浆糊,如白色粉冻,稀稠调释方便,且其粘性不减,是现在手工装裱中最普遍、最佳用糊的方法。现在,无论南北方,无论面粉或淀粉,只要能够明确浆糊的性质,只要符合实际需要即能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在熟练掌握制糊和用糊的情况下,可区别装裱步骤使用。

要制作出精良的裱件,浆糊必须实用性强,制糊之前还需要做到防虫、防腐等准备工作。在这方面,古人已经做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探索与总结。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论装褙褾轴》:“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薰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汧国公家背书画入少蜡,要在密润,此法得宜,候阴阳之气以调适,秋为上时,春为中时,夏为下时,暑湿之时不可用。”[2](P47)详细讲述了浆糊的原料、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些作为惯例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南宋周密《志雅堂杂钞》中记载:“黏经缝用生糊,乃是用生豆研极细,以水生调黏之,即不用熟者。”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古法用楮树汁、飞面、白芨末三物调和如糊,以之黏接纸缝,永不脱解,过如胶漆之坚。” 明代冯梦祯《快雪堂漫录》记载配方相同的两种不同治糊方法:“第一,用面做掌大块,入椒、矾、蜡等末用水煮,面浮起为度,取出,入清水浸,浸至有臭气、白泛即易水,直待气、泛尽,取出待干。配入白芨汁做糊,永远不受霉湿。第二,白芨为末,匀入白面,洁净水漫漫澄过。不可将水入面,但以面、水入器内,盖好。一日一夜,等面沉入底,勿令黏腻。量水多少入白蜡及明矾、川椒末,置火上不住手搅,火需用文火,不得令焦结实。如麻腐取出,做数块浸水中,以次用之。”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书画·法糊》介绍白芨制糊:“用瓦盆盛水,以面一斤渗水上,任其浮沉,夏五日,冬十日,以臭为度。后用清水蘸白芨半两、白矾三分,去渍和原浸面打成,就锅内打成团,另换水煮熟,去水,倾置一器,侯冷,日换水浸,临用以汤调开,忌用浓糊及敝帚。”明代《装潢志》中有专门“治糊”一节,先用花椒熬汤,后将花椒滤掉盛在干净的盆里,待其冷却。把白面从四周逐渐旋转着轻轻撒在花椒汤上,使之慢慢下沉,不搅动,经一夜,第二天早上将之搅拌均匀。如果浸泡几天,每天早上要搅拌一次,等它失去酸性就淋洗过滤掉原来的花椒汤,再加入白矾末及乳香各少量,重新换水调和,使之稀稠度适中,再放入冷水里,用木棒不停地搅动,不使之结成块状,然后慢火,熟后在锅里切成块,用原来浸泡的花椒汤再煮一下,搅拌均匀后继续煮,不停搅拌,搅动得越多,糊性就越充分,煮熟后,将糊取出,用冷水浸泡经常换水,可保存很长时间。用它裱画,幅面平整而不会像瓦片那样弯曲卷翘。可见古人对制糊、存糊已经做过非常专业的研究。

清代周二学《赏延素心录·糊法》云:“用陈天水一缸,以洁白飞面入水,水汽作酸,再易前水,酸尽为度,既曝干,入白矾少许,和秋水陈天水,打成团,入锅煮熟。倾置一缸,侯冷,浸以前水,日需一宜,临用千杵烂熟,以前水匀薄,大忌浓厚。夏裱治糊,十日之前,春秋治糊一月之前,过宿便失糊性。”古人还常以中药煎汤代水治糊防止浆糊腐烂,同时使裱件具有防蛀避蠹之功效,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寒食面,腊月雪水为黏,则不蠹。”“白芨、黄蜡、明胶、白矾、藜芦、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3](P47)“煮糊用黄丹。”等等。

古人常使用矾入糊,一方面用以固定书画墨色,另一方面增加纸张的粘合力,再就是书画作品的纸张防潮,以使裱件更加平展、减少裱件的瓦鼓和变形。此法被普遍认同的同时,又因白矾的性质呈酸性,所以为了将来书画作品的收藏,宜应随季节变化而又有所增减,夏季湿热可稍微增量,冬季干燥可稍微减量。

制糊方法多种多样,面浆可以直接使用面粉打制;其中用淀粉打浆糊的方法是提取出面粉里面的淀粉。选择面粉,需用较好的精粉,制出的浆糊不会有杂质,否则浆糊会呈黄色,裱件会出现杂质和小斑点,特别是裱件受潮后,会失掉黏性,出现重皮、开壳,影响裱件质量及保存。先备好清水和盛放淀粉水所用的容器及过滤淀粉水的细箩。取精面粉适量,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多少,盛放在干净的盆或容器中,稍加适量凉开水或温水,把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面团太软将容易洗不干净,这样淀粉就会不纯净,导致洗出的淀粉水中含有面筋的细渣;过硬则面筋里含有洗不开的疙瘩,不宜抓洗,费时费力。面团和好后,需要在上面蒙一块湿布或用盖子盖住,将面团“省一省”,时间约1小时左右,然后揭掉湿布;把面团放入事先备好的质地结实的纱布袋内后,放在盆里加入少量凉水,用力抓揉,此时清水会慢慢变成白色的淀粉液,便可使用细密纱布将淀粉汁液过滤到另一个盆里,在原来的盆中再加入适量清水,继续抓洗,再过滤,依此方法重复四五遍,依据个人经验看洗完的面筋最后呈现的状态,下一步骤是等待淀粉液沉淀,上层的清水呈混黄的颜色,需将上面的黄水多次虑净,如果做好的淀粉液需要存放,必须做好其发霉、变质的工作,如果把已经洗好的淀粉干燥处理成粉状或块状,会储存更长的时间。下面介绍一下两种制浆的方法:

煮浆法:将适量淀粉倒入大小适合的容器中,添适量的温水把淀粉泡开,再将其放入烧开水的锅中,这个时候注意容器与锅底之间以免锅底烧糊(容器底部和锅底之间需要隔开),用木棒顺一个方向搅动(可根据倒入的热水量来定搅动的速度),此时浆水会慢慢变稠,依据个人经验看浆糊渐渐呈半透明状;如果熬制的浆糊粘性不够,可以用开水闷浸,就是在不太熟的糊的表面倒入热开水,闷浸时间长短主要依装裱师的经验而定,然后将上层的水倒掉,用力搅拌。此法,须在制浆后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定。

冲浆法:将淀粉倒入容器中,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用浆棒一边搅一边顺时转动,刚开始切勿太快,太快的话易成粒状,水流逐渐加快,浆棒匀速不停,慢慢变稠状、变熟,当呈半透明糊状的时候停止加水,继续搅动直至所有浆糊呈现半透明,等待凉透之后再用;太热的情况下,会降低粘性。

依据笔者个人经验,煮浆法适合使用量大的情况,冲浆法适用于量小或即时的情况下来使用。一般情况下,煮浆法制出的浆糊,在使用过程中粘性更强,将来更不宜重皮。

浆糊制好后,既要会用,还要会存储。在制好的浆糊表层,缓缓浇上清水淹没浆糊,还可把浆糊成块取出,放到清水容器中,使之自然降温。此种方法不会变质,表层不结皮。还可以常换水使之易于保存与使用。清代《赏延素心录》中提出:“糊法用陈天水一缸,以洁白飞面入水,水气作酸,再易前水,酸尽为度。既曝干,入白矾少许,和秋下陈天水打成团,入锅煮熟,倾置一缸,候冷,津以前水,日须一易,临用入瓷瓿,干杵烂熟,以前水匀薄,大忌浓厚。夏裱制糊十日之前,春秋制糊一月之前,过宿失糊性。”[4](P47)现代人也强调制糊一个星期后方可使用,现在看来,如果在高温天气所制浆糊,纵使天天换水浸泡,也难免发酵变质,实践证明,制糊后三天左右亦可使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放在冰箱里冷藏,可以存得时间更长一些。浆糊的制作与保存,特别要注意气候的变化,夏天要注意防腐,调制的糊要在当天用完。冬天要防止结冰。否则会使浆糊失去粘性。

现在在日本书画装潢中使用的浆糊打制方法与我国大致相同,其书画装潢和制糊法源自中国,在日本有一种被称为古糊的特殊浆糊与中国书画装裱所用的糊有很大区别,是指浆糊制成后,经过长时间贮存,充分发酵后才进行使用的一种糊。通常在一年中最冷(大寒)的时候,装裱师用小麦淀粉熬制完成以后,趋热将其倒入足够大的水缸中,待水缸中所盛浆糊接近缸深的2/3处时,在缸内注入冷水,使冷水没过糊表面后用盖子盖住水缸顶部,将水缸置于地窖,并注明浆糊制成时间,这样浆糊在保存过程中充分发酵,并在表面长出厚厚的霉层,每经夏天,在霉层长到最厚时,打开盖子,反复除去表面霉层,后注入新水,盖上盖子继续保存,任霉菌继续滋生,通过这样使缸内浆糊得到充分发酵。6到10年后,缸内浆糊表面已不再生出新霉层,浸在浆糊顶部的水会变成黄色,此时浆糊制作完成。另外,可取出装入容器放在凉爽的地方或水箱里保存备用。此时的浆糊已成块状,味道极臭,其黏度与新糊相比大大降低,但具有较强的抗菌性。

此略述古人为了更好地使用浆糊而养糊的做法,然而面对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无论装裱或书画作者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取得裱件,也反映出现代装裱中的浆糊使用,无形中缩短了养糊的时间。

养好浆糊是为更好的用糊。调糊和用糊在书画装裱艺术中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到裱件的优劣,使用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调配需要的浆糊,其中,使用的注意事项具体有:

(一)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中的浆糊在使用之前,新做的浆糊“火气”太重,一般需要要用清水浸泡待凉,等待凉透且去掉“火气”之后再使用,如果直接使用,会出现裱件凹凸不平的现象。现在还可以在清水中浸泡后放入冰箱,温度在4°C以上;反之,温度太低或冷冻,浆糊都会失去黏性、不可用。

二)浆糊的调配和使用主要在托心和覆背过程中,其用水量应依据作品使用纸张等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对浆糊的使用宁可微稀,不宜太稠,一般如米汤状即可。在面对吸水性不同的纸张时,调配浆糊的稀稠度可以灵活,主要看装裱师的经验。

(三)浆糊的使用熟度与季节密切相关,5月至10月份之间,天气炎热,浆糊要熟透而不易变质;还可以常换水,以延长浆糊的使用期,反之不熟,浆糊的粘性会大大降低,会增加其涩性,使用时行刷不畅。如果温度低的天气,浆糊就不用打得太熟。

(四)使用的浆糊,重要的是灵活多刷。用糊全在腕力灵活多刷,使纸不破,由内向外排刷,可使气泡赶出,又可使纸张平衡舒展,防止裱件干后变形。最后光浆要厚薄一致,轻轻重排。排刷浆糊务求均匀,否则刷在纸上一片湿润,看上去好像都有浆糊,实际上有的地方可能是浆糊,有的地方可能只是水,下刷时要用力要轻,排活时力度保持轻重一致,不能飘然而过,轻重要合适,不会伤画,不出死折,有助于糊液的渗透粘合定性,反之,刷浆厚薄不一,严重影响裱件质量。

有经验的装裱师,应针对画心使用纸张及用墨、用色等具体情况,合理的配制浆糊的稀稠度使其适合可用。《装潢志》中强调:“良工用糊如用水,止在多刷,刷多则浆水透纸,凝结纸张,犹如纸之用水抄成,自然结合,不全恃糊力,亦如墨之用轻胶,之资锤捣之功。”[5](P53)这需要不断地总结与积累经验,学会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干湿度作出相应的处理。

综上分析,“裱以糊就”证明了传统手工书画装裱艺术中浆糊具有不可取代的位置。装裱艺术是书画作品的延续,是书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前人的经验中继承和不断完善并发展的。做出一件符合要求的裱件艺术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提高审美鉴赏力,不断地总结经验。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艺术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浆糊纸张书画
老友“浆糊”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纸张黑白变
撕纸张
小小书画廓
自制浆糊管
初学裱画之感——浆糊的制作与应用
浆糊对印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