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朱九思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

2018-01-25

今传媒 2018年6期
关键词:天津日报工学院华中

冯 帆



浅析朱九思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

冯 帆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朱九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教育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实践和思想方面,但忽视了其早期新闻工作对后者的影响。本文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提升对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和教育家的研究力度。

朱九思;新闻实践与教育;华中工学院

朱九思(1916-2015)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革命家、报人、教育家。曾先后担任《冀热辽日报》(后改称《群众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天津日报》总编辑以及《新湖南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为我国的地方新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后,朱九思走上教育战线,参与创建了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并长期担任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直至1984年离开领导岗位。在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一双办报练就的“新闻眼”帮助朱九思将华中工学院打造成了一所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国家重点高校。而其中最亮丽的一笔,莫过于创建了我国理工类院校之中的第一个新闻系。

一、 生逢乱世立志精忠救国

朱九思出生江苏扬州。父亲为他取名“九思”是希望儿子能像《论语·季氏》中所说那样“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成为一个为国为民有用的人才[1]。中学期间朱九思大量阅读鲁迅、矛盾、丁玲等革命作家的作品,同时研读世界语。此时期中他曾被国民党机关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监狱,虽被无罪释放,可这个遭遇却让他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并逐渐在思想上走向革命。

高中毕业后朱九思在浙江大学谋得了一份行政工作,每月薪金只有20元。在这里他耳濡目染于浙大进步学生的爱国热情,开始靠拢进步学生组织。一年后,朱九思顺利考取了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并副修外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朱九思参加了“武大青年救国团”、“武大学生救国会”等进步团体,并于1937年10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 投身革命从干部到报人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朱九思决心奔赴延安。1937年12月12日傍晚他收拾行装踏上了征途。经过8天的奔波,朱九思终于来到了心中神圣的革命之都。

来到延安后,朱九思被安排进入以专门培养政工干部为主的抗大第三期学习。课程包括统一战线、民众运动、游击战争和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来到延安仅仅两个月,他就在一次展览活动中看到了心里无比崇敬的毛泽东主席。

1938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和晋察冀分别建立抗大第一、第二分校,朱九思被任命为二分校新编一大队一队的指导员。1942年5月,朱九思被调到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担任宣传科长。不久后,整风运动开始了,朱九思在运动中认真领会毛泽东思想,把握了从实际出发,不讲空话不讲套话的精神实质,而这也成为了今后办报和教育工作中他一直坚持的原则。抗战胜利后,朱九思担任冀晋纵队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不久,应武大同学、时任冀热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李锐的邀请,朱九思离开部队,进入《冀热辽日报》工作。

三、 从北到南办报鞠躬尽瘁

1946年6月,朱九思正式进入《冀热辽日报》担任副总编辑,两年后《冀热辽日报》改组为《群众日报》,朱九思担任总编辑。报社工作复杂多样,排版、改稿、印刷等需要朱九思一一过问,还不时需要因国民党的进攻而转移阵地。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朱九思按照上级要求带领《群众日报》部分干部南下,参与创办《天津日报》。伴随着解放的炮火,1949年1月17日《天津日报》正式出版,朱九思担任总编辑,此外他还兼任天津广播电台台长。报社工作纷繁复杂,朱九思不仅要在晚上加班,甚至周末也要不间断的工作,经常凌晨两点还要亲自审完报样才能放心的送印,而短短两三个小时的休息之后,第二天一早还有各种会议和活动在等待着他[2]。

担任《天津日报》总编辑半年后的1949年5月,朱九思接到一纸调令,南下担任即将创刊的《新湖南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不同于之前的城市办报,《新湖南报》需要兼顾农村的报道比例,但有了之前积累的经验,朱九思在《新湖南报》得心应手。他和时任社长兼总编辑的李锐共同创办了新闻干部训练班,手把手的培养新闻人才,一时间报社人才济济,干劲十足[3]。

四、 结合实际重评论抓典型

在《新湖南报》朱九思实行“派出去,请进来”的政策。他将编辑部建在田间地头,并率先开办了驻地记者站,使党的政策贴近群众。他经常请各方面负责同志来到报社向编辑记者介绍情况,以便更好地将理论与实现相结合。

在朱九思的带领下,《新湖南报》的一系列报道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关注。1951年,被派往地方调研的报社记者反映,一些农村干部在土地改革后出现了松气退坡的现象。朱九思意识到这是一个土改后的普遍现象,他将事件原型人物化名“李四喜”,并在报纸上展开了关于李四喜思想的讨论。这一讨论就是半年,期间《人民日报》四次发表文章介绍《新湖南报》的经验并向全国推广[4]。

朱九思重视报刊评论,主张通过多种形式发表观点,表明态度。1951年初,湖南的很多中学都遭遇了严重缺员,有的高中甚至因此无法开学。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农村土改后地主子女无法上学导致的。地主子弟也是人民的一部分,不能让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于是,朱九思指示报社发表《农村地主子弟出来上学问题》的短评,及时扭转局面,改变了地主子弟无学可上的状况。

在《新湖南报》工作三年后,朱九思接到新的任务,这一次他从新闻人变成了教育家。

五、 创办华科用“新闻眼”办教育

为了效仿苏联的高校模式,时任湖南省教育厅第一副厅长的朱九思被任命为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院于1953年10月正式开学后,朱九思担任副院长兼党委书记,主管部分行政及党务工作。由于此时华中工学院在长沙、南昌和桂林成立了三个分部,因此朱九思经常要在三地往来穿梭督察教学和行政工作。

饱经风霜的华中工学院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曾经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让已经成为院长兼党委书记的朱九思在此时敏锐的察觉到了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他提出了“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的主张。表明要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明确高等学校中科研和教学的根本关系[5]。他认为教育应与时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主张。而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面,并且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新形势很不适应,并在1981年6月向教育部报送的《对拟订教育事业“六五”计划和十年设想的意见》中明确列出了院系调整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弊端[6]。他主张调整和改造大学的学科建设,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朱九思最大胆的改造体现在工科院校办文科专业上。他认为,文科教育在顺应世界技术革命的浪潮中,需要让高科技不断渗入,借以孕育新型文科人才,而工科院校恰恰就是这样一块适宜的园地。

1983年新闻系的创办,就是华中工学院培养以“应用为主,交叉见长”为特色的新型文科人才的重要一步。

作为曾经的新闻人,朱九思一直希望能在华中工学院兴办新闻专业。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时,朱九思向时任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的钟沛璋表达了希望创办新闻系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经教育部批准,华中工学院开始筹建新闻专业。朱九思利用自己多年办报的资源从湖北日报和省广播电台调来资深干部担任系主任,又从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新闻系找来骨干教师。万事俱备,1983年秋季新闻系正式挂牌招生。作为全国高等工科院校中第一个新闻专业,华中工学院的新闻系以人文社科为基础,实行“文理交叉见长,复合特色取胜”的宗旨,坚持在打好专业基础、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动手能力等方面着手,培养“能够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全能新闻人才”[7]。

朱九思对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的建设投入了大量心血,他不仅在经费和设备等方面给予这个新成立的系部以很大帮助,还经常亲力亲为的指导新闻系的发展。作为老报人,朱九思自主笔《天津日报》和《新湖南报》期间就十分重视新闻评论的写作。在华科创办新闻系期间,他突出强调对学生在新闻实务,特别是新闻评论写作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他曾亲自参与了华中工学院新闻系新闻评论教育的顶层设计,而如今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已被湖北省评为教学成果一等奖。即使在不再担任校领导职务后,他还曾亲自到教室中聆听青年教师授课,并与他们探讨新闻史论课程的授课方法。

朱九思在华中工学院工作的30年,将这所成立之初需要借教室上课的大学建成了以理工为基础的全国知名综合性大学,而他也被万千华科学子尊敬的称为“华科之父”。他一手创立的新闻系(现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也在几十年间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扎实人文功底又能掌握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复合型新闻人才[8]。

六、 结语

从立志革命的进步青年到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从党报的决策者到执着改革的大学校长。朱九思的人生看似泾渭分明,但实则一脉相承。遇事“九思”铸造了他的性格,追求进步成就了他的忠诚,而一双办报练就的“新闻眼”更造就了他在教育事业上的不断创新改革。

[1] 王炯华.朱九思评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3.

[2] 肖秋生.《天津日报》第一任总编朱九思:办报练出了一双新闻眼[N].天津日报,2007-08-24.

[3] 李锐.李锐往事杂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11.

[4] 柏原,李冰封,阮甫堂,刘皓宇,罗印文.鸿才鸿图大德大年——记《湖南日报》原社长朱九思同志[J].文史拾遗,2005(4).

[5] 姚启和,许晓东.朱九思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1995(4).

[6] 朱九思与华中文科[EB/OL].http://phil.hust.edu.cn/info/1033/1280. htm,2016-01-05.

[7] 王新源.应用为主交叉见长——略谈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的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1984(4).

[8] 朱九思.竞争与转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85.

[责任编辑:艾涓]

2018-04-25

冯帆,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史论研究。

G206

A

1672-8122(2018)06-0167-02

猜你喜欢

天津日报工学院华中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主题报道如何出新出彩
——以《天津日报》“见证天津”系列报道为例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探索传播规律 创新党报理论宣传理念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A Syllabus designed for business English
The rationale for Business English Syllabus
A Report on Observ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