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之于大众

2018-01-25林瑞香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深奥通俗高雅

□林瑞香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的形式层出不穷,受众群体也日益广泛。而对于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究竟谁更高明?至今还是争论不休。

所谓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不同,首先,从受众层面来看,高雅艺术主要是艺术家、文人雅士等;通俗艺术的受众层面则是民间的、自然淳朴的大众等。其次,从艺术内容来看,高雅艺术主要是指有严格规范的,如古代的诗词歌赋或古希腊的悲剧诗等。通俗艺术则是没有严格规范的,如传统民间民歌或古希腊的喜剧,等等。而简单地把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对比成“雅”和“俗”,判断孰高孰低,我认为是一种粗浅的判断。

首先,我并不认为高雅艺术之于通俗艺术更优越。“高雅”一词在字典里是指高尚雅致。“高雅”这一含义的术语并没有给高雅艺术增加实实在在的含义,而高雅艺术的倡导者只是自以为是地认为高雅艺术比通俗艺术更有价值。

珍妮特·温特森,是一个倡导高雅艺术而鄙弃大众艺术的典型。她遗忘了别人,可以从自己的艺术中得到快乐和满足。高雅艺术概念本身所固有的社会和文化上的区分,它的“高雅”只是与通俗艺术相比较而言的。因此温特森没有说出支持自己主张的有力支柱,而是自己的假想。迪萨纳亚克恰恰与温特森所持观点相反,她认为艺术是自然的选择,是汇聚了人类社会的所有艺术实践。她认为艺术是公共的,而高雅艺术的曲高和寡与公共是相悖逆的。人类学证明了不同种类的艺术实践实际上应该算是“标新立异”,这和动物界的生存之道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受众群体来看,高雅艺术曲高和寡,为少数人服务;通俗艺术易于接受、易于理解,不只为少数人服务。通俗艺术的批评家提出:大众艺术与生物性冲动的联系来证明了大众艺术的低俗。而暴力主义与肉欲主义这样的逃避主义都是人类必需的,这种逃避主义是健康的,而高雅艺术也是一种逃避的方式。比如:妇女的梳妆打扮这一事例,比任何所谓的高雅艺术更符合跨时间、跨文化的艺术实践。而男性美学家对此的轻视,则反映了高雅艺术的神秘性中固有的身体羞耻感。园艺艺术品,列举了供普通大众欣赏的花园——现代神庙,以及男子对狩猎时代的亲密伙伴的怀念,现代艺术的足球就成了他们的寄托。这种满足类似于高雅艺术的狂热爱好者看话剧、歌剧以及音乐会的那种体验是等同的。把高雅艺术同其他跨时间、跨地域的文化进行比较,那么高雅艺术就不再曲高和寡了。

好艺术是告诉我们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而做到客观是多么困难。客观,是独立于个人洞察力和观念的,不受个人情感及个人偏好扭曲的。而绘画、诗歌以及希腊的悲剧等都不是客观的。由此可见,崇尚高雅艺术的人受制于其文化背景。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高雅艺术包括社会批评,宣称高雅艺术必定是深奥的。约翰·杜沙认为评估艺术价值,绝对品质是首要的,而“品质”和深奥是有联系的,但是他把品质和“深奥”费力牵强地联在一起,而高雅艺术宣称比通俗艺术“深奥”也是站不住脚的。高雅艺术的“深奥”与智力型工作的“深奥”是不一样的,更恰当地应该是“晦涩难懂”。

总的来说,即便是大众艺术的批评者石虎也会赞赏一些大众艺术的作品。他一方面赞同大众艺术和高雅艺术之间有很多区别,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大众艺术的程式化,即便“真正的”艺术也是如此。大众艺术的易于理解被认为是大众艺术的“核心的设计特征”,艺术的困难程度并不是与它的价值成正比,因为20世纪以前的那些真正的艺术,显而易见,我们现在欣赏起来就简单多了。

综上所述,所谓高雅艺术比通俗艺术优越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另一种说法则是:通俗艺术相对于高雅艺术,通俗艺术唤起的情感是肤浅的;并且认为高雅艺术能够控制情感。认真推敲这句话,不难发现这两句话自身有矛盾。他们在赞扬高雅艺术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高雅艺术同通俗艺术一样,所唤起的情感类型是类似的。但是若深究起普遍情感和肤浅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使所有关于艺术品情感作业的论断都经不起推敲。高雅艺术的支持者珍妮特·温特森则认为:艺术在我们身上所唤起的情感与任何其他体验有本质的区别——高人一筹。如现实的丧亲之痛的情感与悲剧中丧亲之痛的情感的区别。那么艺术所唤起的情感则是赝品,高雅艺术通向“深刻”情感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1]。

有人认为大众艺术是一个资本主义阴谋,通过阻止大众发展自己独立的批判智能,以把大众置于受支配地位。这些完全未经证实的论断通常都是来自谴责大众媒体的人,而不是虔信大众媒体的人。R.G.柯林伍德把真正的艺术与娱乐、宣传、眼泪文学以及其他大众怪异行为作区分,他认为后者的肤浅是与传播它们的技术有紧密联系的。他认为高雅艺术激发的是“积极主动的观看”;而大众艺术则是被动性的,因此会变得懒散,鉴别能力就会退化。通俗艺术也有引发人深思与和预测的电影神秘故事,对歌词的品读,并不亚于英国诗坛巨匠的作品。还有一些批评家认为高雅艺术的体验比其他人得自大众艺术的体验更可取。这一论断的可靠性令人质疑,并试图用生活质量这一术语展开论证,通过假设来得出论断,又是脱离了每个人体验的愉悦程度的不同。甚至有些人为了脱离这些无休止而又没有结果的争论,因此提出采取民主原则的投票来得出结果。很显然这些不切实际的投票都是毫无根据且没有意义的。

可是有一些批评家还是偏执地坚持高雅艺术优于通俗艺术的观点。但以上诸多观点告诉我们,要更多研究通俗艺术的受众者能从通俗艺术中得到什么?而不只是自己想当然地认为。综上,作为一个批评家,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艺术的受众者而做出想当然的论断。我们不可能了解其他人的意识,每个人对艺术品的反应也千变万化。要理解文化的变迁,而不是单一依靠自己的价值观和成见。

而我个人觉得真正的艺术是属于大众的,而不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真正的艺术不能简单地以高雅或通俗来评价,不应该简单地从个人喜好、接受程度、信仰问题、感官刺激反应、创作程式、人类学等这些单一方面来解读。

[1] 王嘉钰.浅析艺术的高雅和通俗[J].西部皮革,2017,39(22):110-112.

猜你喜欢

深奥通俗高雅
船锚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关于深奥者的意犹未尽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浅论有趣深奥的数学函数
小说的通俗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