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心理情感体验

2018-01-25袁蓉林

北方音乐 2018年18期
关键词:牧歌唢呐乐曲

袁蓉林

(中华路小学,重庆 400000)

一、在心理情感体验中认识、了解音乐要素

旋律、节奏、曲式结构、和声等要素,以千变万化的音乐方式构成了多姿多彩、美妙动人的音乐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反映着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追求与心理情感需要。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指导学生伴随心理情感体验,去认识它、理解它并运用。用心去听、去感受。

如听《百鸟朝凤》后有的学生说:有的说唢呐在演奏中力度的变化,让我感到各种鸟是站在远、近、高、低不同的树枝上歌唱。有的说乐曲最后部分的速度是快板,音乐欢腾、热烈,好像是鸟中之王风凰带领它的臣民们正在展翅飞翔舞欢快歌唱呢。此时,学生们尤其对唢呐的丰富表现力赞叹不已。可以趁机将唢呐的表现力告诉学生,锁啦的音色高亢、明亮、宏大,要是同锣效相配合,会奏出热烈、欢快,奔放的乐曲。当然也可以奏出优美、柔和的“萧音”。它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异常丰富,能表现各种情绪。

在欣赏《百鸟朝风)中,启发学生从乐曲的旋律、节奏中,从演奏的力度、速度等表现手段中,感受乐曲演奏中那热烈欢快的场面和充满生机的百鸟和鸟鸣所表现出的那种纯朴的、喜气洋洋的气氛。学生从心里感受到了曲调悠扬欢快,节奏张、弛有度,使音乐形象更纯朴爽朗、欢快活泼:也从心理到感受到唢呐在演奏中以变换力度、速度等表现手段、运用吐音、滑音、打音、频音等技法,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布谷鸟、杜鹃、黄鹏、丹顶鹤、画眉、喜鹤等的啼鸣。学生们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聆听乐曲,感受着艺术形象带给他们的美的体验。

二、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加深情感体

情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产生,并随着音乐实践的深入而发展。在音乐的情感体验过程中,主要表现出四种心理状态,情绪、情景、情境、情操。而情操是音乐情感体验的最终目的。教学中,教师要以音响为媒介,根据旋律的跌宕起伏,节奏的松紧张弛,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声织体的丰满与变化,音色的不同,调式、调性的对比,等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展开联系与想像,在情结、情景、情境的体验中产生思想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使之不断深入,不断升华。因此,当音乐的表现手段作用于音乐形象时,就会使学生产生心旷神怡、优美恬静、愉悦、振奋、伤感、悲愤、烦躁、忧伤等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就会使学生触“景”进入“生情”。在感知音乐中产生美感,并进一步激起心里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五年级学生欣赏内蒙古民歌《牧歌》(无伴奏合唱)。我引导学生在欣赏《牧歌》民歌时,经过情绪共鸣、人情人境和审美体验三个学习的过程,在欣赏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课开始时,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那优美、宽广、如歌的旋律,带有一股清新的草原气息和蒙古族民歌特有的韵味,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便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的名字,想进一步了解歌曲内容,想再听几遍,他们自己也想歌唱了。这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无伴奏合唱的知识,然后欣赏《牧歌》,指导学生熟悉《牧歌》的主题旋律。接下来的几遍欣赏中,主要指导学生怎样从《牧歌》的旋律、节奏的特点,从音色、和声织体的丰满与各个声部的交替出现,从演唱力度、速度等各种表现手段作用于艺术形象大受体验,并结合学生边唱边听边议几种形式,学生感受到了舒展、悠长的节奏,起伏、优美、悠扬的旋律,蒙古长调的特点,仿佛在眼前展现了望无际的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第一乐向在高音区,以“5”音为中心上延展,使人仿佛看到蓝蓝的天空中飘着的朵朵白云。第二乐句是由第一乐句下方五度的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翠绿的草地上撒着的洁白如雪的羊群。在歌曲演唱中,那丰满、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地方色彩极为丰富、那不同音色、音区的交替出现,相互呼应,加之演唱的力度、速度的配合,仿佛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而又纯朴、富有诗意的歌词,学生们欣赏着,体验着,随着音乐轻声地唱着,使人沉浸在动人的乐曲之中。

欣赏课中,学生们形象地描述着自己的感受:好像身临其境,在音乐的由静而动、由动而静,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进行之中,饱览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学生对不用乐器伴奏,允分发挥人声特点的无伴奏合唱有了较深刻的感受。

通过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情、趣、景、民族风俗、等统一于音乐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的知识、技能、民族背景的学习灵活地渗透在音乐实践中,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牧歌唢呐乐曲
又听唢呐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唢呐
父与子
高林村的绿色牧歌
唢呐(短篇小说)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