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傩舞与广西毛南族傩舞的对比研究

2018-01-25陆嘉唯林柏杨李秋凤陆肇勇

北方音乐 2018年18期
关键词:傩舞毛南族壮族

陆嘉唯 林柏杨 李秋凤 陆肇勇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毛南族傩舞起源与发展

在中华文明中,傩是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来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和汉人祖先的巫术意识。由于傩舞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表演风格也各不相同,包括场景变化的复杂性、严谨表演的细致性、强烈的生活氛围、优美动人的“文诺”舞蹈流派,以及“文诺”雄伟的风格,有一种自由愉快的气氛。“傩舞”派的强烈节奏,是一项生气勃勃的运动。。

在傩戏表演中,一个人物的面具一般穿戴,其中有神话形象、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驱邪体系。面具是人,面具是上帝。“傩舞伴奏很简单,通常用于锣鼓等锣鼓乐器。

但是在经过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多种因素,以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变成现有这特殊的一种表演方式的。在广西内有遗存,毛南族就是遗存有傩舞的一个少数民族。

毛南族作为中华少数民族之一,能歌善舞,傩舞是毛南族的舞蹈。傩舞又称“傩”和“跳傩”,俗称“鬼戏”或“跳脸”。傩舞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木制脸舞。是毛南族两大民族瑰宝之一。木面舞原本是一种傩舞,是在古代祭祀原始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者戴着形象的凶狠面具,扮成传奇的“方相氏”,手持一只戈,手持一个盾牌,大喊着,奔向每一个角落,蹦蹦跳跳,寻找不祥的物体,驱赶瘟疫,祈祷一年。体现了傩舞的魅力。

傩舞的舞蹈表现有两个要点:一是祈求风雨,粮食收获和灾祸,保护人和动物,如神的程式舞和针舞,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的乐趣,农耕生产和男女相爱的男女,如姚望系列舞和三。瑶王的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是一种非常模仿的人物舞蹈和情感舞蹈。

木面舞共三十六个圈套面具,如三娘、瑶王、挑夫、万岁娘娘等。不同人物样式的面具,在舞蹈肢体表达方式与舞蹈情感表达方式上会有所不同。木艺舞蹈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歌舞与打击乐的结合,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形式的结合。宗教色彩浓厚,提倡真理、善、美。木面舞的舞蹈动作都是在表达所佩戴面具所应该传递出来的人物形象,他与表演者的内心相结合,了解面具的性格。表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四位主角表演的,演员戴着面具,像一顶皇冠,戴着动物皮,拿着一个盾牌,嘴里散发着傩和傩的声音。另一个是由十二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朱发式画皮,他的手用一只长手握住一根长长的亚麻鞭,动作响起,各种各样的幽灵和野兽的名字都被叫来,跳舞时都伴随着音乐伴奏。艺术观赏品相当高。

二、壮族傩舞起源与发展

壮族傩舞起源于对生活中狩猎的模仿,与女巫报酬活动密切相关。崇拜者在跳舞时总是崇拜和跳舞。早期,华山壁画中的壮族舞蹈实际上是壮古代传说中的青蛙神的一首歌。这种舞蹈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曲在肘部上,两条腿蹲在弓步上,大胆有力的动作和独特的特征。被称为蛙形舞。魏晋时期,鬼神受到鬼神的启发。历史学家一直认为:“秦、汉代时期,壮族人民的音乐舞蹈经历了空前的繁荣。古代器物中有铜鼓、青铜钟、羊角钮扣、木腔鼓、约瑟夫、笛子等乐器。由此可见,当时壮族的歌舞十分繁荣。在宋代,桂林和广西北部都有傩队。巫术舞蹈一直流传到1949,分为大师舞蹈和吴舞蹈,这是迷信的一部分。每一个分支都有30个以上的神,每个神都有不同的动作和歌词。女巫舞是魔鬼玩捉迷藏时的女巫舞,作为神的舞蹈和舞蹈。还有其他与神有关的舞蹈。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三、壮族傩舞与毛南族傩舞区别

壮族的傩舞和毛南族的傩舞要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消灾祈福,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但是壮族的起源于生活中的狩猎的模仿,并且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毛南族的则是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傩舞起源还是逃离不开我们过来所谓的巫师的巫术。不过其他的因为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发展的过程中壮族的舞蹈都是以生活中的生物的传说有关,毛南族的都是偏向于神的故事。细细回想不管是毛南族还是壮族在表演的时候叙述的事情都是有神论。但是确切的分的话还是那一句话:壮族的起源于生活中对狩猎的模仿,毛南族的则是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因为两个民族的傩舞结合的方向不同,而表面趋势是一样的。以至于到现在的发展趋势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壮族的发展趋势中一度被认为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毛南族没有走到是迷信活的一部分,因为有着多元宗教文化的原因,才不会像壮族的傩舞一样。最后发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象征比较强烈的舞蹈。

在傩舞的发展中两个民族的表演方式大同小异,有面具和其他东西。有铜鼓、青铜钟、羊角扣、木腔鼓等。瑟、笛等乐器,当时面具还是有的,不过到今为止面具就极少出现在壮族的舞蹈上了。反而毛南族发展产物中的面具成为了本民族的发展特色物品,并且有着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壮族和毛南族:表面上看是一个性质,但是其发展的过程却明显不同,表面一样,实质则不同。也导致了两个民族傩舞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走势和结果。

在广西壮族人民聚居地区的生活习俗中,有传统的仪式雨,收获,魔鬼和葬礼。有必要邀请“眉山老师”(被称为“公共筛子”的壮语言,即巫师)主持盛大仪式。在祭祀仪式上,“石巩”除了表演魔术、占卜、邀请神、驱邪等巫术活动外,他还戴着面具舞蹈和歌颂神灵的传说。被称之为壮族“师公舞”。

壮族“世功舞”在广西、武鸣、邕宁、端县分布广泛,历史悠久。舞蹈语言丰富,壮族的色彩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对“师公舞”的称谓不一,有“打醮”“做斋”“古筛”“调芒庙”“调筛”“唱师”等。

“世功舞”由来已久。它的舞蹈风格简单,动作稳定、健壮。舞蹈动作的基本要求是马短,身体要放,胯部撕裂,膝盖必须颤抖。他经常呼气,跪在一个结实的鼓上。他的身体反复摆动,腿也不一样。在蜂鼓、扁鼓、锣、钹等敲击乐器的伴奏下,蜂鼓起主导作用。蜜蜂鼓是以黄蜂的形状命名的。鼓用粘土烧制,内部空间大,一个头,全部用羊皮覆盖,小的用棍子打,鼓酥脆悦耳,另一端用手击打,鼓厚而深,双手交替击打,各种音乐变化。据史料记载,古代歌舞(壮称为斋月)应伴随着陶鼓,一边唱歌一边敲击陶鼓,陶鼓发出声音,“锣”的舞姿是朝气蓬勃的。

四、壮族傩舞与毛南傩舞之差异(歌唱)

首先,壮族傩舞与毛南族的傩舞在地域上具有差异性,在歌唱方面又具有本地方言的一定差异,本质上亦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两者都是很久以前就逐渐发展起来的民间祭祀,随着不断的发展演变成一种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祭祀和具有娱乐性的风俗活动,源流久远。

就演唱方面而言,壮族与毛南族两个民族之间对傩舞的演唱都是特别接近于原生态的唱法,随着不断的改良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求同存异,双方的演唱都是用各族的方言来进行。在歌舞表演中一般都是现场进行伴奏,壮与毛南之间的主要傩舞曲目包括钟馗席卷台湾、田冠付祝福、寒窗苦读、钟馗扫台、天官赐福、行走报纸、仙女送子等。出六将、安庙装香、跳财神等等。在演唱曲目的同时一般都会因地域性的差异进行一定的修改(这里指的是为了方便当地观众的需求进行语言上的修改),傩舞的主导是舞蹈,演唱有时候会直接播放音频伴奏进行表演。

与舞蹈表演者不一样的是,演唱者通常会在一边进行演唱,舞台演出的人员需要佩戴面具进行表演(有戴上面具是神,脱下面具是人的寓意)。在壮族傩舞的表演时,更多的是通过现场演唱来进行表演(一般都有一个大的舞台来进行表演),而毛南族可能是因为环境原因,多在祠堂里面进行傩舞表演,通过播放音频来进行表演舞蹈。

五、后记

在项目小组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傩舞的发展是从久远的历史中广泛流行,到今天在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中才会出现的一种祭祀活动,甚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很多年轻人都只是听过傩舞文化的祭祀,却从未参加过傩舞的祭祀活动,这说明傩舞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次项目小组在通过研究之后发现傩舞的祭祀活动还是具有很大魅力的,同时也肯定是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了解的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精神遗产,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对傩舞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宣扬傩舞文化的作用。项目小组在这次研究对比的过程中发现中国舞蹈博大的地方,并不止存在于书架上的书之中,还有很多很多的还蕴藏于在民间中流传的艺术之中。

猜你喜欢

傩舞毛南族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壮族山歌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浅谈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的音乐及功能
刍议赣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