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评析

2018-01-25程立海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18年10期
关键词:价值材料

□ 程立海

【作文题】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解题指导】

2018年上海作文题继续保持2017年思辨型、评论性命题的传统与海派风格,体现出立德树人、能力立意与稳中求变的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和导向。因所给材料不足百字,并且意思明白、晓畅,因而,在审题上难度适中,可以引发考生写作的“点”比较自由,空间也比较大,贴近考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容易激起考生的写作兴趣,考生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能够轻而易举地“登堂入室”写好本题,恰恰相反,要想写好、出彩,绝非易事。

正因为这样,考生在写作时,应“咬文嚼字”,即对所给材料进行仔细的分析、品味,尤其是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核心词加以审题、拟题和立意。“需要”,就是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缺失而渴望获得;“被需要”,则是自身具备的一些价值想要展现出来。鉴于此,联系整个材料的关键词“自身的需要”“渴望被他人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就交织构成了多重的思辨空间,即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渴望被他人关注与需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态,原因是“体现自己的价值”,前后语意上存在着因果关系。在厘清这些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发表对“被需要”的心态的认识、看法和观点——具有“被需要”心态的动因、意义、价值,以及由此对自己、他人、社会与时代的影响。在写作时,要尽可能地运用辩证思维,展开正确、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论证和阐释,这是写作的重点与重心之所在。作文只要是基于所给材料范围的,都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综上,可以看出,本题的命题意图非常明显:提醒和引导考生在关注自身与关注他人的时候,如何彰显和体现自身的价值,让考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触;此外,还对考生的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加以检测,以及对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考查。也就是说,是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考量,高度契合了新高考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制胜技巧】

写好“思辨性”材料作文的基本技法

近年来,一些省市的高考作文带有明显的“思辨性”的特点,对此,应如何写作,以便赢得理想分值呢?

一、读懂材料

这是写好任何材料作文的第一步,思辨型材料作文当然也不例外。因为,只有在读懂材料,深刻把握和洞悉了所给材料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全面和深刻地“往下走”。

针对思辨型的材料作文,如何读懂所给材料呢?

首先,通览整个材料,即在整体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将整则材料的意思表达出来。其次,抓住核心词,对其内涵与外延正确解读,如上海卷的“需要”与“被需要”,以及“渴望”“价值”等。然后,对核心词之间的关联进行辩证统一的分析与解读。

二、确定立意

这一步很关键,因为“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文章立意的高下,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档次与得分。立意应该积极、深刻、独特,唯有如此,才能在众多文章中胜人一筹,独占鳌头,脱颖而出。

三、拟出文题

在读懂材料所蕴含的意义、确定立意之后,就应据此拟出贴切、新颖、精准的题目来。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引用合适的古诗文名句,以及名人名言;第二,引用或化用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第三,可以引用电影、电视名或其中主要人物的台词、插曲等;第四,可以是阅读的名著、名篇中主要人物的经典性话语等;第五,可以是仿拟的名句;第六,可以是自己精心锤炼的得意句;第七,可以通过修辞的运用,拟出具有特色的题目……

四、论据选取

包括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尽可能是古今中外兼备,并且要出新,不落俗套,不与众人雷同。这样,才可能给阅卷人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与良好印象。

五、论证有力

可以采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角度多元,力度更强,说服力更大,令人不容置疑。

六、结构严密

不管何种文体,都应该达成这一要求,尤其是议论文,更应该如此。如首尾呼应,前后连贯,用总—分—总,分—总,总—分等结构。

七、语言准确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要力求语言或生动形象,或科学严密,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或有益的启迪。

八、布局合理

整篇文章,大致分为8~10段,每段100字左右;对于开头与结尾,尽可能简明扼要,不超过三行,只要达到开篇扣题,结尾点题即可。

【作文示例】

刍议“被需要”

上海一考生

渴望“被需要”的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我认为,“被需要”的心理反映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被需要”的心理的产生有时候伴随着困惑。这是从我身边的同学的成长环境中体会到的。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本身无法融入群体,就会感到孤单,并且产生想要被需要的心理,即很想被同伴们接纳,很想被同伴们需要,但有时候自己总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与此同时,就会因此困惑,因此痛苦:为什么自己无法融入群体?是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缺点?这样的结果,有的人会借此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但有的人却因此变得敏感而焦急,前者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而后者则对自身是不利的。

“被需要”的心理产生也伴随着自我怀疑。“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被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很酷,并且也想成为那样的人。一旦产生了想要“被需要”的心理,就会思考很多东西。他们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缺爱,才会想要被需要;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好好学习,却把心思花在想要被需要上面,进而产生深深的挫败感;会怀疑自己的人格魅力不足或者没什么特长而没有人需要自己,才会想被需要,从而变得自卑。

看来,青春不是只有灿烂而张扬的笑脸,这些不为人知的脆弱和孤独,是青春更为现实和复杂的一面。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精神层面的需求比物质层面的需求匮乏得多。“被需要”心理的背后,恰恰反映了一种孤独,一种寻求知己的欲望。

一个人独处,并不一定会让人觉得孤独。真正的孤独是貌合神离,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因为孤独,才会困惑;因为孤独,才会自我怀疑。对于青少年来说,越长大越孤单,是因为真正懂自己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时候则过于重视他人的评价。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告诉别人,有一种封闭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特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困惑和自我怀疑,产生孤独感,从而产生想要被需要的感觉。茫茫人海中收获一段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俞伯牙和钟子期那样精神高度契合的友谊是多么不易!

“被需要”心理反映了人在成长过程中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问题。希望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遇见那个懂你、爱你、尊重你的人:无关性别,无关年龄,重要的是两个灵魂在一瞬间真正读懂了彼此。

[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标杆佳作。本文以视角独特、破立结合、语言洗练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①视角独到,独出机杼。本文的作者紧紧围绕“被需要”,主要从“困惑”与“怀疑”两大方面展开说理,条分缕析,角度特别,富有新意和说服力。

②给出良方,破立结合。在陈列了“被需要”给青少年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之后,作者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该如何走出困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出路与出口。这样的有破有立,难能可贵。

③语言精练,富有哲理。特别是文章的最后总结段,站位高远,发出呼告,既具有深情呼唤之意,更有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之功效。

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上海一考生

现代社会,自荐已成为大众现象,上大学需要自荐,找工作也需要自荐。然而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便是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现象已然普遍于世。

既然时代主流如此,那我们应当见贤思齐,因此,我认为人立于世应当心系他人,这不仅指渴望被他人需要,更指主动“迎合”他人需要。

著名法国思想家萨特有言:“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的确,人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亲人,社会乃至民族而活。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因如此。试想,若一个民族人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那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所以,对于被他人需要的渴望显得十分关键,这不仅使人们摆脱小我,关注大我,也促使个人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建设贡献应有之力。

并且,这种被需要的态度也是个人进步发展以及价值提升的一大推动力量。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诚心修炼?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学习上进?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试想,若没有这种被需要的心态,那么他们之中依然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是,今后又该由谁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正是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人民大众发展自身能力,提高自身价值。

可是,仅仅拥有被需要的渴望就足够了么?若人人都翘首仰视,希望社会对自己伸出橄榄枝,那无异于守株待兔,必将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文明衰败落后的后果。因为,在心系他人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也要心系他人的需要并主动出击满足需要。比尔·盖茨在电脑行业的成功仅仅来源于领域对他的召唤?利玛窦的功成名就仅仅来自于洋人对中华文化好奇的需要?绝不!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微软之父,是因为他辍学创业,主动抓住机会迎合需要。利玛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主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读四书五经。因此,唯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迎合需要才能在被需要时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当下中国虽然经济发展飞速,人才有如泉涌。然而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国依然处于下风,在创新能力上中国人远不如西方人。愿中国之青年能做到心系他人,心系民族,在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主动迎合需要,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价值,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时刻铭记:被需要的修饰词绝不仅仅是渴望。

[点评]

本文以论点突出、论据有力、感情真挚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①巧用名言,亮出论点。作者利用贴切的名言,以此很讨巧地提出中心论点,言简意赅,简明易懂,具有以一当十的力量。

②古今对举,例证典型。为了让论点得以有力地突显,文章采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与事例作为论据,纵横捭阖,让人心服口服,不容置疑。

③句式多变,感情充沛。行文中,作者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分别起到了不同的表达作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情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论证色彩和力度。

以他人为鉴,以自我为尺

上海一考生

“被需要”的心态实质上是对认同感的追求,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人的需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擅长之处、能力所在,并以此鼓励自己:“还有这么多人需要我,我是一个优秀的人。”

人类群居生活,人际关系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包罗万象、千丝万缕、藕断丝连。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曾提出六度分割理论,简而言之:“任何两个人建立一种联系,最多只需要六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处处需要交流、互助、竞争、合作,其中便有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人们各取所需,一方获得满足,一方得以被认可。这种认可像阳光与雨露,使信心如春笋般生长,有助于彼此更进一步的提升。通过被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能够将个人能力展现出来,才能不会被埋没,人生可以绽放更璀璨的光芒;另一方面,这个过程使人们认清自己,“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以他人为鉴,认清自己,对照着这面镜子调整自己。

我们不仅被他人所需要,亦被时代所需要,被社会所需要。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社会需求旺盛。个人能力的展示固然重要,而在更大的背景下,个人化为整体,一个人变成一群人。在此,在“被需要”中我们并非盲目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同样重视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纵使他人的反映是一面明镜,我们也不应该全然地顾及他人的需要,因为我们不仅为他人活着,更为自己活着。每个人的心中应当有一杆秤,一把衡量善恶是非的尺度和标准,不能完全依靠别人的需要来判断自己的价值,那样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判断自己的能力。如果无法认清自己,不能明白想做怎样的事,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哪里又有自己的价值呢?不过是件商品一样被明码标价罢了。“你跑得快,帮我去偷件东西吧”和“我跑得快,我想成为短跑比赛冠军”,是性质全然不同的事,不是只要被需要就可以有价值,而是因为有潜在的价值与主观意愿才能被需要,从而使自身蕴藏的价值显露出来。

因此,我们要以他人为鉴,以自我为尺。别人赋予我们价值,当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们,我们就成了别人眼中的优秀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清晰地认识自我价值所在,只有自己赋予了自己价值,才可以有所作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在思考被需要的问题之前,还是应当先培养起被需要的资本。

[点评]

本文以论点突出、角度出新、论据灵动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①拟题工整,主张分明。“题好一半文”,作者深知此理,因此,在题目的拟制上下足了功夫,文题显豁,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此外,文章的第一段通过对被需要心态的分析,在扣合所给材料和文题的同时,也亮出了观点。

②视角特别,富有新意。文章从个人、他人、社会、团队与时代等不同方面,来阐释需要与被需要几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比一般的认识、思考要深入得多,让人耳目一新。

③正反说理,实例鲜活。作者提出人不但要为他人活着,更应该为自己活着的主张,并以生动、鲜活的实例进行佐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猜你喜欢

价值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作文如何巧妙引述材料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