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会课研磨: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变

2018-01-24郭楠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8期

郭楠

【摘要】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班主任的校本培训,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如何触发深层需求,实现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变,班会课研磨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班会课研磨 自身成长 班主任研修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190-01

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提升,关系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如何触发深层需求,实现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变,班会课研磨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从校本培训视角透视班会课研磨的意义

班会课是由班主任指导,以班级为单位,解决班级问题,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课程。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带班理念、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对理想班集体的构想,也都能在他的班会课中体现出来。它的内容既可以是班务,也可以是班级近期出现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情感、交往等;也可以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时事资讯;班级建设等。

正如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老师所说:“主题班会的成功与否,与班主任自身素质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对学生成长期规律的研究,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关注,对影响学生未来的诸多因素,都要有一定的把握。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对学生爱的投入,对学生成长细节的观察,对有效应对问题以及防范问题的思考。班主任需要有一定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能力,还要有敏锐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围绕班会课的结构制定班主任答辩环节

1.答辩主题班会课的三维目标

主题班会课三维目标的提出,是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活动课定位的重要依据。

认知目标是主题班会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目标追求,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系统,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是品德结构认知、情感、行为三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主题班会要关注情感目标,并把情感目标作为主题班会目标系统的一个重要维度。德育和智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是行为目标的达成。道德教育的目标要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最终形成学生的品德。由于主题班会的时空限制性特点,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年齡特征、学校和班级文化特征和教育需要确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2.答辩主题班会课的阶段任务

课前准备阶段,班主任老师要根据班会主题为学生提供思考题目,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学习和思考,为主题班会的召开做好全员的认知准备。

课堂实施阶段是主题班会三个阶段中的中心环节,是班主任和学生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进行交往互动和对话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价值引领和学生自主建构能否有机统一,使主题班会认知、情感、行为目标集中达成的过程。

课后落实阶阶段相当于文化课的作业落实阶段。课后落实阶段行为目标的落实是自然融合于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育过程之中的,班主任要在主题班会召开之后进行行为目标落实,写出书面总结反思。

三、以校本培训目标制定班会课研磨方案

1.明确校本培训目标

校本班主任培训是让班主任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认识肩负的德育任务,将学校的育人目标和班主任常规工作相结合,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自觉性。通过专业理论和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和方法的学习借鉴,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艺术性,同时培养班主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的能力,由经验型走向科研型。

2.研讨班会课评价方案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班会课评价方案结合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从班会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效果几方面入手。班会课的主题要鲜明,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育目标要具体、清晰,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要做到有机融合,和谐发展。在活动内容上要求具体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取材新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富有时代气息,有启发性,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能力,展现出学生的风采。活动过程要有层次,有梯度,结构紧凑,衔接自然,形式上要多样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方法指导上要体现主动性原则,教师是主导,要关注全体学生,学生是主体,参与面要广。

四、倾听“真实诉求”,做适合班主任成长的培训

1.捕捉问题的现象

怎么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这是许多年轻班主任老师的第一个困惑。其实这也是班会课案例设计中的背景分析。这时引导班主任老师走近学生,关注学生,安排有经验的班主任指导她们及时捕捉到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一位班主任老师提交《让“绰号”变“雅号”》的班会课设计,就是她和老教师聊到在教室里听到一个男生喊另一个男生“老肥”,被喊的男生气得用拳头捶桌子。受到老教师点拨敏感地意识到“不良的绰号,给学生带来了身心上的压力。”

2.分析问题的角度

捕捉到问题的表象,如何去分析问题的实质,就要涉及到相关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的积累。如《友谊的小船不能说翻就翻》就是一位班主任老师由班上两个小姑娘的交往矛盾,发现了孩子们之间的冷暴力行为,提出的一节班会课设计,当这节班会课在不同班级执教时,课后调查不同的班级都存在这种共性问题。这时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就成了班主任老师们渴求的培训内容。

3.解决问题的策略

找准了问题的实质,如何通过班会课的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自我问题,在体验活动中一步步产生共鸣,得到教育和提升呢?这时候班主任就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巧妙的组织技巧。如《我是校园礼仪代言人》的班会课设计就非常巧妙。班主任在活动中呈现了悄悄拍摄的校园里存在的一些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去辨析,从直观上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面的,哪些行为是反面的,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哪些是符合礼仪规范,哪些是不符合的,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与震撼,进而讨论如何做好课间礼仪,校园礼仪,并编写校园礼仪儿歌。层层递进,学生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效果很好。

根据班主任们的不同需求要求,校本培训采用个性化定制,多样化选择,因材施教等方法让班主任老师们在班会课研磨中慢慢成长起来。在这种成长中也感受到校本培训的助推作用,实现了”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巨大转变。

参考文献:

[1]齐学红.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与班会课[J].班主任2011.5:5-8

[2]任小艾.序:班主任与主题班会.魅力班会课[M].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